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也喜欢阴阳自己的祖国
2024/4/1 格总在人间
这是 格总在人间的第729篇原创
正文之前先说个事儿呢:我准备在成都搞一个线下见面会。
时间定在1月28号周日下午2点,地点在成都天府广场附近(具体位置待定)。
准备了150页的PPT,到时候我会现场做4个小时的分享。
大家大老远赶来,务必让大家有收获,也有快乐。
所以分享内容以职场成长的干货为主,穿插一些故事和八卦,另外还安排了一些好玩的互动环节。
7年第一次线下,费用99元/人,意思一下吧,毕竟租场地也得花钱对吧。
如下是我助理的微信,大家扫码报名。
这次线下会不做直播了,请大家谅解。
下面是今天的正文。
上周我一直在准备成都线下活动的PPT。
PPT要追溯自己的写作经历,于是我把尘封了将近10年的QQ翻出来,然后打开“QQ说说”。
QQ说说大家可以理解成一种古早的朋友圈,只有文字没有图片的那种。
一开始我看得兴致勃勃,毕竟是自己当年留下的痕迹,慢慢发现画风不对,看完几十条实在看不下去了。
因为那个30岁的我,言语间满是对这个国家的不满,各种阴阳,联想到我现在一些微信群里看到年轻的朋友有类似表达,感觉怎么有点眼熟,原来当初的自己就是那个样子。
我觉得如果我跟10年前的自己在同一个微信群,我和他大概率会撕起来,然后互骂傻逼各自拉黑。
现在让我总结一下,一个有点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大概会在25到35岁左右迎来愤世嫉俗的高峰期。
在这个年龄段,愤世嫉俗是一种政治正确。
其中一部分会把自己的愤世嫉俗崇高化,然后在愤世嫉俗中老去。
还有一部分比如像我这样,随着他有了家庭和孩子,开始体验到生活真正的不容易,随着他在组织中职务的提升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开始进入深水区,慢慢会改变一些固有看法。
我身边同龄人基本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从批评社会,理解社会,直到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我有个朋友评价他的某个下属,“连尼玛10个人的团队都带不好,还整天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全然忘了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比我还爱吐槽。
当然了,这篇不是想批评谁,完全谈不上,我反倒觉得年轻时有一个愤世嫉俗的经历恰恰是件好事,至少多一些批判精神,只不过别总在批判不然容易走进死胡同。
今天我想回顾一下自己的观念是怎么变化的,怎么从当年的愤世嫉俗慢慢到现在觉得一切已经够好了,我觉得原因可能是见的东西多了吧。
尤其是前几年做投资,基本上每周都要出一次差去见当地业主,有时候也跟地方官员开会。
说一个我印象很深的往事。
我第一次去东北是到吉林省一个地级市下辖的某县农村,接待我们的是当地一个土老板,当时户外已经零下20度,我一个南方人穿着羽绒服在寒风里一边看项目用地,一边冻成狗,这老哥只穿一件衬衣,外面套个夹克而且夹克大敞开陪着我一路谈笑风生。
问他怎么不怕冷,老哥说这算啥。
当年家里穷得兄弟姐妹换着裤子穿,大冬天穿的鞋子脚趾都盖不住,父亲出去要饭冻死在路边,他们几个孩子全靠当地政府接济吃百家饭长大。
改开后老哥从小工厂当学徒开始,靠着头脑灵活一点点学会手艺,人又肯下力气,慢慢有了家业。
等他厂子大了,政府问能不能帮着安排镇里的几个残疾人,哪怕看个大门啥的,老哥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还自发给残疾老人送终。
那次出差已经过去好几年了。
写下这个事的此刻,我脑子里就全是老哥一脸的憨厚,他指着项目用地旁边大雪覆盖的玉米地(东北叫苞米),说我小时候这边还有野狼呢,现在就要盖我新的厂子了,表情很满足也很自豪。
这画面感是不是很强,这跟我20来岁时当白领坐办公室,看到互联网上“土老板”的标签完全不同。
做投资那几年,我几乎跑遍全国所有省份,跟好些个行业的老板们座谈,吃饭,喝酒。
这些是我的工作任务,也使得我有机会亲自跟这些人面对面交谈,了解他的创业史,了解他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也才了解到这个国家在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很多时候互联网上一聊起商业,都是那些大家熟悉的大佬,熟悉的大公司,其实中国的商业故事远远不止网上那些。
一二线城市不说了,每一个崛起的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不计其数的普通人为了一个好生活胼手胝足,而时代终究没有辜负他们。
这些故事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所有的好结果中间的曲折艰辛都不足外人道。
不管是做企业的老板还是城市的主政者,想要有所建树,一定要抱着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去看待困难。
这也是工作这么多年,我体会最深的一点。
什么叫建设性?很简单,就是不要光批评,因为批评不会带来增量,只有建设才带来增量。
同时不要总问这事儿能不能搞成,越有价值的事困难越大越多,99%的人都会吓跑,而是要不断去问,到底怎么才可以搞成?
差什么资源就去找什么资源,缺什么能人就去把人家请过来。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置身事内,而不是置身事外。
做批评家很容易,头痛就骂头,脚痛就骂脚好了,但实际上天底下就不可能有完美的方案来解决所有问题。
如果真有,一定是在某个你不知道的地方付出了隐形代价。
从实践来看,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折中的,保守的,是走钢丝一样权衡各方利益,然后还要考虑成本,还要一点好运气,往往这样才可能把事做成。
还有一点就是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我是越琢磨体会越深,很多时候并不是你觉得你对,你就对,而是要看结果看成绩。
没有成绩说啥都没用。
只有往前发展了,原先觉得是问题的问题,可能随着发展慢慢就不存在了,就像外贸起来了需要更多农民工,于是城乡的犯罪率降低了,毕竟有正当的赚钱途径谁愿意做个街溜子呢。
当然了,如果实在搞不成,也只能顺其自然,就像《走向共和》里李鸿章说的,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想一想,也许不是人的问题也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时机还没到呢?
上面这些道理,我30几岁抱怨吐槽的时候还没法理解。
很庆幸这些年,我一直挺忙的,不管是传统行业的打工还是自己写公众号,忙有一个好处就是你需要合作于是总接触到忙的人,大家都在积极做事,互相带来正面影响。
反过来如果你总在抱怨,那么你身边慢慢就会聚拢喜欢抱怨的人。
大家互相证明正确,然后一起停滞不前。
偶尔翻翻朋友圈,看到我一些老熟人他们的心智似乎还停留在30来岁,闲得没事儿成天就批评,各种阴阳,一看到负面新闻就跟苍蝇碰到鸡蛋缝似的,动不动上升到国家制度,上升到民族性上来,我就很为他们惋惜。
当然,也许人家也觉得我是个傻逼呢是吧。
不过不要紧,不管谁对谁错都不重要,那首老歌《北京一夜》怎么唱的来着,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作为一颗历史的尘埃,我想我们做人问心无愧,做事尽力而为,让自己过得开心的同时还能对社会有一点微末贡献,比起一天到晚阴阳别人自己越活越狭隘偏激,不是强很多么。
我是格总,前华为销售;前投资公司总监;《职场的逻辑》书作者;中文互联网最能帮到职场人的写作者之一。
往期话题
你们小看三胎政策了,它其实是一个风向标
35岁之后,不太建议你再进大公司
人在低谷时应该做的3件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格总在人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