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经典故事,被做成了机关重重的「魔法书」|好书推荐
2020/6/19 22:01:42 大象公会

    

     得知全球顶级电影道具设计团队——Minalima,决心将经典童话打造成「梦幻魔法书」,我们脑海里噌地蹦出一个词:「降维打击」。

     真不是夸张,这个团队太强了。

     「哈里·波特」系列电影,这部风靡全球的超级大IP,就邀请了Minalima。

    

     · 「哈里·波特」系列电影中,四大学院的标志就出自Minalima之手

     复古、奇幻、神秘、华丽,是Minalima一望即知的风格,它让艺术愈发艺术。而对细节趣味性的打磨,又让它的作品拥有了耐人寻味的特质。

    

     在电影界风生水起的Minalima偏偏在2015年盯上了图书,卯足了劲儿打造了一批经典童话。今天向大家推荐这两本书,就出自这套童话:《彼得·潘》和《丛林故事》。

    

     猛一看也还好?稍等,待我把它翻开。

    

     再翻开。

    

     再再翻开。

    

     何止是漂亮。

     Minalima的设计

     并非为美而美

     电影人背景的Minalima极擅长渲染故事氛围,这在它的图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丛林故事》里,Minalima运用了大量印度元素的装饰,成功地将读者带入「印度的森林」——而不是其他随便什么地方的森林。这点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事先了解作者吉卜林的身世或故事背景,很难发现它发生在印度。

    

     · 在印度文化中,蓝象有美好的寓意

     除了大面积使用桃红、湖蓝、草绿、明黄、橙等印度经典传统配色,《丛林故事》里,还有很多以印度藤本植物果实为原型的佩兹利纹样,它们让这本书呈现了浓郁的异域之美。

    

     而在《彼得·潘》里,Minalima则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凸显故事的神敏感——大胆隐去彼得·潘的脸,只让他以剪影出现。

     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你想彼得·潘是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还巧妙地渲染出彼得·潘难以捉摸的个性,我们的小飞侠向来来去自由、行踪不定。

    

     · 彼得潘和叶子

    

     《丛林故事》里,性格各异的动物一个接一个地登场,动不动聚在一起办大事, Minalima就用旁观者视角,让我们一眼看清它们在故事舞台上的表演——登场的动物、人物往往一股脑地出现在丛林等大场景里。

    

     ·《丛林故事》中这张的视角非常有趣,我们和近景处的猴子一起看向画面中央的主人公

     而《彼得·潘》的故事则是围绕几个特定主人公展开的,为了让读者沉浸其中,Minalima采用了温蒂(故事的头号女主)视角,让我们有一种和温蒂一起经历冒险的美妙感觉。

    

     · 温蒂在做针线活,我们正在和温蒂同样的位置,看向房子里跳舞的孩子

     优秀的插画设计师,绝不满足于单纯地用画面翻译文字,他们会想尽办法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野心勃勃地尝试将书变成艺术品。

     大部分人翻开Minalima版的《丛林故事》和《彼得·潘》,总是首先被里面极富意的机关吸引:可以拉开的剪纸、可以旋转的鳄鱼轮盘、有着精细镂空的卡片,还有风格各异的折叠起来的地图……实际上所有这些小装置,都并非单纯为了好玩,而是多少承载着一些功用。

    

    

     · 《丛林故事》里有好几张可以拉开的地图,它们为读者提供了研究故事、进一步想象故事场景的条件

     《彼得·潘》里的地图,每一张都有自己的小花招:比如第一张合起来时是温蒂家的「医疗记录」;打开发现,是三个长相相同的小人儿的脸;再打开,又会发现,里面有一张「永无乡」的地图。

    

     此外,《丛林故事》里的插图大大小小加起来有120张,《彼得·潘》里有109张,即便是作为点缀的小插图,也设计得别有趣味。

    

     这些图藏着哪些彩蛋,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发现了。

     《彼得·潘》和《丛林故事》

     世界文学大师传世经典,风靡全球百年

     全彩复古插图、立体互动机关

     每个年龄段都喜欢的豪华精装珍藏版机关书

     原价 168 起,大象优选价 122 起

     点击下方小程序↓ 寻找和回味童年的美好时光

     一流的设计,必须有一流的装帧和印刷

     和电影一样,图书也深深地依托于技术的发展。Minalima的设计再强大,也必须依靠高品质的印刷,才能实现。光是寻找能完美呈现Minalima图书的印刷厂,就花了编辑们好几个月的时间。下图中这些样本,都来自不同的印厂。

    

     在比较了若干样本后,编辑们最终决定在亚洲最大、机关技术最硬的印厂之一——鹤山雅图仕,来完成它们的装帧和印刷。

     实际的印刷过程,比想象得还要复杂。光是封面,就要达成「摸起来像布又有古典气质的」目标。最后用选纸和压纹技术搞定,还要操心上面的烫金。

     烫金本身不是多复杂的工艺,但要把每个「金」都严丝合缝地烫到准确的位置,难度就大了。更何况《丛林故事》和《彼得·潘》上,还有很多细密的烫金。这些金是否烫得准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封面的品质感——要想传递出精致复古、低调华丽的感觉,一个「金点」都不能歪。

     还有书的内文,是故意做旧的浅灰色,有一种藏在宝箱多年的感觉。但实际上,这个灰色并非纸张自带的,而是特地印上的颜色。且为了让「做旧效果」更逼真,纸的边缘颜色略深一些。

     更重要的是,虽然已是2020年,在书籍的印刷和装帧方面,仍有很多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通常,印一万本漂亮的彩色书只要10天,猜猜这套书用了多久?足足两个多月!

     《丛林故事》里有9个活动机关,《彼得·潘》里有10个,它们都需要靠手工完成,每天出产的十分有限。

     制作时,工人们会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特定的机关,戴上特殊材质的手套(避免胶水弄脏书页),再凭多年经验,准确地把模切好的机关零件,贴在特定位置,不能偏一点,也不能有丝毫歪斜。

    

     有些机关不是只要贴到书上就完事,贴之前,还必须将它们工整地折叠好,折叠之前还必须将它们的各个部分用模切技术完美地制作出来;制作之前,还要反复调试颜色;调色之前,还要小心地设计模板。

     还没完,还有些机关,虽然部件是由机器做的,但也远不是只要交给机器就万事大吉,看到这些细小的镂空了吗?必须保证没有丝毫偏差。这之中大家又不知道报废了多少样品,尝试了多少次。

    

     还有这个可以像风琴一样拉开的猴子剪纸,必须确保所有的镂空都在相同的位置上,合上剪纸后,由多个猴子变成一只猴子。

    

     Minalima的创始人之一米拉波拉·米娜在采访时说:装订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的一次尝试,我们希望我们的书能把人带入一个丰富多姿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翻开就只有平面的插图。

     还有作为书签的红色丝带,又想起来,光是这根窄窄的丝带,从正红到绛红,从7毫米10毫米,到最后的8毫米。就试了4次。

    

     奔着「难以逾越的经典」而来译文也要美得戳动人心

     不要因为《丛林故事》和《彼得·潘》拥有美炸天的外表和让人一见倾心的设计,就觉得它只有漂亮的形式。就这套书来说,哪怕把所有的插图、机关、装饰统统忽略,单看译文本身,它都美好得值得收藏——它们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可以从小看到大从大看到老的故事。

    · 很老很老的《彼得·潘》和《丛林故事》

     《丛林故事》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之手,包括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配有一首诗,它赞颂了人与动物身上的勇敢、坚韧、忠诚、仁爱、利他主义或为自己族类共同利益而奋斗的优秀品质,同时谴责了贪婪、奸诈、残暴、自私等丑恶行径。

     它的读者——尤其是孩子,会因此确定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并拥有识别、应对「奸诈宵小」的智慧。

     「丛林对我关上了大门,我只好忘记你们的谈话,忘记你们的友情; 不过我可比你们有良心,因为虽然从血统上讲,我算不上你们的亲兄弟,但是其他一切关系都有。所以我答应你们: 当我成为人类的一员的时候,我不会像你们出卖我那样把你们出卖给人类。」

     「别压迫外路人的崽子,把他们当成姊妹兄弟热烈欢迎,因为尽管他们是些胖乎乎的小不点儿,说不定熊就是他们的母亲。」

     《彼得·潘》则再经典不过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早晚会接触彼得·潘德的形象——他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动画片中,甚至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以他为名的专业词——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自以为已经了解《彼得·潘》的故事以至于直到成年都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一遍。

     实际上,只要读一段,心底就会涌起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美妙。

     所有的孩子很快都知道他们将要长大成人。温迪是这样知道的: 她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在花园里玩,她摘了一朵花,拿在手里,朝妈妈跑去。我琢磨,她那个小样儿一定是怪讨人喜欢的,因为,达林太太把手按着胸口,大声说:要是你老是这么大该多好呵!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

     可是,打那以后,温迪就明白了,她终归是要长大的。人一过两岁就总会知道这一点的。两岁,是个结束,也是个起点。

     彼得钻出树洞时,月亮正在云天里行走。他全副武装,却没有多穿衣裳,出发去做危险的搜索。如果任他挑选,他不会挑上这样一个夜晚。他本想低低地飞,离地面很近,好让所有异乎寻常的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但是,在时隐时现的月光下飞得很低,就会把他的影子投在树上,惊动了鸟,使警觉的敌人发现他已经出动。

     有时,人们提起彼得·潘,会说他自私任性,并用他形容「那些拒绝长大的人」,也有时,人们提起彼得·潘,会说他在成人的世界里坚守孩童的纯真,是世间难得的美好。

     阅读经典故事,译本相当重要。好的译本不但能让读者惊呼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会在无形中帮助读者塑造阅读品位。

     《丛林故事》的译者蒲隆,是最早译贝娄作品的翻译家之一,翻译出版英美文学名著30余种,约600多万字。他对文本的风格极为敏锐,译作气势逼人,译充满野性和传奇的丛林故事再合适不过。

     在翻译《丛林故事》时,绝大部分语句他都采用了直译,读者可以尽情享受原作的美妙。比如,用自「从露水出现以来」、「许多雨季之前」,而不是「自古以来」、「很久以前」。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现不同动物用词的细微差别——有的动物管狼孩毛葛利叫「Mancub」,有的叫「Manling」 蒲隆把前者译成 「人崽」,后者译成「人仔」,并不是用错了字。

     《彼得·潘》的译者杨静远,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她的父母都是武汉大学的教授,早在1943年,她便开始发表翻译作品。

    

    · 翻译家杨静远;照片由译者女儿提供

     杨静远的译文生动活泼,又不失优雅,良好的中国文学基础又让她译出的文字极富音乐感。

     要说明的是,这个版本的《彼得·潘》,是杨静远根据英国霍德与斯塔顿公司,1964年的版本翻译而来的,她吸纳了梁实秋译本的诸多优点。在译后记里,作者说:但凡自感无力超越之处,译者保留梁先生的译法。而那些误译和因时代不同而不合规范的语句,则被调整了过来。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编辑们在确定译版时,也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几乎找了十几版不同的译作,再开会投票选出最棒的一版。

     经典的背后是中外出版人历时4年的努力

     我们今天看到的Minalima版《彼得·潘》和《丛林故事》的中文译本,是中外出版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出版,足足花去了4年时间(可能还要多一点)。前文提到的所有制作细节,包括封面和内文用纸、不同机关所要的材料、模切的精细度、色彩的呈现……都经过了反反复复地商讨。

     它是一套「浑身都是细节」的书,它美在它的样子,美在它的内容,也美在它的制作过程——从编辑到印制,它包含了太多人的心血,然后有了它们现在的样子:

    

    

     经过岁月考验的人生必读之作+世界顶级电影道具设计团队的插画和装帧+亚洲最大且经验丰富的印厂人工手动装帧+精挑细选让人拜服的名家译版=如果没有收藏想起来就让人不甘心的经典

     单是把这套书摆到书架里,每天看看封面,就能收获极大的心理满足。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道具设计团队 MinaLima 倾情打造;迪士尼《奇幻森林》原著,震撼演绎充满野性和温情的丛林世界;全彩复古插图、立体互动机关,打造每个年龄段都喜欢的豪华精装珍藏版机关书!世界文学大师传世经典,风靡全球百年,带你寻找和回味童年的美好时光。

     《彼得·潘》和《丛林故事》原价 168 起,大象优选价 122 起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欢迎读者加入大象好物社群购物积分可换书,数量有限,上新在群内提前预告;好物提前分享,售后一对一解决,群内拼团成功率更高;入群即可得大象优选商城10元无门槛优惠券;群内定时参与新品试吃、试用、抽奖;加微信13161409815拉您入群,购物疑问、建议、商品使用问题都可为您解决。

     合作联系大象优选致力于提供高品质好物给我们的数百万读者,欢迎拥有好产品的厂商和品牌商联系我们,期待与您合作。合作者可将产品/品牌资料投递邮箱ec@idaxiang.org(请务必备注产品合作,感谢您的理解)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正在热卖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象公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