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父母,总在无微不至的拖孩子后腿
2024/3/31 格总在人间

     这是 格总在人间的第703篇原创

     昨晚的第一次视频号直播,感觉非常好,我觉得原因可能是氛围非常好,跟聊天一样,大家没啥压力。

     另外我专门准备了PPT,也不敷衍。

     感谢昨晚进直播间的同学,明天晚上我们继续。

     明晚我们聊聊“跟直属领导不对付,怎么处理?”这个话题,这也是职场上最常见的麻烦。

     下面是直播预约卡片,大家点击预约起来。

     如下是正文。

     昨天和一个老同事电话了很久。

     聊的不是工作,因为我俩行业相距太远了,也许是我在朋友圈写的那些东西触动了他,时隔大半年没联系,他竟然想和我聊聊孩子的教育。

     挂了电话,我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无力感中。

     为什么会有无力感,就是,我发现身边大多数中产朋友们,包括我那位前同事,教育孩子的底层逻辑总是出于某种恐惧。

     举个最普遍的例子,“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是向孩子灌输“找不到好工作”的恐惧。

     还有“不懂得分享,就交不到朋友”,这是为了避免被孤立的恐惧。

     哪怕吃饭,也制造“挑食长不高”的恐惧。

     我并不是反对这些观点,不好好学习的确会导致考不上好大学,然后找工作困难,挑食的确会影响身体发育,这都是事实。

     我只是觉得,这种“以恐惧为动力”的教育,上限实在太低了,太低太低了。

     常年提供职场咨询,我有一个感受。

     许多年轻人似乎老在担心什么,要么担心领导不满意,要么担心换行找不到工作,担心这样那样。

     所以我替他们考虑方案时,发现最大的阻力并不来自身处的环境,而是来自内心:

     他们太容易害怕了。

     现在来看,也许,我是说也许,这些年轻人就是在“以恐惧为动力”的教育中长大。

     当他们还很小很小,试图做一些有意思的尝试,就被父母告知“小心某某不良后果”,然后不得不放弃。

     久而久之,思维里有了一层无形的天花板。

     天花板看不到,却处处可以感受到,只有天花板之下才是他们熟悉的,安全的,可控的。

     但他们不知道,所有好的东西都需要勇气去争取。

     好东西都在天花板以上。

     那么,如果不“以恐惧为动力”作为教育方式,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我认为很简单,就是“鼓励”。

     刚才提到的那些年轻人,很多很多次,我在电话里对ta说,你不用想太多,真的,去试一试吧,你可以的。

     我听到的是什么呢?

     通常是沉默,有时候是敷衍非常明显的一句“好的”,我都可以想象得到,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也许极少有人对ta说,“去试试吧,你可以的”。

     “你可以的”,这句话如此简单,又如此有分量。

     它本该来自这个孩子最信任最亲密的父母,但直到有一天ta已经长到很大,才从我这个陌生人口中听到。

     这个时候,有些观念已经很难改变了。

     那些喜欢“以恐惧为动力”教育孩子的父母,都是什么类型呢?我想了想,下面是一点看法。

     这张图是我随手画的(设计师美化过)。

    

     横轴是父母的能耐,往右是父母有能耐,往左是普通父母。

     竖轴是父母的干涉程度,往上是父母不干涉孩子的工作(今天我们不谈婚恋,只谈工作),往下是父母会干涉。

     划分比较简单粗暴,现实生活要复杂很多,但至少我们可以把父母的“能耐”和“干涉程度”抽象出来,试着讨论一下这四个象限。

     先看右上角的第1象限。

     父母有能耐且不干涉孩子。

     大概就是王思聪那种,老王管不了他干脆就不管,扔5个亿你自己玩去吧,看能玩出什么花来。

     目前王思聪的成就如果对比他老爹来看,只能说……很一般。

     当然也有父母有能耐但不管,孩子非常出色。

     比如红杉资本沈南鹏的母亲本身就是当地国企厂长,今日资本徐新的父亲徐仁根,曾经是中国重汽的董事长,副部级干部。

     因此第1象限就是,父母有能耐但不干涉(或者干涉不了),下一辈的成就很不好说,完全取决于孩子自己。

     往下看第4象限,父母有能耐但是干涉孩子的工作,或者说干脆就包办了。

     谁呢,比如前些天上热搜的周公子。

     所以父母有能耐,而且孩子愿意的话,的确可以起到一个“托底”的作用。

     可是托底之后呢,比如以周公子的表现,肉眼可见他本人还能撑一下,他的下一代就很难再像他父辈那样了。

    

     父母有能耐是少数,重点聊第2、3象限。

     父母都是普通人,要不要干涉孩子的择业?这就回到一开始我提到的关于“恐惧”和“鼓励”的话题。

     我的看法是,你当然可以教他很多。

     不管是做人的品格还是性格,还有你比较了解的,尤其是拿到过结果的那些领域,你都可以教他。

     一个厨师教孩子做菜有没有问题?

     当然没问题。

     但是,在那些你自己都不擅长的领域,就不要干涉了,任孩子自己去折腾,然后多多鼓励他就行。

     这就是第2象限,我本人就在里面。

     我父母都是普通人,还记得当年离家上大学,父母的态度就一句话:我们也没读过大学,后面路怎么走,你就自己拿主意了,但不管怎样爸爸妈妈都支持你。

     然后我就真的自己拿主意了。

     就业,跳槽,换行,从来不跟他们商量。

     到今天我也谈不上有啥能耐,但至少可以养活自己和家庭,也不让爹妈操心。

     和我一样的朋友们各行各业都有,父母都是普通人,虽然大家的成就高低不同,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来成就自己,得多得少也无怨无悔。

     父母当初的不干涉,客观上帮到我们。

     最糟糕的是什么呢?是第3象限。

     父母自己是普通人,非要帮孩子决定出路,甚至强行安排孩子的出路。

     原因是什么?

     就是文章开头讲的“恐惧”。

     担心你找不到工作,担心女孩家出门在外太危险,担心你离家太远头疼脑热没人照顾……干脆就把你安排了。

     想反抗?没有用,你怎么可能放任亲生父母的“牺牲”,去外面冒险呢?

     经过这一顿安排,父母舒服了,放心了,满意了,但是孩子自身本来有可能取得的成就,被大大压缩在一个极小的空间。

     因为父母普通人,再怎么折腾,能为孩子提供的岗位也就那么回事。

     所以结论是:

     某些平庸的父母,总在无微不至的拖孩子后腿。

     那么要简单说作为普通父母怎么教育孩子,我的看法就是尽其所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条件,不管是学校的学习条件,课外活动的条件,还是见识世界的条件。

     同时,不要去干涉他。

     不要试图以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去影响孩子对社会的理解。

     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对社会的理解是正确的话,也不至于像今天这么普通了。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件小事。

     记得我初中那会儿,有一天中午吃完饭我拿着家里的小闹钟把玩,被我妈看到了。

     然后她说,你要是喜欢可以把它拆开了看呀,拆坏了也没关系。

     我说不用。

     心想拆什么鬼,你是想培养我做爱迪生吗,我对做发明家没啥兴趣好吧。

     如今我也做了父亲,才体会到我妈当时的心情,她只是想鼓励我,仅此而已。

     不过,正因为我从小得到的鼓励大大多于恐惧,我才可能在读完大学的工科专业之后,敢于选择周围大多数人根本不考虑的非技术路线,去寻找自己更擅长的事来做。

     后来也是出于内心热爱,自我鼓励,闲暇之余开始写公号,然后越做越好。

     今天当我面对儿子,坦白讲,有时也难免采用“恐惧”的方式去教育。

     但我更知道。

     恐惧可能立竿见影,也看似安全,但上限实在太低。

     我最该做的恰恰是承认自己对世界了解很有局限,多鼓励他追求感兴趣的东西,勇敢去做去闯,才能保留他人生成就的上限。

     今天这篇,和每一位做父母的读者共勉。

    

     我是格总,前华为销售;前投资公司总监;《职场的逻辑》书作者;中文互联网最能帮到职场人的写作者之一。

     新书(签名版)热销中,点击下图购买

    

     往期话题

     你们小看三胎政策了,它其实是一个风向标

     35岁之后,不太建议你再进大公司

     人在低谷时应该做的3件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格总在人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