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信息为何满天飞?
2022/5/26 21:55:00 逻辑学

    

     什么样的信息最能引起我们的关注,会更广泛地传播,并且深深影响我们的决策?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我想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决策是基于客观、真实的信息做出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如此呢?我想先给你举几个例子。大概十多年前,我还在国外工作的时候,一次我和妈妈通电话,她说你一定要多喝绿豆汤。我当时没太当回事,一忙也就忘了,后来才知道张悟本当时在国内很火,一句“绿豆汤包治百病”把绿豆的价格炒到天上,也让不少忠实的听众因为喝了太多绿豆汤,导致腹痛及其他病痛。又过了几年,我妈妈劝我说不要用微波炉,会致癌。大家应该也记得这个谣言吧,网络上当时也是闹得沸沸扬扬,直到现在我们还会经常在朋友圈看到这类信息。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暴发,媒体上更是充斥着各种消息——例如双黄连能杀死新冠病毒,于是不少含有双黄连成分的中药当天就脱销了。随后,专家辟谣,双黄连未能被证明能够治疗新冠肺炎,不遵医嘱服用还有可能带来不良影响。为此,不少社交媒体、第三方平台纷纷推出辨别真假新闻的功能。听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这些谣言总是能像病毒似的传播,那么轻易就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影响我们的决策?现在我们来谈谈最具传播性的信息的几大特点。首先,我想先请大家猜一猜:谣言和真相,谁传播得更快呢?针对这一问题,三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做了一项可能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也是最系统的关于假新闻的传播研究,并将结果发表在科学领域顶级的期刊之一——《科学》杂志上。他们分析了从2006年到2017年12年间近13万条新闻在国外的推特(类似中国的微博)上的传播情况。结果发现:假新闻比真新闻传播得更快、更深、更广。而且不管是哪类信息,政治、娱乐、商业等,虚假的故事都会跑赢真实的信息,特别是虚假的政治新闻。具体来说:从传播的平均数量上看,虚假信息被转发的可能性比真实信息多70%,一条真新闻很少会被转发超过1000次,但排名居前1%的假新闻甚至可以被转发10万次。从传播速度上看,假新闻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真新闻。同样是传播给1500人,真新闻需要花的时间是假新闻的6倍。总而言之,假新闻比真新闻具有更强的病毒式传播力。这些结论听上去的确让人担忧。这也就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收到的谣言要远多于真实的信息!为什么虚假信息如此具有传播力呢?学者们提出过不少解释,但这篇文章用很巧妙的方法证明了“新鲜感”在提升假新闻流行度中的关键作用。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就是信息内容越离谱,它的传播力越大。为什么越新鲜、越离谱的内容越容易吸引我们的眼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首先,新鲜的内容与我们已有的知识不同,因此我们感觉它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它自然会引起关注。其次,传播新鲜离奇的信息,也会提高我们在朋友中间的地位,别人会觉得你的消息更灵通、更先知先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很精心地设计如何把自己展示给别人,所以人们往往会在朋友圈里发一些能让自己的形象更好的信息,而这类新鲜的信息就是其中一种——它可以让你显得更有趣、更具有社交价值。与此同时,请大家回忆一下,当你读到那些特别流行的信息时,除了觉得很新鲜,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对了,这些信息不仅具有新鲜性,还会让你产生强烈的情绪。这就是它们流行的另一大原因。关于这个原因,沃顿商学院的两位教授收集了《纽约时报》头版上3个月内发表的文章,然后分析了什么样的文章会被更广泛地传播。结果显示,一篇文章越能激发人们的情绪,它被传播的力度也会越大。更有意思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生来平等!那些能够激发激动、愤怒、焦虑或者惊讶等高强度情绪的内容,相比平静、悲伤这些低强度的情绪,会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也会有更大可能被转发。我想你和我都有类似的体会,当一篇文章、一则新闻给我们带来焦虑或愤怒的时候,我们会久久难以平静,也会更有可能和朋友分享这样的信息。总结一下,最为流行的信息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质,一是新鲜程度,二是能激发强烈的情绪。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特质,也可以增加信息的吸引力,比如是否与个人相关,熟悉程度,等等。这些会在之后的内容中有所涉及。但新鲜度和情绪调动潜力无疑是被心理学家广泛接受的两个重要因素。了解了以上内容,你就会明白,我们做决策依据的信息很多时候并非是完全客观、真实的。恰恰相反,很多信息能影响我们只是因为它们新鲜,能够激发强烈的情绪。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能做些什么?以下就是我想给你提的几点建议:改变的第一步是意识到问题。如果你能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用来决策的信息并非客观、全面、真实的,我们天生喜欢离奇、激发情绪的信息,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能意识到并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是改进的前提。第二步,有意识培养自己用批判的眼光处理信息的习惯。我们在浏览新闻、关注公众号、阅读朋友圈的时候,不要默认所有的内容都是真的,多问几句,是这样吗?这里是不是有夸张的成分?尤其是当信息很离奇,或者让你产生强烈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想一下是否可信。当然,这并不容易做到。更糟的是,研究发现,当周围有其他人的时候,我们更不愿意去花时间和精力检查内容是否属实。因为人的大脑很爱偷懒,所以我们需要训练批判性思维,而大脑就像肌肉一样,你越锻炼它,它会越强大,越灵活。这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能一天养成,那么眼前你能做些什么?基于此,我想给你提出另外一条易于操作的建议:多关注信息的来源,给有公信力的媒体更多信任。而对于小道消息,请多加质疑。上面提到的都是如何避免虚假信息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如果你从另一个视角看这一话题,会得到另外一个启发。那就是,如果我们想要更有效地影响他人,可以考虑如何能把信息用更能调动情绪、更加新鲜的方式展示出来。举个例子,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它讲的就是,相对于帮助一个较为宽泛的受益人群体,人们更愿意帮助一个细节生动的具体受益人。一位心理学家在2007年的时候做过一系列很有意思的实验。在实验中,他展示给其中一部分人的信息是,在非洲很多国家有许多人面临饥荒,并且给参与实验的人们提供了饥荒群体的人数,号召他们为这些人捐款。而另外一部分人看到的是一个挨饿的女孩的照片和一些让人心痛的描述。在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会让你更愿意捐款?我想你应该能猜到实验的结果。虽然帮助饥荒的群体受益人数更多,但人们还是更愿意帮助那一位挨饿的女孩。虽然这一选择从受益人数量的角度来说似乎并不理性,但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我们的决策深受信息表现方式的影响,我们总是会被生动的、给我们带来强烈情感体验的信息所打动。就像当年希望工程那个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或许希望工程的创始人徐永光老师及其背后的设计者并不完全了解这个心理学的理论,但他们很成功地激发了大家的情感体验,让无数人给这个项目捐款。所以,当你想让你的信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被大众传播,你可以考虑采用更新鲜、更生动、更容易引起大家强烈情绪的表现方式。结语客观全面的信息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往往是谣言或者片面的信息。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被新奇的或者激发强烈情感的信息所吸引。如果以上的介绍能够让你意识到吸引你的大部分信息具有这些特点,那么这个认知本身就有价值。同时你需要去考虑,是否应该有所改变。如果你对很多决策不满,事后会后悔,就可以考虑上面提到的一些建议,逐渐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选择更具可信度的媒体。反之,如果你想让某些信息更具传播性,请仔细考虑信息的呈现方式。读到这里,请你仔细地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你更关注什么样的信息?你会习惯性地质疑接收到的信息吗?如果没有,你未来会怎么做呢?期待聪明的你找到答案。*本文节选自《决策的逻辑: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作者:朱睿、童璐琼。经出版方天喜文化授权转载,特此致谢。

    

     怎样获取靠谱的信息?

    

     那些热点事件里被众人拥护的言论,都是怎么违背说理规则的?

    

     中国减肥神药的疯狂40年

    

     有的网民,就像婴幼儿

    

     真实的谎言——我们是如何被事实和数字欺骗的?

    

     中国智商税简史

    

     “韭菜”简史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是什么让人们丢掉了思考

    

     比玩手机上瘾更可怕的,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傻

    

     关弹幕,保智商

     ▌更多阅读点击下方标题,查看更多文章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力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

     碎片化信息面前,如何保持深度思考能力?

     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殷海光:逻辑为什么重要?美国小学作文,不止是组词造句,更训练说理丘成桐:训练逻辑思考是中学最重要的科目中国缺乏的是逻辑启蒙

     美国大学怎么教学生说理、论证?| 逻辑学

     说理、辩论的几大误区,你能避免吗?

     中国学校的必修课:讲理!

     逻辑思维对孩子有多重要?从美国天才班甄选标准说起…常见逻辑谬误的破解之道,果断收藏吧!

     请对照这24种逻辑谬误自行打脸一堂实用的逻辑课:高效评估你的说理是否可靠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逻辑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逻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