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已无苏东坡,世界的庸常,已失落成为庸俗
2019/1/20 11:23:59连清川 冰川思享号

    

     连清川

     冰川思想库联合创始人、研究员,专栏作家,一道自媒体CEO。曾任《南方周末》编辑、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财富版主编,《21世纪环球报道》副主编,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出版作品《不合时宜的阅读者》《彷徨的帝国》。

     专栏文章:

     《<人民的名义>不是尺度大,而是周梅森已经过时了》

     《大明王朝的“双11”狂欢,除了金瓶梅还剩下什么?》

     《那些骂刘鑫是人渣的人,难道都是卑鄙的网络暴民吗》

     《刘小枫的民族国家药方,太过遥远》

     ▼

     有天早上醒来,突然想读苏东坡。于是找出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生活在新媒体时代里,于我这样一个外向尚学的人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外向,所以向外需索许多信息。在媒体行业中浸染久了,对于好消息有着几乎本能的过滤和怀疑功能,眼见尽是坏消息;因为尚学,所以看到这么些消息,便要去触类旁通,去寻根究底,去比对印照。越通透,越沉沦。

     因而,活在新媒体时代里,人心负担是沉重的。青天白日之下无端生出许多愤怒、忧伤、郁结、焦躁、贪婪、嫉妒……人性中许多的阴暗面,每时每刻在电脑屏幕上滚动上演,叫人不得安生,几近疯狂。

     坏事情体察得多了,就需要找一些美好的事物来冲和。于我而言,苏东坡就是那美好的事物。

     01

     写苏东坡的书很多,最经典的不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本书的初版其实是英文,讽刺的是面世时间竟然是国共生死决战的1948年。

    

     ▲《苏东坡传》,林语堂 著,张振玉 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苏东坡算得上是中国人耳中最为熟悉的名字之一了,无论是皓首穷经的书生硕儒,还是目不识丁的村妇野老,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不崇敬他,不膜拜他,即便对他的人事文字一无所知。

     阅读苏东坡的简历却不是一个特别惊心动魄的过程。历史上如他这般宦海沉浮、流离失所的能人志士不在少数;他所经受的富贵和磨难,也不是绝无仅有。起伏跌宕当然是,残酷暴烈说不上。

     苏东坡20岁在仁宗朝以科举第二名高中。其后历练地方,按序升迁。神宗朝期间1070年,32岁的他在京中史馆担任小官,写下了振燮古今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直斥皇帝独夫乱政。

     虽然数年之后他才开始谪戍生涯,人生磨难却由此启端。

     乌台诗案将他打入深狱险遭诛杀。哲宗即位太后摄政,他达到了政治生涯的最顶端,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相当于副宰相。但是深知为权贵所忌的他多次求去。

    

    


     ▲《苏轼回翰林院图》(部分),传为明朝张路所作

     太后过世之后苏东坡平生至敌章惇任宰相,一路将他南贬直到天涯海角的儋州。其间妻离子散,家贫如洗,困顿无依。

     到1101年另外一个眷顾他才华的神宗太后摄政他终于得以与家人相聚时,却溘然而逝。

     他一生之中,贬谪多于器用,流离多于聚合,贫困多于富贵。少时才名已然盖世,终老却仍在颠沛。

     02

     关于苏东坡的神话久已在中国人心目中扎根,但是详细考察却发现中国人对于苏东坡的评价委实算不上太高。要说他是什么人,却要说他不是什么人。

     他不是圣人。

     苏东坡一生从来未曾以完美道德或者伦理高彰而获得过任何朝廷给予他道德高地的嘉许。虽然在他身后有“文忠公”的谥号,却并非彪炳他的道德力量。

     苏东坡一生口无遮拦,每每因言获罪。皇帝和太后们总是因为他的才能而青眼有加,却从不曾认为他如何为儒家伦理道德锦上添花。

     他也不曾获得过文学方面的最高评价。

     历来文论称他是文豪,天才的诗人,词人。但在诗歌的最高评价上,历史上曾有过的“诗圣”、“诗神”之类,从不曾将其列入其中;就词人而言,前有李后主,冯延己;同有欧阳修,刘永;后有陆放翁,辛弃疾,也不曾认为他代表词的最高水准。

     而就文赋而言,他的《赤壁赋》等作品的确千古传诵,但文学史或者政治史上,也不曾标榜他开拓或者登顶了某个高峰。

     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为同僚所称颂,为百姓所爱戴。但代表他那个时代的人却是王安石和司马光。

     他没有提出改变了政治历史的制度变革,也不曾使宋代的政治因他而繁荣或衰变。虽然元佑党人碑留下了亘古的记载,但是以他为首的整个名单却是良莠不齐,毁誉参半。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苏东坡成为如此迷人的一个角色,以至于当中国的历代文人论及苏东坡的时候,惟留下会心的微笑,温暖的襟怀和诗歌的激情?

     有一次苏东坡饱食之后扪腹问家人:我肚中有什么?

     家人朋友各个道来,他一一摇头。

    

     ▲清·余菱《朝云颂偈图》(部分)

     最后他钟爱的侍妾王朝云笑道:

     乃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他却大笑称是。

     这恐怕就是苏东坡的夫子自况了。

     03

     如果不算唐突的话,我以为苏东坡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人。

     文人的概念并不同于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等等这样的职业分野,而更多地是混合了伦理责任、个体性情、才学造诣、政治追求、生活艺术等等人生各个层面的一种综合体。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更追求这样一种综合的评价。

     苏东坡的个人性情乃是中国文人历史的珍贵财富。他的个体主义思维,在重重压力之下的中国知识人伦理结构中,实属罕见。

     他在文字之中固然也从来有忠奸之辩,但是在个人性格的追求之中,他从来不曾为君父伦理所固囿。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样的自诩,整个地排除了庙堂和江湖之间格格不入的系统,而个体的性情选择突兀而出。在中国历史之中,有如此浩荡之气,不肯以家国或者山野作为进退选择而画地为牢的,屈指可数。

     他自然也是儒家伦理教育出来的人臣,但儒家伦理从来就不能够统治他内心的自然自由。他一生漂移在儒道佛三家之中,自在无碍。

     他少年入仕,贬谪八方,在他力所能及的所有地方,他都要兴水利,振民生,布慈善,轻徭税,履行他作为官员的职责,并且广受治理地方的爱戴。

    

     ▲徐州黄楼,苏东坡为纪念全城官民抗洪有力而兴建。至今在徐州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图/图虫创意)

     然而他并没有耽溺于此中,在生活最艰险的时刻,他却总是能放下内心中的阴郁与沉沦,寻找出生活新的乐趣,酿酒造食,种田浇园,乐此不疲。

     他前后娶妻,蓄有一妾,终生和乐。与弟弟的友情一生,唱和安慰,可为楷模。融合生活起落之中的内心自由,恐怕才是他终极的伦理责任,而不是孔孟之道对于家国天下的过分用力。

     04

     苏东坡少年即名满天下,可是他却从来不惜文吝才。

     他的书法当世堪称第一,他却从来随写随送;他的诗名隆盛,却愿意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歌姬作诗。将他十余年一再流放至极远边境的章惇获罪流徙,他竟然写信安慰其子说:

     某与丞相订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所谓的不合时宜,也就是说,苏东坡一生不与庸常的现实妥协,不与传统的伦理同垢,也不与当世的政治合流。他既不是卑俗合作,也不是亢悍争斗。换用今天的话语来形容,他只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

    

     ▲苏轼,清代叶衍兰所作

     曾经有人说,他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了宋太祖祖训不得杀文臣的年代里。我倒未必同意这样的论断。中国许多的开明专制时期,不弑杀文臣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汉前几代,唐太宗玄宗,都不曾杀过几个文臣。

     苏东坡既不生活在最伟大的时代里,也不生活在最卑劣的岁月中。恰恰是在北宋那样一个庸常平和的世界中,他个体的、人性的和自由的光芒,照耀到了最广大的范围,留存在最深远的岁月。

     我突然想读苏东坡,或许就是因为我们今天一样地生活在了一个庸常平和的世界之中。这样的时代中没有什么盖世英雄亦或是乱世奇枭。生命的随波逐流或者是天高难测几乎相似。中国传统专制时代的君心难测,和当今时代的民意浮沉,都大抵相同罢了。

     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苏东坡成为中国士子与民间的共同神话。对于中国人来说,他是智识与性情和谐共存的一个典范。他们既景仰于他超越凡俗能力的文化天赋,又殷服于他摆脱自然束缚的精神世界。

     在数千年稳定的伦理和政制之中,纯良与天真有其繁茂生长的土壤。人们热衷于传颂他朗朗上口的诗词歌赋,编造和书写他应对世俗的幽默与豁达。

     他于是生长成为一个稳定社会中不那么政治正确的理想偶像。

    

     ▲《苏东坡小像》,元朝赵孟頫所作,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代社会与苏东坡的田园牧歌时代固然有着千差万别,但是所谓的田园牧歌其实也不过是现代人的一种思维幻觉而已。苏东坡自己同样为了筹措购买房产的事情苦恼不已,而儿孙成群之时的点滴开销,他自己和儿子苏迈,都常常不得不计算度日。

     与其说我们夸大了时代之间的生活方式差异,不如说我们因为无法超脱人性弱点而给自我寻找了一个安慰的话语。欲望的翕张与生活的窘迫之间的张力,自古以来未曾稍改,无非社会主张的烈度不同而已。

     05

     所以当我思念和热爱苏东坡的时候,我确切地知道自己为什么思念和热爱。

     那是因为尽管人类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但我们的思维世界却更加深刻地被尘俗的观念和现实的欲望所冰封。

     当这个年代之中的中国人已经无法、不能和不愿以苏东坡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的时候,人类,至少是我们中国人,已经失落了自己的世界,失落了童真的时代,失落了纯良与天真的性情。

     虽然苏东坡是那么美好的事物,我再读完一遍《苏东坡传》时,却并没有得到安慰。

     长歌当哭,林语堂犹带呜咽之声。

     也已经谢世了的香港诗歌大师黄霑有句歌词:

     世间种种梦,难望再有诗。

     大抵如此。

     人世已无苏东坡。庸常的世界,已经失落成为庸俗的世界。仅此一句,已经令人泪湿沾襟。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冰川精华

     李诞一个人的成功,是一个社会的失败

     帝都富贵地图变迁史

     大学生已经把洗稿当作生存技能

     1998,我在香港看股市暴跌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冰川思享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