浙江网瘾少年从11楼跳下自杀:作为家长,你应该知道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神器
2022/9/1 11:59:32 格总在人间

     这是 格总在人间 的第577篇原创

     1

     前几天,我的粉丝群有人转发了一条新闻。

    

     大致内容是,浙江绍兴一名14岁少年因为疫情居家,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复课后,还是继续沉迷。

     孩子父母几年前离婚,孩子跟父亲一起生活。

     父亲是大学老师,但和他交流不多。

     因为沉迷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孩子和父亲多次冲突,挨过打也摔烂过手机,但照玩不误,直到有一次又被父亲骂一顿后,冲动之下少年直接从11楼家里的窗户跳下。

     “幸好只是”颅脑损伤,全身多处骨折,ICU里躺了六天。

     谁知住院期间,他依然离不开游戏。

    

     而且出院后,尽管手部已经落下终身残疾,游戏一样不离身,父母亲对此都毫无办法。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

     新闻转发后,群里一个粉丝,之前在游戏公司上班的@小花仙抛出来一个问题:

     大公司都有防未成年人沉迷的保护系统,老师和家长不知道的吗,包括刷脸验证之类,孩子是用谁的身份证登录的呢?

     啥,防未成年人沉迷的保护?

     说实话,虽然我之前有所耳闻,但是具体保护措施是什么,真不了解。

     于是我立刻联系了@小花仙同学。

     @小花仙说,格总,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我孩子现在打开微信小游戏、QQ小游戏,或者试图登录游戏,我的微信马上就能得到通知。

     别的不说,至少“硬件上”先控制住了。

     而且操作也很简单,家长们只要关注这个“腾讯成长守护”的官方公众号就好。

     这个公号的推出,是国家强制要求,腾讯旗下的所有游戏,包括最火的《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都在这个防沉迷系统里。

     @小花仙还说。

     除了腾讯,别的大公司也有相应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比如另一个游戏大厂网易,像《逆水寒》,经典的《梦幻西游》就是他家的。

     网易官方的“网易家长关爱平台”公众号,如下。

     关注这两个公号,虽然不能把所有的游戏公司都覆盖到。

     但至少,腾讯和网易这两家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60%左右了,这两家的防沉迷系统先关注上,父母对孩子的沉迷游戏约束,就已经前进一大步了。

     @小花仙还发来一张图。

    

     注意这是2020年数据,稍有滞后

     2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

     目的之一,就是提醒看到的各位,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记得,一定要关注上面这两个官方公众号。

     我再贴一遍,就是下面这两个公号。

     如何操作呢?

     我拿“腾讯成长守护”示范一下。

     关注之后,在“成长守护”这里进入“管孩子游戏”。

    

     绑定孩子微信,操作也很简单。

    

    

     对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充值金额,都可以设置限制。

    

     更多细节,大家可以关注并登录进去,挨个试试。

     网易的“网易家长关爱平台”公众号,也是大同小异,因为国家有强制要求,所以该有的约束点都是有的,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3

     好了,讲完“硬件上”如何监控孩子玩网络游戏,今天就着这个事,我想聊下跟@小花仙交流以后,我的一些感想。

     其实我本人对游戏的看法,也并非一成不变,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

     你往下看。

     看看作为家长的你,和我的认知历程,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第一个阶段是刚上大学,互联网那会儿才刚普及,所以我们那代人是上大学才开始接触网络游戏,什么《星际争霸》《红警》之类都是大学宿舍的热门,那会儿还没手游。

     因为高中时曾经沉迷过台球,所以上了大学,网络游戏我是碰都不敢碰。

     到今天我都不玩,也不会玩。

     倒不至于认为是洪水猛兽,至少我觉得网络游戏那玩意儿,确实容易上瘾,我本科上铺就是因为玩网游,整夜整夜的熬,最后连毕业证都没拿到,你们说可不可惜。

     后来大学毕业,工作,一路走来。

     可能是人本身也在成长,在强大吧,对世界的掌控力也在增强。

     所以到了第二阶段,我就觉得,网络游戏这个东西,跟篮球足球或者马拉松啥的,其实没啥本质区别,都是游戏,都有规则,都有乐趣。

     篮球足球不也上瘾嘛,马拉松的跑者,不也是几天不跑就浑身不舒服嘛?

     再说,现在游戏还有专门的电竞产业,比赛呢,为什么一定要那么排斥呢?

     再后来,因为写这个公号。

     我开始接触到一些互联网从业者,包括游戏产业的业内人士,我的看法到了现在第三个阶段,以后会不会还有变化,我也不知道,但我现在是这么想的:

     网络游戏和其他运动,确实还不一样。

     其他所有运动,没有一样是专门以“让人成瘾”为目的设计出来的,而网络游戏却是。

     游戏里的即时反馈、荣誉系统、彩蛋的不确定性、关卡之间的过渡……所有这些东西,设计出来的唯一目的不是为了让玩家快乐,而是让玩家上瘾。

     快乐只是副产品。

     因为只有你上瘾了,才会一直停留在游戏里,从免费玩家到氪金玩家,这样游戏公司才能赚钱。

     你要知道,游戏公司都是些什么人?

     都是一帮名校毕业的高智商人群,从心理学到脑神经学……电脑面前没日没夜琢磨,怎么才能让你上瘾。

     这是专业选手对业余人群的,单方面碾压。

     你一普通人怎么抗衡?太难了。

     当然,成年人有自控能力,把网络游戏当做消遣,我觉得那是个人选择,自己开心就好。

     我就认识好几位传统行业的客户、领导,都是70后,80后,典型的人民币玩家,瘾还挺大,也不妨碍人家正常工作赚钱。

     但孩子就不一样了。

     只有极少极少数孩子,百里挑一,自律性极强那种,才能抵御得了游戏的诱惑。

     4

     我记得有一位研究网络游戏的教育者,抱歉名字我实在忘了,也搜不到,他说过一句话:

     孩子不是因为沉迷游戏才逃避现实,而是为了逃避现实,才沉迷游戏。

     我深以为然。

     至少就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看:

     1. 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比较简单粗暴,对孩子学习成绩又要求苛刻;

     2. 亲子关系特别是内心的沟通了解,如果比较疏远;

     3. 更不要说因为各种原因,离婚,孩子留守老家,工作太忙,导致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

     这几种情况下,孩子就是更容易沉迷。

     像新闻里跳楼那个14岁少年,父亲虽然是大学老师,但父子关系根本谈不上亲密。

     孩子在现实中找不到快乐,自然会沉迷虚拟世界。

     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问题。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的第二个目的。

     也是希望看到文章的家长们,特别是父亲(原因不解释了),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不光要陪伴,还要高质量的陪伴。

     哪怕不能陪伴,沟通一定要主动积极。

     如果说刚才的关注公众号,是“硬件上”做到约束孩子沉迷,那么好的亲子关系,就是“软件上”约束。

     孩子的教育,软件比硬件重要太多了,因为孩子都“吃软不吃硬”。

     这里我讲一个真实例子。

     我两年前认识一位公司高管,他有一个高二的儿子,老婆陪着在异地读书,按理说有妈妈陪伴,当爹的不需要操心了吧?

     并不会。

     这位老兄只要晚上没有应酬,每天雷打不动,和儿子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视频电话,从班上同学到课外活动,从最新上映的电影到最近又出差的城市……什么都聊。

     经常开开玩笑,像两兄弟一样。

     他孩子初中时也沉迷过一段时间游戏,但很快走出来,因为觉得“也没什么意思”。

     这就是了。

     如果孩子在现实世界很容易得到关心,和快乐,游戏的吸引力就是会大打折扣。

     去年,孩子顺利考上国内一所双一流名校。

     这位老兄我是很佩服的,他的做法,让我想起又一位教育学者的话: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战争,无一例外,都会以家长的失败而告终。

     所以,我们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敌人,让网络游戏成为他的安慰。

     而是要和孩子站到一起,成为他的“自己人”。

     孩子不会听谁更有道理,他只会听和他最亲近的那个人的话。

     如果没有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关注再多防沉迷公众号,也不会有用。

     反过来,如果亲子关系足够好,游戏会成为你和孩子之间链接的纽带之一,比如刚才我说的那位高管,偶尔也会和孩子“打一把排位”。

     5

     最后,我想再啰嗦几句,说我的第三个希望。

    

     上面是我的微信截图。

     我的微信好友,包括家人、同事、朋友、合作伙伴、粉丝……一共2700人,我是80后,这2700人里面,最保守估计,至少有1500人是未成年孩子的家长。

     1500家长里,关注上面那个“腾讯成长守护”的,有多少?

    

     只有区区40人。

     我的一个同龄朋友,她的微信好友2100人,关注这个公号的微信好友,也只有35人,比例差不多。

    

     再来看另一个,“网易家长关爱平台”,这里连关注好友的人数都没有显示,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是我关注这个公号的好友数为0吗?

     反正,从1882的阅读量来看,关注人数应该只有10万人不到,别忘了,网易的游戏玩家数,可是国民级的千万、上亿。

     大家也可以看看,这两个公号,你们的微信好友有几个关注了?

     其实看到这里,我想你的猜测应该和我一样。

     如果真想推广,以腾讯和网易的巨大影响力,这两个防沉迷系统,绝对不应该只有这么一点关注量,说明作为游戏厂家,他们推广的动力严重不足。

     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要靠这个赚钱。

    

     @小花仙提供的截图

     2021年,游戏营收占到腾讯总营收的31%,网易更夸张,营收比71.7%。

     @小花仙说,防沉迷系统的推出,不过是游戏厂家迫于国家政策压力的不得已。

     那我懂了。

     推出防沉迷系统应付国家政策,但不推广,一来面对质疑,他们可以振振有词说,“已经遵守国家有关规定”,而且,这的确是事实。

     同时,一点不耽误继续赚钱。

     所以推广游戏防沉迷,还得靠我们家长自己。

     看到文章的各位,你们不要以为把自家孩子管好了,孩子就不会沉迷游戏了。

     网络游戏,已经是孩子们之间的社交货币。

     一个被家长严控,极少玩游戏的孩子,在同学中间就是容易受到孤立。

     在一个同学们都玩网游的环境里,孩子自己不玩,根本不现实。

     所以,我的第三个希望。

     是大家把这两个防沉迷的公号,推荐给你孩子同学的父母,和他的班主任。

     游戏确实很诱人,大环境确实不乐观,但你至少可以让你的孩子,和他身边朋友之间,形成不再沉迷网游的小圈子。

     在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这件事上,家长和家长,家长和老师之间就应该携起手来。

     “硬件”和“软件”都要有,而且广泛存在,才会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沉迷网络游戏,青春期叛逆+沉迷游戏,带来孩子跳楼那样的极端事件,才会越来越少。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算写完了。

     说实话,写得很累,很辛苦。

     是我平时写一篇文章正常时间的三倍还多。

     但是,我知道关注我这个公号的大多是职场人,也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们。

     如果文章能对你们处理孩子沉迷游戏,有所帮助的话,那我的辛苦就没有白费。

     另外,感谢@小花仙的大力协助,我才能完成这篇文章,有你这样的粉丝,也是我的幸运。

     我是格总,前华为销售;前投资公司总监;《职场的逻辑》书作者;中文互联网最能帮到职场人的写作者之一。

     新书火热上市,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扫描二维码,进知识星球&粉丝群

    

     往期话题

     你们小看三胎政策了,它其实是一个风向标

     35岁之后,不太建议你再进大公司

     人在低谷时应该做的3件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格总在人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