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没有这门“死语言”,植物学可能就玩不转了……
2018/5/15 8:30:0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近日,由中科院植物所两位研究员主编的《拉汉科技词典》正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是一部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工具书,历经14年的编撰,收录约11万个拉丁文词条,覆盖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医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词汇。

有读者可能要问了,拉丁文不是已经成了一门“死语言”了吗?难道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还有应用?
没错,拉丁文不仅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还有应用,很多学科还离不开它呢!
拉丁语是个怎么回事儿?
《鹿鼎记》中,韦小宝望文生义,以为拉丁语是西洋人拉壮丁的语言。其实,拉丁语是一门很古老的语言,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前意大利一个名叫拉丁姆(今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的地方,最初只有21个字母。随着拉丁姆地区古罗马文明逐渐崛起,原本是地方语言的原始拉丁语也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发展到了23个字母。至于今天26个字母的形态,是因为语音流变等复杂原因在中世纪后才形成的。

16世纪的拉丁文印刷品残页,字母表中只有23个字母,没有J、U和W,引自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图书馆网络资源
虽然拉丁语在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后失去了官方语言的地位,天主教会却将拉丁语定为公用语。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基本为教会所垄断,因此拉丁语成为了学者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必用语。
但是,拉丁语能在学术界大行其道,固然有历史行程的原因,也同其自身语音明确、词义清晰、句法结构严谨、语法规范稳定的特点分不开。由于这种繁复而严谨的语法规则,在文艺复兴打破教会权威后,拉丁文仍然被广泛地应用在法律、宗教、自然科学等领域,也被时人视作学术语言。

拉丁语复杂语法一例:陈述语气下的动词,在语态(主动/被动)、数(单/复)、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不同时态下的变格,图片引自网络。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拉丁语学术语言的地位逐渐被其他语言取代。目前,除天主教会仍有使用外,拉丁语基本上已成为仅存在于书面上的“死语言”了。
植物都有拉丁名
尽管拉丁语已经成为“死语言”了,但拉丁文在植物学领域仍然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又称二名法)。
所谓双名法,其实是植物学家对植物命名的一种定式。粗略地讲,就是每个物种只能有一个正确的科学名称(也即学名),该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文或者拉丁化的词语构成,其中第一个词为该物种所在属的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或者叫种小名),是拉丁化的人名或地名,也可以是一个描述该种特征的说明词等等,比如可食用的(edulis)、中国的(sinensis或chinensis)。而由于在命名上经常出现晚出等名或晚出同名,它们在命名上都属于非法名称且不能使用,因此,一个物种完整的正确学名应该为“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在科学上,只有这样的名字,才被能认定是这个物种正确的、合法的、标准的名称。此外,在一些组合种名的后面,还必须标明基名的命名人以及修订者的姓名等。

茶的拉丁学名
这个规则看似简单,但其实对于植物学发展非常重要。尽管人类很早就开始认识植物,可由于认识局限,古人对于植物的分类、命名并不十分严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常有发生。加之历史上的流变,情况就变得更为复杂。比方说,武侠小说里所说的“断肠草”,从植物学角度看至少有30多种,马钱科钩吻属、毛茛科乌头属、瑞香科狼毒属、紫堇科紫堇属,都有植物被称作“断肠草”——所以,打小儿生长在湖北的程灵素和原籍浙江的黄蓉如果聊起断肠草,她们头脑中想到的可能根本不是一种东西……

4种“断肠草”:A、钩吻 Gelsemium elegans (Gardn. & Champ. ) Benth.;B、狼毒 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C、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D、黄堇 Corydalis pallida (Thunb.) Pers.。图片引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再比如英文中的bluebell,在英格兰指的是风信子属的蓝铃花(Hyacinthoides non-scripta (L.) Chouard ex Rothm.),在苏格兰指的是风铃草属的圆叶风铃草(Campanula rotundifolia L.),在北美则指的是滨紫草属植物(Mertensia Roth)。在这种连植物种类都说不一致的情况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就更是困难。

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美的bluebell:A、蓝铃花 Hyacinthoides non-scripta (L.) Chouard ex Rothm.;B、圆叶风铃草 Campanula rotundifolia L.;C、长筒滨紫草Mertensia davurica (Sims) G. Don。A、C引自中国植物图像库,B引自维基百科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科学家就提出规范植物命名法则的事情,例如瑞士植物学家加斯柏·鲍欣(Gaspard Bauhin,1560-1624)就曾经提出类似双名法的思想,认为应当用尽量少的词来描述植物,因此在他著作中很多植物就表现出“双名”的形式——不过他用的是法文,而且并未应用到所有物种上。在这些学者的启发下,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Von Linne,1707-1778)花费了大量精力完善植物命名的相关规则,提出了双名法。通过这种方法,林奈给已经记录的7000多种植物进行命名,并记录在他的著作《植物种志》中。后来,他又将这套规则扩展到动物命名上。

林奈和他的著作《植物种志》,图片引自维基百科
双名法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它保证了每一种植物有且只有一个学名——即使研究者采用其他的语言,在学术交流中也必须使用拉丁学名作为植物正式的名称——这就避免了翻译的困难。其次,任何一个物种都可以明确无误的由两个单词确定,属名明确了该物种的分类地位,种加词则部分显现了该物种的特征以及相关事宜。第三,这套命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植物,也可以应用于动物和微生物。
不过,尽管双名法具有简便性、科学性、广泛性的特点,但是在当时并没有被当作一个普遍性的规则。林奈死后,他提出的原则大多数被人遗忘。1867年,A·德堪多(Alphonse de Candolle,1806-1893)应国际植物学大会组织委员会要求,发表了《植物命名法》。

A·德堪多
这是基于林奈双名法原则建立的一套正式的植物命名法规。1900年,第一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巴黎举行,决定在下一届大会对植物命名规则进行修订。然而,第二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虽然基于德堪多的《命名法》产生了《国际植物命名规则》,但因为欧美学者学术意见不同,植物学命名法规经历了不少分歧,直到1930年第五届大会才得以弥合。1950年,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正式通过了第一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随后的历届植物学大会上,《国际植物命名法规》都经过了一定的修订。最近的一次修订是在去年在深圳举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这是该大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中科院植物所作为中国植物学会的挂靠单位,积极组织本次大会。会上通过的植物命名法规,按照惯例被称作《深圳法规》。

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于2017年7月24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开幕
当然,现行的植物命名法规,比林奈所制定的规则要更加完善。它对于物种名称的发表、种以下的分类群等等都给出了规定,同时也对物种分类群变更、名称修订等等问题做了规定。
而鉴于林奈的突出贡献,在命名人的标准缩写中,林奈是唯一一位可以缩写为“L.”单个字母的人。
最后,我们来一起学几种春天常见花卉的拉丁名。至于这些拉丁词都是什么意思,就请查阅《拉汉科技词典》吧!
郁金香 Tulipa gesneriana L.
迎春花 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
山桃 Amygdalus davidiana (Carrière) de Vos ex Henry
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海棠花 Malus spectabilis (Ait.) Borkh.
贴梗海棠 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 Nakai
东京樱花 Cerasus yedoensis (Matsum.) Yu et Li
注:本文的分类及拉丁名据《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中没有记载的植物,其分类及拉丁名据维基百科。本文写作得到了中科院植物所朱相云、周世良二位研究员的指导。
(本文首发于中科院官网微信“中科院之声”,中科院植物所供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