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危险了
2024/4/1 格总在人间

     这是 格总在人间的第719篇原创

     张雪峰老师又上热搜了。

     这次是评价文科都是服务业,服务业就是一个字,“舔”。

     张老师的观点一向以“接地气”著称,所谓接地气就是务实就行,管用就行,别给我聊什么理想,比如他向高考生推荐专业时,基本划分成两类:好找工作的,不好找工作的。

     不能说这么划分有什么错,因为张老师的存在土壤就是大量学生家长把找到好工作等同于读个好专业。

     没有张雪峰,也会有李雪峰王雪峰。

     在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就业越来越难的当下,这种功利的标签式人生导向正越来越风靡,但是听从张老师建议选择了“实用,靠谱”专业的孩子,真的一定可以找到好工作吗?

     当然并不是。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长达三四十年,在我们身边的确有人以自己的初始专业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干得还不错,但更多人毕业之后没几年陷入困惑迷茫,然后换掉专业重新开始。

     这跟当初选的专业是不是热门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并不完全挂钩。

     就拿张老师自己来说,给排水工程专业,现在干的跟专业没一点联系。

     我本人也是,通信专业,一直都挺热门,可是第一份工作离职后我就告别通信圈了。

     所以,职业生涯并非如许多人以为的,选对选错都是它了,这是一种懒惰。

     因为职业生涯是一个自我认知的探索过程,要足够勇敢足够幸运,才能在人生途中找到毕生所爱,逐渐达到自我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完美契合。

     所以,张老师把文科简单粗暴归纳成服务业,服务业就是“舔”,不过是他又一次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确定性的需求,而做的一场贴标签表演。

     那么文科是不是就是服务业?是不是就是舔?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谓舔,就是情绪价值。

     我在公号文章里曾经很多次强调过职场上情绪价值的重要,但是,老读者应该记得,我拒绝一边倒的拔高情绪价值的作用。

     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一个人没有实打实的业务能力,情绪价值只会让他太监化,佞臣化,这不是我推崇的价值观。

     而文科生真正的作用,更不是什么服务业,一个优秀文科生可以创造的价值远超我们想象。

     这里讲一个小故事。

     刚刚过去的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去附近的武侯祠游玩,车开到门口游客很多,我不得不拐进一旁的武侯祠横街另找停车场。

     途径西藏自治区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办事处正门的LED灯牌,滚动标语写着“中华民族”云云。

     我指着灯牌问儿子,中华民族是哪个民族?

     儿子像看傻子一样看我,说,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啊。

     我笑了笑没说话。

     孩子并不知道,中华民族的概念不是自古以来的共识。

     哪怕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口号也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里的鞑虏是满清,孙中山说的中华里面,并不包含满族。

     而现在我们常提的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最开始是梁启超先生提出(也有说来自其他学者,这里我取常规说法)。

     后来共和国沿用和发扬了梁启超的概念,把中华民族定义成为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2023年的今天已经成为普通中学生的常识。

     在这个概念之下,做了好事露出党徽的柯尔克孜族老大爷,惊艳异域的维族女星迪丽热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

     我们如今看看已经对峙几十年的朝鲜半岛,再看看同属东斯拉夫民族却杀得难解难分的的俄乌两国,就知道拥有梁启超这样的先贤是多么幸运。

     而梁启超先生,是如假包换的文科生。

     社会分工上,理科生负责实打实制造武器设备这些看得见的东西。

     文科生们不一样,他们负责创造看似虚无缥缈实则威力巨大的概念,观念。

     如果说人类历史是由理科生们通过提升生产力往前推动,那么文科生最擅长的,则是通过改变观念来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有人说,中国现在不那么需要文科生,我不太同意。

     改开这几十年,我们在理工科也就是自然科学的进展已经一日千里。

     但是在观念上,概念上,也就是常说的软实力输出上,还很不足,还匹配不上我们的硬实力。

     且不说过于宏大的国家竞争,就说我们职场人最常见的营销概念,管理学概念,商业理论。

     从早一点的德鲁克管理思想,到特劳特定位理论,到稻盛和夫的管理理念,再到最近几年火得一比的第一性原理,第二增长曲线……这些东西都是极好的,但并不来源于我们自己。

     我们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大公司,为什么不可以有独创的商业理论?

     我们有那么多世界五百强,为什么拿不出几个可以让世界同行侧目的概念来,引领行业哪怕是完成总结?

     这里面大量原创工作,本应由我们的文科生来完成。

     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所以说文科生的工作的确有很多是服务业,但服务业并不是文科的全部。

     用一个“舔”字来概括文科生的价值,实在功利且狭隘到姥姥家了。

     上面我讲的这些,算不上多深刻的洞见,我相信能把中国大学的发展变迁如数家珍抖搂出来的张雪峰老师,自然也是清楚的。

     但是张老师的关注点似乎不在这里。

     从这几次热搜包括之后的“道歉”动作来看,张老师似乎只对如何更博眼球,更赚流量感兴趣,所以才时不时发言雷掉众人下巴。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火得一塌糊涂的咪蒙。

     同样满腹才华,同样标签化表达,同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同样以冒犯的方式火出圈,看起来张老师正在逐渐咪蒙化。

     咪蒙已被封杀,张老师恐怕有点危险了。

     大家别误会,我并不希望有一天张老师被封杀。

     恰恰相反,多姿多彩的互联网才是我等网民的快乐之源。

     除开某些言辞太过极端,我对张老师其实还蛮欣赏。

     网上他的视频片段我也没少看少乐。

     但是,关于张老师在择业上的看法,作为一个职场博主我还是忍不住想啰嗦几句。

     对社会上三类不同的年轻人,说三句话。

     第一类年轻人,如果你对人生的追求仅仅停留在找个工作混口饭吃,那么张老师的建议就是为你量身定做,听话照做即可。

     因为你已经不自觉断绝了人生的许多可能性,遇没遇见张老师都一样。

     尽管你按他指点的路径,未必会如愿以偿。

     原因一开始我说了,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自我认知的探索过程。

     相反,如果你是第二类年轻人,在功利之外还对生命的丰富抱有幻想,那么千万不要被任何人的话带偏。

     没有哪个人生导师可以发给你豁免牌,绕过职场路上的大坑小坑。

     这个世界也不存在一帆风顺的职场之路,每个人恰恰只有在混沌迷茫中才能完成自我觉醒。

     而你们中间的少数人,第三类人,这么差的就业环境你居然还敢心怀理想主义,以为可以有一番建树实现人生价值,那么我的提醒是:

     干得漂亮。

     梦想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如果你有梦想,我希望它越大越好。

     你可以为了梦想暂时做一些未必喜欢的工作,挣一点盘缠,但是请永远记得自己的方向。

    

     我是格总,前华为销售;前投资公司总监;《职场的逻辑》书作者;中文互联网最能帮到职场人的写作者之一。

     往期话题

     你们小看三胎政策了,它其实是一个风向标

     35岁之后,不太建议你再进大公司

     人在低谷时应该做的3件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格总在人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