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真答:“80万开征遗产税”的传言是如何产生的|大象公会
2015/11/12 20:47:47大象公会 大象公会

    

     近几年中国网络上经常会出现“遗产税即将开征,80万遗产将被征敛16万”的传言,每次出现,有关部门都会辟谣。但每次被官员所否认的传言,都有着可考的根据,并不是完全捏造。那么这些并非空穴来风的“传言”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它与特定地域或部门有关。

     比如每次“遗产税即将试点开征”的城市都在深圳,是因为2012年底在深圳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改革论坛,时任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思平在提出“深圳市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十大改革思路”时,先明说了“如果国家要搞试点,深圳可以试点遗产税。”然后在2013年1月才会有首次“深圳即将试点遗产税”的大范围传言。虽然深圳市府与税务部门即刻辟谣,但中国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前先“放风”试探公众反应或铺垫舆论的习性,让民众在传言与辟谣间更愿意相信前者。

    

     深圳第十届中国改革论坛现场

     2013年的另一次“遗产税即将开征”传言,也源于政府文告与官办智库传递的消息。2013年2月,中国政府的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文称“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

     2013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发布课题《遗产税制度及其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的报告,称开征遗产税的时机已成熟,应争取在2015年前出台遗产税制度。因此2013年秋再次出现“国务院某参事称开征遗产税将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草稿”的大范围传闻。虽然当事人与官方予以否认,但民众根据自己朴素的生活智慧,更愿意相信“政府辟谣辟成真事”的过往经验。

    

     《遗产税制度及其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部分截图

     除了地方政府和“智库”的一厢情愿,中央政府在立法方面也确实曾经有所举动。

     比如有关“80万遗产将被征敛16万”的说法,就来源于官方媒体《中国经济网》上刊登的2004年财政部《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这一草案很可能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恒所言,只是被披露的某段时间内编撰的多套方案中一种。

     但每次传言会采用这一版本的草案,而非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所建议的另一套方案,是因为这套方案的条款最为苛酷,因而最易激起中国普通民众的担忧:80万元遗产的起征点、20%的起征税率、征税范围包括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全部财产和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赠与财产;缴清前,其遗产不得分割、交付遗赠,不得办理转移登记;被继承人死亡前,依法应补缴的各项税款、罚款、滞纳金、未偿还的具有确凿证据的各项债务等须于应征税总额中扣除;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遗产归国家所有。

    

     “可不可以不死”

     相比而言,另一个方案就温和许多。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的提议方案是将500万元作为遗产税起征限额,限额以下是中等收入家庭、遗产和赠与不征税,限额以上是高收入家庭、仍按超额累进税率征税。这一方案既没有2004年《草案》的明细条款,也没有实质性的宽免;建议起征点是500万而非80万,无非是将聚敛对象从“每个中等收入的普通中国平民家庭”收缩到“每个中等收入、已于一线城市市区内买房置业的普通中国平民家庭”。

     后者是中国社交网站与媒体上最易发声的群体,既然感受到的仍是“政府遗产税腹案无异于打劫”的恶意,这种隐忍中的税收痛感自然会在他们对此类消息的接受程度上体现出来:更易相信政府会按十年前的苛酷草案搜刮民脂,而非按稍宽缓的方案征税。

     而基层人民既没办法让代表他们的人民代表决定税法,也没办法让资本支配的互联网媒体代表他们发声;他们只是像马铃薯般的法国小农一样,等待属于他们自己的拿破仑三世。

    

    

    

     在中国的教科书上,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编写者自豪的写到170万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就有“元谋人”生活,70-20万年前在我们现在祖国的心脏地区就有“北京猿人”率先使用了火。那么,中国人真的是这些猿人祖先的后裔吗?

     首先,“人类”这个称谓就是专指我们这个物种,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homo sapiens),更具体的,我们是其中一个亚种,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

    

     灵长目的简略家谱和分布范围,我们在最右侧的分支上,是唯一分布在温带和寒带的物种,也是唯一不因为栖息地破坏和宠物贸易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

     但是在古人类学中,“人”这个称谓可以用于许多已灭绝物种,比如“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直立人”、“丹尼索瓦人”等等,这常常会在公众的认识中造成某些混淆,比如以为中国人的祖先是北京猿人,今年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新发现让这个问题重新受到了许多关注。总之,这些被称作“人”的物种和我们一同构成了人科下的人族(Hominini),其中现存两属,即黑猩猩亚族的黑猩猩属和人亚族的人属,二者在进化道路上于540到630万年之前分道扬镳。

    

     人猿总科现存物种之间的关系

     人亚族是“人”的基底,包含了两种黑猩猩以外所有的人族物种,除了人属以外还有5个属,全部分布在非洲,即傍人属(Paranthropus)、南方古猿属(Australopithecus)、沙赫人属(Sahelanthropus)、千年人属(Orrorin)、地猿属(Ardipithecus)、肯尼亚人属(Kenyanthropus,有时并入南方古猿属),它们包括了从猿到人为数众多的过渡物种,涵盖了600万年前到200万年前的400万年进化之路。

     其中,南方古猿属最为公众熟知,前者在1974年的埃塞俄比亚发掘出了一具非常完整的全身骨骼化石,大约生存于320万年前——她就是著名的“露西”,定为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从体征上看,南方古猿已经适应了直立行走,脑容量也相当大,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露西的化石

    

     阿尔法南方古猿复原图

     不过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到,人亚族的称号既有猿也有人,更“称职”的人集中在人属当中。这个属的特点是前额凸出,具有非常大的脑容量,下颌和牙齿缩小,女性的骨盆变大,也就是更宽的产道。

     最早的人属物种是250至200万年前的能人(Homo habilis,又译巧人),这个物种最著名的发掘地是东非的奥杜威峡谷(Olduvai Gorge),他们一般被认为是南方古猿的后代,但也有可能是鲁道夫人的后代。他们除了在解剖和形态上与人类更加接近,而且开始制造打制石器——换句话说,创立“旧石器时代”的不是我们这个物种,而是更加古老的能人。

    

     能人和奥杜威文化的打制石器,用作石斧和石刀

    

     能人复原图

     除了能人以外,从东非到欧亚大陆,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还发现了10余个人属物种的化石和遗迹证据,他们经营着渔猎采集的生活,薪火相传将打制石器文化绵延了20多万年,共同填满了人类进化最后200万年的化石空缺,再加上21世纪以来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两件利器,我们获得了极其完整的人类进化谱系:

    

     一份新近的人亚族主要物种关系图,虚线表示演化关系,橙色线段表示已知的延续时间,MYA是百万年前的缩写

     但是需要注意,古人类学和古生物学上的物种在时间上存在祖先和后代的关系。比如通常认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先后起源于海德堡人,海德堡人源于先驱人,先驱人又和直立人先后起源于匠人。而且最近几年的基因比对也已经确定,尼安德特人、直立人和都曾与走出非洲后的智人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通婚,以致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带有他们的基因。

    

     晚期智人和他的祖先们

    

     旧大陆上匠人、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遗址分布

    

     尼安德特人复原塑像和活着的智人

     另外,中国人还熟知北京猿人、蓝田人、元谋人等等,他们统统是直立人的亚种,与我们并非一个物种,虽然常被中国的教科书宣称是中国人的祖先,但这只是无稽之谈——他们到50万年前左右的更新世中期就已经被冰川全部灭绝,而我们智人于20多万年前才起源于东非,12万年前抵达近东,直到6万年前才决定性地向全世界扩散。目前的古人类学和遗传学证据全部指明全部现代人类都由一支共同的谱系从非洲发展而来,即人类单一起源假说。

    

     北京猿人头盖骨,二战期间搞丢了

     至于近期在湖南发现的10万年前的智人牙齿,如果这一发现得到了最终的验证,也仍然不能否认单一起源假说和非洲起源假说,而要作为人类进化庞大链条中补充性的一环:智人10万年前走出非洲后很快扩散到了亚洲东部,但是受仍然寒冷的气候以及尼安德特人的压制,不能向欧洲和亚洲北部扩散,直到6万年前获得了行为现代性,开始制造精致工具和组建复杂社会,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才灭绝了所有兄弟物种,成为今日统治地球的唯一霸主。

    

    

    

     自从人类开始用木材拼合船只以来,如何防止木船进水就成了造船技术的核心课题。对于这个难题,世界范围内的造船匠们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将特定的填充物塞进木板间的缝隙,使之完全密封——汉语专业名词称之为“捻缝”,英语则称之为“caulking”。不过,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工匠所对填充物的选择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画师Christoph Weiditz(1498-1559)笔下的捻缝船匠

     历史文献对于“捻缝”的最早记录来自公元前1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他在《历史》中提到,古埃及人会用莎草纤维填入船板间的空隙。考古证据完全应证了他的说法。1991年,埃及阿拜多斯(Abydos)的奥西里斯神庙附近发掘出了十四艘陪葬船,其制造年代约在公元前2950年至2775年。考古学家在这些船只的每处接缝中都发现了芦苇束,说明古埃及人已会使用植物纤维实现船只的水密。

     在欧洲,英格兰东部的约克郡和林肯郡在1937年到1988年间相继发掘出4艘早期木板船,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其中最完整的一艘长14.35米,船底由三块木板榫接而成,船板间填有干苔藓。1921至1922年,丹麦约特斯普林(Hjortspring)的沼泽中曾出土了一条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大型木船,使用了较为高级的松脂作为捻缝原料。与之类似的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海峡群岛发掘的原始木船——他们使用的是天然沥青。

    

     约特斯普林古船复原图

     中国有关捻缝的最早证据来自1979年在上海川杨河发掘的唐代古船。据考古报告,唐人已使用桐油与石灰混合而成的“油灰”填补船板间的缝隙。

     不过,这些填充材料都有各自的不足:芦苇和苔藓容易腐朽;松脂、沥青、油灰尽管有极佳的耐水性,但延伸率和抗胀性明显较差,在木料浸水膨胀变形后易开裂。于是到中世纪晚期,东西方都产生了将纤维与油料相结合的“捻缝”方法,其中以欧洲的填絮捻缝法最为典型。

     填絮捻缝法最晚在15世纪已在欧洲普及,在木船制造领域一直延用至今。所谓填絮(Oakum)即是从废旧的焦油麻绳中抽解出的纤维。浸过焦油的麻绳具有极佳的强度与耐腐蚀性,其纤维正是捻缝的理想填料。制作填絮,先要将麻绳切段、拆散,再浸水煮沸,用木槌捶打松软,重新团成拇指粗的蓬松线绳——这些工序极为辛苦枯燥,因此其制造者往往是服刑的囚犯和底层贫民。

    

     1732年印制的英国版画“监狱内的妓女”。图中的女子正在捶打填絮

     使用填絮捻缝时,船匠要用特制的凿子将其凿入缝隙内,将填絮压得像木板一样坚硬。最后,还要将整块船壳烤热,趁热刷上融化的松脂或沥青。这样就形成了由绝水涂料与紧实填絮组成的两道隔水层,足以实现长期坚固的水密。

    

     一艘接受修缮的荷兰商船正在烤热船底、刷上松脂或沥青

     中国明清时期采用的捻缝技术与此高度相似。明代《天工开物》卷九云:“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扱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捻”,即用白麻纤维为填料,外侧再刷上石灰桐油调成的油灰。《龙江船厂志》云:“油捻欲固,又在灰麻如法。”这同样是强调外层绝水涂料和内层纤维填料的重要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象公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