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再说“结婚是我一个人的事儿”
2022/5/15 22:56:45 逻辑学

     对于爱情和婚姻,现代年轻人和上一辈人,总是会有一些分歧。

     但是,在分歧面前,现代年轻人对于老一辈的诘问,却总不免感到底气不足。

    

     父母

     不能早恋,大学最好不要谈恋爱,但毕业后要立马结婚,30岁以前必须完成终身大事!

     我的对象,可能需要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我

    

     父母

     结婚以后,丈夫当好顶梁柱,妻子做好贤内助。女婿最好能力强又老实;儿媳的职业老师和公务员优先,工资不能比儿子高。

     努力工作、以后在高级养老院和老头老太太跳广场舞不香吗?

    

     我

    

     父母

     没有孩子,你以后肯定会遗憾。

     养育孩子的责任和成本实在难以评估,我担心自己不能做合格的父母。

    

     我

    

     父母

     找对象,户口工作更重要,长相“精神”就可以。

     希望男(女)朋友颜值能达到吴彦祖(王祖贤)水平。【我可能喝了假酒】

    

     我

     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年轻人的爱情婚姻观,存在着很多矛盾与纠结。

     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爱情并非生活必需品,一方面又渴望爱情的陪伴与甜蜜;他们觉得事业比爱情更加靠谱,偏偏渴望进入一段感情中,又疲于结交和经营新的关系。

     在前一段时间的热播剧《谁说我结不了婚》中,童谣饰演的程璐工作努力、生活条件优渥,单身多年,一直觉得自己不想结婚。但她遇到让自己心动的人和事后,发现自己还是渴望爱情与婚姻的。

    

     总之,在现代社会,谈恋爱结婚,实在是太复杂了。

     而父母辈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则简单得多:到年龄一定要结婚生子,否则自己也不好意思;工作上升空间非常有限故稳定踏实即可;几乎全员默认男主外、女主内、孩子至上的家庭结构;人际交往范围导致选择对象有限,恋爱和结婚的对象同地或同校居多。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上一辈人,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都有相应年龄阶段的共性。因为,爱情除了是个人的经验,更是镶嵌在外在的社会机制中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出了不同时代中成长的人各异的爱情观。

     例如,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是在上辈人看来则不是如此。因为在父辈成长的时代,婚姻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身体状况的彰显,在这些因素向好的情况下更容易结婚;而不能结婚的,往往是那些身体或者经济水平欠佳的人。因此,为了显示自己并不“低人一等”,结婚就成为一种必要。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巩俐饰演的颂莲因年轻漂亮被迫嫁给了当地的大户陈家,而在她之前,陈老爷已经娶了三房太太。

     其次,在学习和工作条件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单凭个人的努力很难实现经济和阶层的改变。于是,婚姻几乎就成为改变现状的唯一通路。

     然而,在现代社会,工作机会、特别是女性的工作机会增加,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经济和阶层的跃升并非像过去一样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比起恋爱和婚姻,更多人有了选择过单身的自由富足生活的底气。

    

     还有催婚问题,也和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现象更加普遍,传播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广阔。现代年轻人能够接触到更广阔人群的同时,与人的交往也不免更加疏离。这也就导致人们评价和参照群体都扩大了,他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人生选择、这些选择甚至多到他们无从参照。并且由于关系的疏远,他们也不会轻易评价身边的人且对于他人评价更加警惕。于是,比起“不重要”的人的目光,年轻人会偏向听从内心的感受,被周遭人的评价推入恋爱或婚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但是,父辈人口流动却困难,这也就导致他们身边的人,几乎全是小范围熟悉的亲人朋友,婚恋中的比较和压力会更加醒目和扎心,让人觉得不结婚便是“十恶不赦、大逆不道”。

    

     其实,这就是两代人拿到的“爱情脚本”不同。

     在现代语境中讨论爱情,我们很难把爱情仅仅看做为一种个人的体验,因为爱情背后宏大的社会叙事不容易被忽略。

     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斯认为,个人生活的失败,并非是源于自身的心理弱点,而是结构性的安排。社会结构导致了我们变化无常、多灾多难的情感生活。如果不能跳出个人框架去看宏观的社会结构,就很容易被其裹挟。

     所谓“爱情脚本”,就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所确定的一整套有关爱情的机制。它决定了爱情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也决定了我们在什么时间段遇上一个人是合适的,还决定了什么人是我们最合适的伴侣、怎样的感情被我们看成是好的,以及什么样的感情生活更容易得到赞赏。

     在当今的爱情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传统的“感情专家”私人定制的“爱情攻略”,很难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爱情问题。因为,在感情中并非所有的过错都在个人身上,而是这个社会给我们的爱情脚本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想要学会在现代爱情中自处,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学家的帮助。

     被评为B站青年最信任的爱情教授,复旦大学的沈奕斐教授是中国少数做过女性研究和情爱研究的教授之一,她有着20年亲密关系、女性主义和家庭社会学研究经验。

     在复旦大学,她开设了《亲密关系》《婚姻与家庭》《家庭社会学》等公共选修课,经常爆满,很多学生排着队去向她咨询自己的情感问题。

     她的一堂名为《脱单为什么这么难》的讲座视频被传到网上后,直接爆了。

     微博刷屏,B站播放量120多万——

     这次,豆瓣时间特别为大家推出《复旦沈奕斐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2020年代的爱情新问题》,帮助解决困扰每个年轻人的感情问题。

     这门课程将采用社会学的视角,将现代爱情分成7个板块去探讨,按照“宏观分析爱情——进入爱情——与爱情相处——在爱情中成长”的顺序帮助你分析爱情。

     我们这代人都会遇到的爱情问题,沈老师将从宏观视角为我们解答:

     新旧爱情脚本:为什么今天爱情变难了?替代成本:今天,爱情让我获得什么?爱情四象限:今天好的爱情是什么样子?契约与风险:今天可以不要婚姻吗?每天30分钟的爱情:现代女性的事业和爱情

     在性别主义如火如荼发展的当下,男性和女性对于自己在爱情中的角色和地位,正进行更多的审视和反思。特别是女性,在爱情中,她们受保护者的角色正在发生改变、并越来越想要在家庭外彰显价值。

     同时,作为上一辈所给予婚恋教育和个人成长经验相悖的一代人,面对“催婚压力”的年轻人,更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爱情、以及自己为什么需要爱情。

     在如何找到爱情上,老师又提供了一系列理论:

     亲密关系谱系:母胎SOLO如何进入爱情?爱情新脚本中存在MR RIGHT吗?梯度理论:A女如何进入爱情?新脚本下女性如何主动追求爱?如何走出原生家庭进入爱情?

     在爱情困境时,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不知道怎样开始一段感情;

     我不敢表白、不会试探、拉不下面子,最后放弃表白;

     我觉得和对方性格/三观不和,于是放弃进一步发展;

     我的家庭关系,对我的感情影响太多;

     ……

     爱情准入标准的不确定,是我们开始、或者尝试开始一段感情之初,就要解决的问题。万事开头难,手持一块敲门砖,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获得“爱情准入资格”。

    

     在如何与爱情相处的问题方面,课程总结出了在爱情关系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并给出了一系列答案:

     【差异】价值底线:什么是“三观一致”?

     【自我】关系外显:爱情里的金钱

     【长期关系】失去价值的处女情结:长期关系里的性;婚姻里的代际关系:从两个人到两个家庭

     【危机】日久生倦、出轨家暴…

     三观、金钱、自我、生活琐事、婚姻危机…都是我们在讨论爱情时的高频词汇。

     但除了对AA制的困境感到无奈、对相看两厌感到悲哀、对出轨家暴感到气愤的直觉判断,我们更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最后,这门课想要教会我们,如何在爱情中成长自我。

     不是更好的自己更配获得爱情,而是在美好的爱情中更能成就自己。

     得到“1234照这样做就能脱单”“选什么样的老公最幸福”“怎样忘掉糟糕的前任”之类的统一指南,并不是这门课的内容和目的。

     这门课最终的落脚点,是自我的成长,这也是美好爱情的结果。

     用沈老师的话说:“一个完整的人生,首先是有独立的自我,然后是学会跟他人建立连接。‘自我’是在与另一个人的互动关系中得到完善的。这样来看,爱情其实是很好的成长平台。”

     大咖推荐

    

     希望这门课,能够帮助你走出爱情的困惑,在感情中做出无悔的选择,并给他人和自己带来幸福。

    

     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试听和订购课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逻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