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晚育的代价
2018/12/27 7:38:00 冰川思享号

    

     对许多50后而言,晚婚晚育,最大的代价并不只是没有孩子的结婚压力未能咬牙提前多买房,而在于几乎让自己的孩子丧失了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上车”的可能。

     撰文 | 元淦恭

     来源 | 微信公号“元淦恭说

     2018年即将过去,1958年出生的男性,1968年出生的女性,都到了退休年龄。“50后”、“60后”全面进入“退休时间”,这一个世代的财富晚景,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注脚。

     改革开放四十年,依照不同的分割方法,不少人可以把它分成若干个阶段。然而,对于中国的城市居民而言,最重要的立竿见影的分水岭无疑是1998年,这一年,中国取消了住房实物分配,房地产市场从此启动。

     时至今日,“房子”撩动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始终是公共舆论的最大焦点。

    

     图/图虫创意

     1998年以后,房价上涨的大趋势始终没有改变,即使偶有回调,幅度也相对有限。尤其是2008年“四万亿”带来的宽松之后,全国各线级城市房价皆一日千里,除了极个别行业极个别企业的从业者,已经没有人的收入能够跑赢房价。相对于收入,房子太贵,房子早已是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最重要的资产。

     这时候,人们意识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50后”、“60后”而言,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重要,关键是看房子的差距。

     40年前,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走入校园,成为“天之骄子”,因为极低的录取率和包分配的政策,这些大学生中哪怕是大专的,都有了和其他没上大学的人全然不同的命运。

     然而,从整个国家的大盘子来看,50后、60后群体累计上过大学的也不过几百万,而他们的人口基数超过3亿,也就是说,98%以上的50后、60后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连大专都没上过顶多上过夜校、技校等)。

     50后、60后一代人,固然有政界、商界的巨擘,但那是极个别。大多数50后、60后的人生轨迹,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顶替或者分配进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运气好的话,在这个单位呆到退休,运气不好的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潮中下岗,可能找到工作,也可能买断工龄之类一直熬到退休年龄再开始领退休金。

    

     ▲工厂倒闭,工人被迫下岗(图/电影《暴雪将至》)

     然而,虽然这一个世代内部的收入绝对差距并不大,但财富积累水平却可能有天渊之别,这一切都是因为房子。

     其实,对50后、60后的世代而言,房价收入比其实从来也没有低过,这和70后是完全不同的。70后赶上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起飞和加入WTO之后的增长红利,毕业时的收入起点就比同期的50后、60后要高得多,反而从纯粹现金的意义上,70后一代经历过一段房价收入比相对较低的黄金时期。

     然而,70后中只有个别人赶上了住房实物分配,而50后、60后获取房产的主要形态就是住房实物分配和98房改。

     一家人分没分过房子,是夫妻双方都分了,还是只有一方分了,分别分了几套房子,这是构成50后、60后城市居民资产的底色。而有没有赶上过拆迁,又带来第二重机会,如果经历过拆迁带来的“一赔二”、“一赔三”,那就相当于本来分房子的红利又有了一个乘数。

     但这还不是50后、60后乃至他们子女资产状况的全部答案。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提倡“晚婚晚育”。2015年中国实施普遍“二孩”,“晚婚晚育”政策宣告终结。然而50后、60后中选择“晚婚晚育”的那帮人现在发现,选择晚育有着极其沉重的财富代价。

     50后的爹、90后的娃和60后的爹、80后的娃,完全是天渊之别。50后即算工作比60后早,但他们先工作的七十年代物质极其匮乏,因而50后比60后并没有多存下什么钱,甚至晚工作的60后,在参加工作时的收入基数还随着时代进步而水涨船高。(事实上到今天因为各种原因新入职的年轻人收入高于老人也是常态)。

     换言之,50后一般并不比60后有钱,更遑论和70后相比,要是遇上下岗潮的,就更惨了。

     而晚婚晚育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也小。如果50后的孩子是70后末期到80后初期,如果上个本科甚至专科(这个世代的大学入学率已经高了很多),2000年前后毕业,工资收入一般也不会低于父辈。

     在当时的条件下,父母有点积蓄,孩子再努力一把,东拼拼西凑凑,哪怕是一线城市的房子首付,也是给得起的。

     然而,如果同样情况,孩子是85后甚至90后(55年以后出生的人响应政策晚婚晚育到30岁以上孩子就可能是90后),那可就惨了。

     对于50后而言,2001年到2010年如果在就业状态能够多存多少钱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这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加起来也就是120558元。从技术上来看,一对夫妇这十年加起来能多存20万,就是很牛×的事了。

     然而,2010年才比2000年多20万,对买房有什么用呢?遑论早婚早育的这十年里孩子都挣了10年前很多自己都能挣这个数了,而晚婚晚育的这十年里还在养孩子。这一进一出的出入,那本身就是几十万了。

     50后、60后的城市居民,真正自己买过商品房的其实并不多。他们买过的第一套商品房,往往就是为孩子准备的婚房。

    

     图/图虫创意

     可能很多人会质疑我上面的论述,孩子是90后的50后难道不能在2000年房价还低的时候就买房吗,非得等到孩子长大?

     问题就在于此。2008年房价起飞之前买房的世代,很多人都是以自己的钱为主,以父母的钱为辅。但随着房价飞涨,90后世代几乎丧失了“以自己的钱为主、以父母的钱为辅”的理论可能性。

     一般而言,65后甚至70后的父母普遍比50后的经济状况要好得多,父母是50后的90后初出社会,所面临的竞争之残酷,更是其他世代不可比的。

     对许多50后而言,晚婚晚育,最大的代价并不只是没有孩子的结婚压力未能咬牙提前多买房(孩子还在上中学还要上大学真的手上存了几万十万二十万也不敢随便拿来买房),而在于几乎让自己的孩子丧失了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上车”的可能。这晚婚晚育的一念之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

     有意思的是,分房子分几套也好,能不能遇到拆迁也罢,对多数50后60后而言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而只有早婚早育这一条,才是自己可控的。

     人啊,固然要靠个人的奋斗,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考虑历史的行程。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冰川精华

     李泽厚和他的时代

     中年大叔你们的好日子快到头了!

     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中国大学改名的套路

     最贵夜总会变身学而思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冰川思享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