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关系与一战开局
2019/7/24 22:11:50青年维也纳 大象公会

     文章来源:高林|青年维也纳(ID: YoungVienna)

    

     君主关系与一战开局

    

     作者:苦命的高林桑

    

    

     01讲座提问

    

     高林:弗朗茨·约瑟夫皇帝这时候已经84岁了,他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意见。一方面是他老了,另一方面是从1906年开始他就已经淡出日常政务了。他的主要兴趣是给皇储制造点麻烦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感。但到1913年他连最后的军队的权力也放弃了。斐迪南大公当了武装力量总监,一旦战争爆发就自动成为武装部队总司令。所以1914年7月皇帝是被迫回到权力中枢的。

     6月28日刺杀发生的时候皇帝在巴德-伊舍尔度假,而蒂萨伯爵也在巴德-伊舍尔。蒂萨向皇帝致哀的时候也强调,这件事不能改变帝国在巴尔干谋求和平的政策,皇帝表示赞同。第二天蒂萨从维也纳给巴德-伊舍尔发电报要求皇帝注意维也纳有人试图借助萨拉热窝事件在巴尔干谋求军事冒险,皇帝也接受了。

     这说明至少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之后皇帝并没有开战的主张。之后的一系列决策过程里皇帝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他的观点和蒂萨很相似,那就是他关心凭什么说刺杀事件是塞尔维亚制造的,第二、一旦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怎么办。然后皇帝也被贝希托尔德用德皇的空头支票说服了。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态度很有趣,因为他其实是支持奥匈妥协的。在茜茜公主死后他成了奥匈二元体制的最大支持者。所以他是所有人里对塞尔维亚最没有敌意的几个人之一。他对斐迪南大公的三元君主国方案也没有什么兴趣。

    

     皇储遇刺时,皇帝正在打猎

     德皇威廉二世在1890年赶走俾斯麦以后的统治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在卡普里维和霍恩洛厄两位帝国宰相的任期内,他和俾斯麦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帝国宰相职位作斗争,第二个阶段是比洛成为帝国宰相期间,威廉二世找到了他最趁手的帝国宰相开始自己统治帝国,第三阶段则是《每日电讯报》危机和同性恋丑闻爆发之后,他的外交政策碰壁,个人形象也陷入危机,到了退位边缘之后。他小心翼翼的和新帝国宰相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建立了一种非常谨慎的合作关系。

     也就是说1914年7月的威廉二世绝不是发表“匈奴演说”时候的那个强势的踌躇满志的皇帝。他处在一个唯恐惹事、唯恐出错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当驻维也纳大使要求他才去措施去警告维也纳的时候,他表现的那么激动,他在电报上批注说“如果出了问题,奥地利人就会把所有责任推给我们”和“最后人们会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我”。

     威廉二世生怕再犯错,所以他不愿意积极采取行动,只想按照既定的政策走下去。同时他还不愿意跟政治家们在一起,他只愿意和对他有绝对的效忠义务的人们在一起,这就是普鲁士军官。所以1914年7月小毛奇居然敢对这位皇帝回答“那不可能,军队做不到!”如果是1906年的威廉二世绝不可能允许他这么说。

    

     德皇威廉二世与他的将领们,照片中有小毛奇、法金汉与兴登堡三位历任总参谋长,还有鲁登道夫、马肯森、克鲁克、比洛与提尔皮兹等

     02讲座提问

    

     高林:最直接的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一个关系是威廉二世和斐迪南大公之间的友谊。最先要求本国政府警告奥匈帝国的不是法俄而是德国。6月28日大公遇刺,6月30日德国驻奥匈帝国大使就发电报要求德国告诫奥匈帝国不要轻举妄动。但这时候威廉二世正因为朋友遇刺而感到震惊,所以他在电报上写了非常严厉的批语。而德国驻奥匈帝国大使刚好是在这个问题上吃过亏的人。这位驻奥匈帝国大使原本是德意志帝国的外交国务秘书,因为触怒了威廉二世被踢到暹罗做大使,好不容易回到欧洲唯恐再给自己惹麻烦。所以之后他的态度180度大转弯。这对鼓励维也纳的主战派尤其是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伯爵产生了重要影响。

     君主之间的亲戚关系其实对一战爆发也有一些间接的作用,比如英国王太后和俄国皇太后是亲姐妹,她们父亲的国家丹麦1864年被普鲁士侵略了,她们母亲的国家黑森选侯邦1866年被普鲁士吞并了,她们的妹夫的国家汉诺威王国1866年也被普鲁士吞并了。所以1914年战争爆发的时候至少这两位太后是非常高兴的。只不过她们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会这么大。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中)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前左一)在狩猎中

     03讲座提问

    

     高林:贝希托尔德伯爵在萨拉热窝事件当天回到维也纳,但当天主要的当事人都不在维也纳,蒂萨在巴德-伊舍尔,康拉德在火车上。29号一天他见了三个人,德国驻维也纳大使契尔什基之外,就是傍晚回到维也纳的蒂萨和夜里回到维也纳的康拉德。

     他对三个人说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他把大臣会议里其他人的意见告诉德国大使,也就是刺杀事件和塞尔维亚有关。他也把这个观点态度蒂萨,让蒂萨极其意外,马上写信给皇帝抗议。然后他把蒂萨的意见告诉最后到场的康拉德。他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换来的是三种不同的回应。蒂萨告诉他,自己坚决反对开战,要他把自居拟定的拉拢罗马尼亚的外交政策备忘录递交柏林,然后蒂萨回了布达佩斯。而康拉德态度明确要求马上开战。德国大使第一时间发电报要求柏林警告维也纳。但却被德皇斥责要他不要多事,于是德国大使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面对一个近在维也纳的要求开战的总参谋长,和一个远在布达佩斯的要求他递交和平路线的备忘录的匈牙利总理,德国大使的态度转变让贝希托尔德伯爵找到了自己的机会。这个细节是应该谈的,但那样一来就太长了。

    

     一战爆发时的帝国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伯爵

     04讲座提问

    

     高林:法德之间其实谈不上是世仇,法德矛盾的根本是1870年普法战争里德国从法国手里夺取了阿尔萨斯-洛林。这个地方按照历史传统很难说是应该归谁,从语言上说多数人说德语,但从人民的意愿上说又多数认为自己是法国人。所以德国夺取这个地方让法国认为自己受了奇耻大辱。

     巴黎协和广场有象征法国各个主要城市的塑像。其中象征斯特拉斯堡的那个自从德国割走了阿尔萨斯-洛林就一直被蒙着黑纱。一直到1914年宣战才摘掉。讲座视频里也有披黑纱的斯特拉斯堡。

    

     自从阿尔萨斯-洛林被夺去,协和广场上象征斯特拉斯堡的塑像上就常年挂着黑纱

     05讲座提问

    

     高林:丘吉尔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对从政治上理解他的人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保守党领袖和保守派政治家,但从个人风格和生活方式上说他又是典型的辉格党贵族。如果你把丘吉尔当作是最后的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看,你又会发现他在人生最重要的几个关键时刻的选择其实一点都不贵族。比如结婚这件事上他父亲,伦道夫-丘吉尔的选择就特别贵族。娶了美国百万富翁的女儿,来支持自己的政治活动。如果丘吉尔想要复制他父亲的成功经验,他有出身,有门路、还有美国外祖父,年轻的时候还帅,简直万事俱备。

     但他偏偏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学他父亲,他是凭感情结婚的,妻子没什么嫁妆。从这个角度上说他表现出来的又是二十世纪中产阶级的作派。所以有机会我想深入的谈谈丘吉尔这个人。

    

     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和他的母亲珍妮·杰罗姆

    

     晚年丘吉尔和妻子儿女在一起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本文由公众号「青年维也纳」(ID:YoungVienna)授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象公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