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强烈推荐)
2024/3/31 格总在人间

     这是 格总在人间的第692篇原创

     今天推文比较特殊,来自粉丝群Sara同学。

     说实话,我看到一半赶紧移开眼睛,不然会忍不住泪目,Sara的文字简简单单,但她的经历哪怕是平静的陈述出来,都足够令人震撼。

     如何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相信当大家看完Sara的故事,会得到不一样的体会。

     如下是原文。

    

     其实我的人生中,经历过好几个至暗时刻。

     这里我仅分享其中一个。

     在我9岁半的那年冬天,我因为高烧一周不退,被送去了重症监护室。

     一周不到出现了颅内压升高,药物过敏和失明等症状(我记得的就这些,但我妈说医院发了3张病危通知)。

     出院之后过了好几个月,才慢慢有了视力,但医院没有查出病因。

     那是我的劳保医院,在那个年代,生病了只能去那个医院看病。

     之后,类似这样的怪病几乎每两年一次如期发生在我身上,每次视力都会比前一次差一点,经常还伴有共济失调等其它神经系统症状。

     小学二年级,四年级,预备班,初二那一年爸爸所在的公司被收购,他被强制协保了,而我妈早就因为常年照顾我而提前病退。

     家里积蓄早就被我多年的病痛耗光了。

     为了能早日工作赚钱自食其力,我拿着区重点的分数进了卫校。

     很不幸,卫校二年级又一次失明——我还记得国庆之前我还在和同学一起买文具,走在路上,就感觉到一侧视力模糊伴随剧烈头痛......

     那一次,那家把我从小看到大的医院终于有了自己的神经内科医生,也是那位神经内科医生,诊断了我的病为……“多发性硬化症”?

     这里之所以加问号,是因为医生用药及时,疾病并没有来得及在我脑内留下病灶,只能根据病史诊断为疑似确诊。

     恢复视力之后,学期已经结束了。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一如既往不肯休学的我,从大礼堂一路考到老师办公室,一口气补考了5门课。

     在那之后,我爸带我去上海书城买了一本书,名字叫《漫谈神经系统疾病》,我第一次对这个疾病有了初步认识。

     书上写,这个病的平均寿命是16-25年。

     我心里默数了一下,按第一次发病计算,运气好的话,我可以活到34-35岁。

     就像读书时学的:

     神经细胞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可以理解为,每发病一次,相应的视力和其它症状就会更差一点。

     医生说,有一天可能会完全失明,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医生说完这话,我妈在边上哭得死去活来,我还安慰她说,要是有天我真的看不见了,我就拿个饭碗,到大桥下摆摊吹萨克斯赚钱,谱子我都能背,不用看。

     事实上,晚上在没人看到和听到的时候,我自己也偷偷钻在被窝里整夜整夜绝望流泪......

     我不知道转机在哪里。

     我一边麻木而顽强地活着,一边等待我自己的末日。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被学校公派出国完成培训,考取了美国护士执照。

     后来本科毕业时,论文老师说,我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靠综述拿到的学位。

     没错,是一篇有关“多发性硬化症”的综述。

     参考文献93篇中有91篇都是英文的,我已经对这个疾病非常了解了。

     但即使这样,我还是不知道自己的结局会在哪天到来。

     之后的好消息是,这个疾病一连7年没有光顾我,糟糕的是,7年之后,同一年它找了我两次。

     那年的第二次发病之后,我的主任医生利用自己时间,带我去找了那个时候全市最权威的这方面的专家。

     专家说,有一个药可能可以缓解症状,延迟发病,就是得从美国运回来。

     每周打2针,连续用2-3年,但是费用有点贵,每一年(不算运费)得有20多万,你们家里好好商量,确定要用了,还得考虑处方问题,得找人开药。

     和家里反复商量,我们打算卖房子了。

     没想到,等到好不容易找人开了美国的医嘱,联系了对方药房,正商量着打款和运输的问题,中美贸易战开打了,一切敏感物品比如生物制品暂停进出口。

     那一刻,真有一种功亏一篑的感觉!

     没办法,我只能咬咬牙听医生的,吃某种化疗药作为替代。

     这边吃着化疗药,副作用一大堆,那边甲状腺和心脏又查出了问题,不知道是疾病的原因还是药物的原因,甲状腺疾病引发房颤,房颤导致的缺氧让我某天上班路上,突然心跳加速气喘不上来……

     下车后,那一个半路口我几乎爬到了急诊。

     熟识的心脏科医生几乎用了所有能用的药,来降低我近300的心率,在马上要对我用电转复时,不知哪个药物起效才捡回一条命。

     从此,我身边常备便携式心电图仪器。

     并且我以最快的速度,学会了自己看心电图。

     后来因为在路上又晕厥过2次,我不得已做了成功率不高的心脏微创手术,来缓解症状。

     ……

     以上,就是我历时最长的一个“至暗时刻”。

     回忆往事,我想我能走出来的契机是:

     我明白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末日,因为现在我早已活过了那个预期寿命!

     也没有所谓的“神经细胞损伤不可逆转”,因为现今科学早就发现,人类脑中的神经元细胞可以再生。

     我更觉得,是时间治愈了一切。

     是足够的时间,让科技发展到改变所有人的认知和治疗手段,我也等到了那个足够的时间。

     这个夏天,我去见了曾经卫校的班主任。

     她问我说,你还记得XXX吗?她和你几乎一样的病,但是发病两次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

     是的,当年同病相怜的我去她家看望她时,她静静地坐在那里,也不说什么,仿佛那就是她的结局。

     死亡的恐惧同样笼罩着我,但我之所以能走出来,只是因为:

     我相信。

     我相信如果学了足够多的知识,可以在找到医生之前自己沉着应对;

     我相信每个时候最新的医学和科技,能给人带来福祉;

     我相信只要每天醒来我还有意识,我就有明天,我能用我的明天创造一切的可能性。

     直到现在,我还吃着一大堆的药,非常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各种疾病和它们的症状。

     但那就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我真切感恩着这份真实的痛苦。

     人生痛苦存在的意义,是让我能感知到真实,这份感知能让我深深地扎根于地下,有能力感知他人的痛苦,并且同理他人。

     人生痛苦的意义,是让我能感知到时间的珍贵,时间的长度可以治愈自己的伤痛,时间的厚度可以疗愈所有和我一样,希望能拥有希望的人。

     现在,有幸能走出这个至暗时刻的我:

     是可以治愈躯体的医务人员;也是可以疗愈心灵的教练;更是可以把这份自愈和希望,分享给更多人的培训师。

     PS:

     Sara,女,35+,现定居国外,兼职国内某外资医疗机构的护理培训师;平时学习医护专业知识,教练技术,神经语言程序学(NLP)和医学模拟,闲暇时喜欢养花种菜和养小动物。

     大家想对Sara说的话,可以在留言区留言,她会看到。(今天我就不回复留言了)

     这篇文章的打赏也会转交作者Sara。

    

     我是格总,前华为销售;前投资公司总监;《职场的逻辑》书作者;中文互联网最能帮到职场人的写作者之一。

     新书(签名版)正在热销,点击下图购买

    

     往期话题

     你们小看三胎政策了,它其实是一个风向标

     35岁之后,不太建议你再进大公司

     人在低谷时应该做的3件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格总在人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