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士和量子力学 | 混乱博物馆
2017/10/11 21:33:17 大象公会

    

     我们生活在这个宏观世界,会认为有许多理所当然的运动规律,比如那些实实在在的物体,一定不能像幽灵一样彼此穿透。

     但是当我们观察另一个尺度的世界,比如最微观的量子世界,撤去了统计带来的变化,一切就都变成另外一副样子,许多原本存在于神话里的事情,突然成了日常。

    

     -文字稿-

     1981年有一部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国产木偶片《崂山道士》,讲的是好逸恶劳的书生王七偏爱读《神仙传》,幻想有朝一日得道飞升,于是到崂山三清观拜师学艺,得授一招神奇的穿墙术,掐诀念咒,破壁进出如若无物——但他不遵师命,想用这招入室盗窃,结果仙法失灵,撞得头痛欲裂,却原来是黄粱一梦。

     这个故事讽刺了心术不正的人,同时也提醒我们,宏观物体难以表现出量子隧穿效应。初中物理就曾教过,要想翻过一堵光滑的高墙,除非自己跳跃的动能不小于高墙顶端的重力势能。但在量子世界里,事情就完全不一样——我们首先需要一些简单的背景知识。

     我们常把各种微观粒子想象成光滑的玻璃珠,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微观粒子没有形状可言,绝不能形容成球体,也绝不会像玻璃珠那样以某个速度沿着某个路径运动——不确定性是微观粒子的内在属性,在某个时刻,我们只能说它们会以多大的概率出现在某个位置——这个概率的大小就体现为“波粒二象性”中的“物质波”。

     在绝大多数时候,这个波的行为就和日常生活中的波一个样,我们用针对粒子做的各种干涉或衍射实验都是基于这个原理:比如波能否穿越障碍物取决于障碍物的尺寸和波长之间关系,微波炉里面的金属网有直径几毫米孔,所以波长若干纳米的可见光可以穿透,让我们看到食物的状态;而波长几厘米的微波就无法穿透,聚集在微波炉内加热食物。

     但与宏观世界的机械波不同,物质波是概率波,不会被障碍物真的切断,而是在障碍物内指数衰减,这意味着它能穿过任何有限的障碍物,并在障碍物另一侧继续传播——反映在运动上,就是微观粒子并不是被墙挡住了,而是出现在墙另一侧的概率太小了,当它们偶然翻出去的时候,就好像有了穿墙术——这就被称为“量子隧穿效应”。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量子隧穿效应出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仅凭肉眼就能观测到:找一个平滑的玻璃杯,向内倒水,从水面向下看,你将看不到玻璃杯外——这是因为水和玻璃的折射率相近,而空气的折射率太小,在入射角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变成一堵厚厚的墙,令可见光在杯子外表面出发生全反射。然而当你握住杯子,奇妙的事情就出现了:指纹与杯壁贴合紧密,极大地减小了空气墙的厚度,一部分光子因此翻越出去,留下了与指纹形状一致的暗纹——光学指纹检测就是这个原理。

     作为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隧穿效应出现在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地方,从恒星的热核聚变到DNA的碱基突变,从星云中的天体化学到线粒体内的呼吸作用。而在实际应用中,最经典的就是扫描隧道显微镜,我们在检测样品和极细的探针之间加上很高的电压,然后让探针悬空扫过样品——电子就有一定的概率穿过这个本来不能穿过的缝隙,形成微弱的电流——而这个电流的强度就反映了缝隙的宽度,也就是样品表面的凸起,我们就可以借此描绘0.01纳米的极微细节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甚至能在原子层面上观察活组织的形态。

     最后回到崂山道士身上:概率波的波长与物体的动量关系密切,人的物质波长在10的-36次方米数量级上,这比普朗克尺度还小,这使得书生王七翻越几寸厚的砖墙概率极低,即便从宇宙诞生就一秒不停地碰墙,直到今日也不会成功一次。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混乱博物馆更多视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象公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