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事件里,我最反感的是谁
2022/7/12 21:03:51 逻辑学

     这几天,余秀华的婚姻和家暴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对于公众人物的私生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一向持“只有当事人才真的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态度,但旁观者基于自身信息源与价值观对事件进行评价,也是正常的。不过,与其他类似的私生活事件一样,我最反感的往往是那些张嘴就是“早就知道会是这样”,或是动辄以过来人架势指指点点的看客。

    

    “私人空间”这个概念,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还很新鲜,甚至会视之为矫情。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和私域始终漠视,只强调群体意识和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对个体的约束。所以,中国文化中并非没有隐私这一概念,但隐私往往以集体隐私的形式出现。中国古代用于隐私的工具,小到家庭的屏风,大到庭院的影壁,都是集体隐私意识的体现。家人之间的信息渗透度很高,家人可以在不征求房间主人同意的情况下随意进入任何一个房间,房间中的物品往往也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即使到了今天,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常将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涉及他人私生活的话题挂在嘴边,在中国人的意识里,询问这些内容并不是对他人隐私的窥探,而是一种亲近、友好和关心的表示。这种对个体的漠视,很容易衍生对个体权利的侵犯。比如中国家庭很常见的逼婚与逼生孩子,如果你不能接受这种逼迫,往往就会被指控为“自私”,听到类似“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你不快点结婚生孩子,我死了都不会瞑目的,你怎么这么自私”的控诉。而在公共事件中,对个体的漠视会传导为一种以“集体主义生活”代替“私生活”的价值判断。你会发现,无论是面对余秀华的人生,还是过往私生活事件中每一位主角的人生,这些看客都会摆出同样的面孔,一脸“早就知道”的自鸣得意,说出同样的“劝诫”,仿佛当事人听了这一套,就会过得更好。我向来不惮以最刻薄的言语来嘲弄这些看客:是的,在我们的身处的社会中,总是有这么一群人,这辈子可能没拍过两次拖,没接触过几个异性,自己的日子过得稀里糊涂鸡飞狗走,平庸到不敢有半点不一样,甚至连别人的不一样都看不顺眼,终日说着最无用的套话,匮乏到只能靠刷抖音来打发时间,却在每一个公众人物的私生活面前将窥私欲发挥到极致,认为自己有资格成为所有人的生活导师。别出来搞笑了,可以吗?我有一个朋友,如今身处法国。按照大多数中国人的标准,她这辈子过得并不安乐,离婚、没有孩子,中年漂泊,但于她而言,始终在试图与自己的压抑童年和原生家庭告别。她在法国找到了一位比她小十几岁的男生,交往几年后和平分手,至今仍然是好朋友。最让她感慨的是,无论交往还是分手,身边每个朋友都只有祝福,从来没有人对她的年纪指手画脚、予以嘲弄,也没有人对她进行“善意的劝诫”,跟她说“男生太小靠不住,你还是找个成熟的,稳定下来好”之类的话。男生的父母对她很好,不是那种礼貌的客气,而是视为一家人的亲近。他们从未说过“支持孩子的选择”,因为支持孩子的选择早已是一种深入骨髓、理所当然的心理。如今,她又找到了一位小男生,祝她幸福——不是那种“稳定”的幸福,而是发自内心的快乐的幸福。对他人私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前些日子,我说过一句话:一个文明人只会对社会和权力苛刻,对别人的私生活则会抱以最大的包容,一个野蛮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对普通人的私生活无比苛刻,对社会的阴暗面则视而不见。

    对于余秀华,看客们采用的正是野蛮人的态度。在他们看来,生活只有一种标准,余秀华面对的危机,是因为没有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可是,你凭什么要求余秀华只能按你的标准生活呢?这不是孤例,在生活中,你会听到无数类似的话:“人就是这样的”“人必须要这样”“女人不行”“女人不生孩子还有什么用”“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你就死路一条”。也就是说,在他们眼中,人类不配有私生活,只配有集体生活。如果可以的话,他们恨不得像学生时代的上课铃下课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样,规定好每个人结婚生孩子的时间。很多人会说,平庸安稳的人生才最快乐。是的,但什么才是真正平庸安稳的人生呢?说实话,如果是一个瑞典人芬兰人说这话,我信。但看客们说这话,就算了吧。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喜欢将“标准集体生活”挂在嘴边的人,大多数的日子都只有庸常没有快乐。他们仇视那些不一样,并不是因为他们过得比那些不一样的人更好,而是因为他们从未有过不一样的生活。这是一种骨子里的恐惧,不是恐惧他人的不一样,而是恐惧自己的无法改变。看客们面对八竿子打不着的公众人物尚且如此,那么面对自己的家人呢?所以,每次有人痛陈中国家庭过度的控制欲,我都会告诉他,控制欲本质是一种恐惧,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子女的不一样,才会希望将一切控制在自己的思维范围内,最终闹得不可开交,认为“孩子不听自己的,自己没有权威”。只有文明人才会明白一点:尊重别人,自己才会有尊严。

     怎样获取靠谱的信息?

    

     那些热点事件里被众人拥护的言论,都是怎么违背说理规则的?

    

     中国减肥神药的疯狂40年

    

     有的网民,就像婴幼儿

    

     真实的谎言——我们是如何被事实和数字欺骗的?

    

     中国智商税简史

    

     “韭菜”简史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是什么让人们丢掉了思考

    

     比玩手机上瘾更可怕的,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傻

    

     关弹幕,保智商

     ▌更多阅读点击下方标题,查看更多文章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力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

     碎片化信息面前,如何保持深度思考能力?

     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殷海光:逻辑为什么重要?美国小学作文,不止是组词造句,更训练说理丘成桐:训练逻辑思考是中学最重要的科目中国缺乏的是逻辑启蒙

     美国大学怎么教学生说理、论证?| 逻辑学

     说理、辩论的几大误区,你能避免吗?

     中国学校的必修课:讲理!

     逻辑思维对孩子有多重要?从美国天才班甄选标准说起…常见逻辑谬误的破解之道,果断收藏吧!

     请对照这24种逻辑谬误自行打脸一堂实用的逻辑课:高效评估你的说理是否可靠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逻辑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逻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