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杀威棒
2024/4/1 格总在人间

     这是 格总在人间的第721篇原创

     最近这段40秒的视频,让大家终于知道了原来孟羽童是被格力开除出去的,远不是之前误以为的“和平分手”。

     视频据传是格力电器2023届大学生入职仪式上,董明珠发表的演讲,把孟羽童作为反面典型来评价。

     视频很短大家自己看,今天我谈点看法。

     都说分手见人品,离职见人品,只有等对方没有合作价值了才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看完这个视频,作为一向认可董明珠董总的局外人,我很不情愿评价她的人品。

     心里只好涌起一个念头:明珠老矣。

     站到董明珠角度,似乎孟羽童占尽格力便宜,那么多人没看上,我就看你勤奋才选了你,结果你连个文都不会写?还搞副业做网红?

     颇有种“看朕许你的江山,你去弄那些不正经的作甚”的帝王心态。

     之前关于孟羽童做副业,董明珠就发表过不认可的态度,自然了,格力有什么规定那是你格力的自由,只要不违法《劳动法》怎么规定孟羽童都该遵守。

     但是从道义上讲,员工做副业没有任何问题,道理明摆着。

     做副业不就因为主业收入低么?

     不就因为随时可能被替代被裁员,为自己找一条后路么?

     如果入职等于卖身,完全跟公司绑定,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也对等地要求格力,只雇佣一名员工好了?

     你雇佣那么多员工,所以我离职了你还有得选,那有天我被裁了我上哪说理去?我可不就得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么?

     雇佣关系不是婚姻,不存在忠诚不忠诚。

     大家彼此需要就一起合作,不需要就一拍两散,不要把气氛搞那么销魂。

     老板想阻止员工做副业,也简单,第一,工作量排满,第二,钱给够。

     看看隔壁华为就知道了,员工没日没夜加班哪有时间搞副业,你问他们为啥不走,个个哭丧个脸说任老板给的实在太多了。

     至于董明珠评价孟羽童做网红,“无非挣的钱多一点而已”,觉得形同“行尸走肉”。

     这段话可以把人看笑。

     毕业于浙江大学西语系的孟羽童,曾自曝在格力的月收入只有几千。

     而她入职格力之前是MCN签约的红人,等到她离开格力时,小红书粉丝上百万,一条广告报价20万,这样的收入差距对一个25岁的年轻女孩来说,有啥好犹豫的?

     我很好奇如果是当年25岁的董明珠,面对这“泼天富贵”,难道会拒绝成为“行尸走肉”?

     所以我们再看董明珠评价孟羽童,初时感觉匪夷所思,但转念一想,也并不奇怪。

     这段视频,不光是一个前老板对前网红员工的看法。

     更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看法。

     大家可能没注意,常年活跃在舆论风口浪尖的我们的董小姐明珠,今年已经69岁了。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看这段视频,她像是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自从1990年36岁加入格力,她把整个后半生都献给了这家企业,从基层销售到今天身居高位说一不二。

     可以说,董明珠的奋斗历程,是我们国家过去30年工业化的缩影。

     经历堪称完美,同时也带来问题,就是人会被异化或者叫制度化。

     和很多朋友一样,我最初看到“制度化”这个词是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以后有机会好好聊聊这个片子)。

     那是黑人老哥对狱友的告诫。

     “这些墙很有意思,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它们;慢慢地,你习惯了它们;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们来生存。这就叫制度化。”

     这里我当然不是把格力比作监狱,格力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这不用我多讲。

     但是任何一个组织包括公司,当你逐渐适应它,融入它,成为它的一部分乃至开始维护它,你一定会受到它的影响,变成和它具备相同气质的那种人。

     这就是来自组织的异化,或者说制度化。

     格力很优秀很成功,同时我们要看到格力几十年的成功,是一种工业化的成功。

     一说工业化,媒体们习惯从国家视角,企业视角去谈那些高大上的东西,很少关心过工业化对普通员工的影响。

     对一个员工来讲什么是工业化?

     统一服装,标准语言,分工明确且如臂使指,效率作为几乎唯一考量,这就是员工层面的工业化。

     工业化带来集体主义,带来从上往下集权式的领导,和从下往上仰望式的攀爬。

     不知不觉中,你会把这些看作理所当然。

     我并不是说工业化不好。

     工业化是我们过去那个时代最迫切需要的东西,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依然需要。

     我本人过去10多年在通信,能源,制备制造这三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工业化行业都呆过,我知道工业化意味着什么。

     同时我也深深理解,工业化会带给一个年轻人什么样的异化。

     从36到69,董明珠一边成功,一边异化。

     直到今天站上主席台,异化新的年轻人。

     回头再来看孟羽童。

     今天的孟羽童已有了当初董明珠不可能拥有的选择,于是她做出选择,不再成为第二个董明珠。

     在董明珠看来,这不可接受。

     这两人的观念看似矛盾,其实正有前因后果。

     如果我们从这出看似过河拆桥的戏码中抽离出来,去看孟羽童的选择。

     能看到正是50后60后70后的董明珠们,数十年工业化建设,为这个国家制造了眼花缭乱的商品繁荣,铺设了密集强大的基础设施包括互联网。

     才可能有95后孟羽童的新选择。

     这不是背叛,是顺其自然,是新时代对上一个时代的不辜负。

     从这个意义上讲,25岁的孟羽童和当年毅然南下投入商潮的36岁董明珠,似乎有着类似的勇敢。

     对这个网红小姑娘来说,董明珠指明的康庄大道“成为第二个董明珠”,便不再是她想要的生活,想要的成功。

     她用她的被开除回答了一切。

     人们常说时代变了,其实时代只变了一部分,是孟羽童的时代变了,只可惜董明珠的时代却没有变。

     这位铁娘子从36岁到今天经历过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也承载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荣光,更毫不犹豫接受了那个时代的异化。

     于是任何集体主义之外的见异思迁,都被视作对她,和对她价值观的背叛。

     于是我们看到,依然活在过去集体意识里的董明珠,对着台下这些和孟羽童一般大的年轻人用如此厌恶的口气一顿输出。

     聪明如她仿佛是在先打一百杀威棒:

     能接受,你就留;不喜欢,那你就走。

     这杀威棒背后,是她对孟羽童无法释怀的怨念,和对孟羽童代表的新的成功方式的不理解。

     而这件事给到我们打工人最大的启发,就是在夜深人静时诚实地问自己,我究竟希望成为董,还是成为孟?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回答好这个问题,你才能欣然接受异化或者拒绝异化。

     对多数人来说,我们都是环境的产物。

     但对其中的个体来讲,你永远可以选择环境,去做一个逆行之人。

    

     我是格总,前华为销售;前投资公司总监;《职场的逻辑》书作者;中文互联网最能帮到职场人的写作者之一。

     往期话题

     你们小看三胎政策了,它其实是一个风向标

     35岁之后,不太建议你再进大公司

     人在低谷时应该做的3件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格总在人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