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蛆搏斗的人
2023/3/19 22:43:21 逻辑学

    

     “要承认自己的有限”

     (一)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在移动互联时代,这句话更贴切的表述应该是:

     被侵犯是表达者的宿命。

     不过月余,再一次提及郑灵华这个名字,可能绝大多数公众已经需要在脑海里苦苦搜索一番,才能联想起那个染了粉色头发,笑起来很好看的24岁女孩。

    

     她因为染了一头漂亮的粉色头发去病房看望爷爷,而遭遇汹涌且持久的批判和污名化攻击。

     网暴的结果是,一个鲜活的,人生尚未怒放的年轻女孩,自杀了。

    

    

     消息传来,网暴者再一次以从容的身姿遁形于公众的磅礴怒意,损失最大的不过是注销了自己的社交账号。

     而更多的“道德卫士”,只是在“零担责”的现实中酝酿着下一次的重拳出击罢了。

    

    

     自戕的粉发女孩并不是第一个因网暴而付出生命的普通人。

     2月14日,因开拖拉机自驾去西藏走红的“管管”,不堪忍受黑粉们长期的攻击和谩骂,在直播时喝农药自杀。

     在他生前讲述自己因网暴罹患重度抑郁的动态下面,不乏下面这样刺眼的激将之词:

     “卧火车道算你男人。”

    

     去年疫情期间,上海一位女士通过电话求助一位外卖骑手,帮远在27公里之外的父亲送一些生活物资,老人家家里只有白米饭了。

     外卖员帮女孩父亲送完菜之后,女孩为表感谢,给外卖小哥冲了200元话费,并在网络上发布事情经过再次对小哥表示感谢。

    

     后来的故事,可能很多人仍记忆犹新,这个女孩遭遇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讽刺和攻击,她最终不堪忍受磅礴的恶意,选择了跳楼。

    

    

    

     这原本是一次普通人之间雪中送炭的温暖互助,但因为一群无脑幼虫们的狂欢,最后竟以一条鲜活生命的猝然逝去结束。

     再往前,是激起舆论深刻讨论月余的“刘学州事件”,这个不到20岁的大男孩,在至亲的抛弃和网络喷子的双重打击下,留下一封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后,服药自杀。

    

     “在明天,每个人都可以成名五分钟”。

     安迪·沃霍尔的这则预言,在网络时代正褪去名利的诱人光泽,变成一个可怕的诅咒,尤其对于从未经过“网络激战”的普通人,这一诅咒完全能导向一种最极端的悲剧。

     (二)

     在很多社会问题上,我都倾向于探讨制度和法制的建设与完善。我以为一个健康健全的制度,是脆弱个体获得尊严和安全感的最重要保障。

     但面对网络暴力这一议题,很遗憾,我暂时看不到制度化解决的途径。

     事实上,很多网暴受害者通过起诉获得了施暴者的认错和道歉。

     但如果你认真审视的话,就很难说胜诉意味着最终的“胜利”。面对成千上万条辱骂攻击的留言,受害者即便有昂扬的斗志和大量富余的时间,她又能起诉几人?

     所以,如果是遇到“大V”的造谣辱骂,事情反而好办了,只要你证据清晰,去起诉大概率可以得到道歉和赔偿。

     但受害者更多遭遇的是来自普通人的恶意。大部分的网暴者是面目模糊的。“你我素不相识,如果我对你的侵犯让你感到愤怒无力焦虑痛苦抑郁,那我就会感觉很爽……”

     这其中,还存在着很多无法逾越的法律困境,比如很典型的一个问题是:

     如何界定网暴,又如何厘清判定单一网暴者所造成的具体伤害?

     比如那些给管管留言“卧轨你还算个男人”的直播间喷子,我们都知道他们的辱骂刺激,导致了受害者最终喝下农药的这一结果。但以严肃的法律视角去评判,你无法指正这些人就是“杀人犯”,他们被追究刑责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类似的怂恿,在另一悲剧中也曾出现)

     比如那些在多个平台追着骂粉发女孩“夜场工作者?”“上的外围大学?”“老少恋?”等污名化留言,家属若拿着这些留言去起诉,纵然面对郑灵华自杀这样的悲惨事实,法庭又能判定那些喷子什么罪名?

     显然,这些留言者绝不会接受“杀人犯”这样的指控,甚至很多人在观念上,就压根不觉得自己的发言构成网暴。

    

     (这段对话就太“典”了)

     这还是在网暴受害者付出生命代价的前提下,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网暴受害者,甚至无法清晰地向外界表达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当一个人因为网暴已然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她面对的一万个喷子不会感到惭愧,只会异口同声地嘲笑她矫情:

     “我只是说了句研究生不该染发而已,这就抑郁啦?明天是不是还要买碳表演一波自杀来吸粉?”

     也是基于此,即便一个心理强大,斗志昂扬的网暴受害者胜诉了,和她所遭受的折磨相比,施暴者可能会遭受到的惩罚,也是微不足道的。

     一个被网络暴力折磨到重度抑郁,精神崩溃,乃至身处自杀边缘的人,即便经过繁琐疲惫漫长的取证起诉判决后取得胜诉,大多数情况下,得到的也不过就是一份轻飘飘的道歉罢了。

    

    


    

     (一段典型的反转,或许只有身临其境,人才知道网暴的可怕)

     你觉得,一封迫于无奈而写下的道歉信,就可以让一个人洗心革面,从此拥抱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吗?

     抱歉,我对此持全然悲观的态度。

     更符合现实的情况是,这位“因我的言论而对你造成伤害表示诚恳道歉”的网友,过几日可以轻松换个ID,面对自己不爽的人和事,再一次忍不住张嘴,屎尿激喷。

     (三)

     在我看来,普通人面对网络暴力,恰恰存在着一种很难调和尴尬现实,我将其称为:

     “沉默者悖论”。

     面对网络暴力,选择回避、保持沉默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降低自我伤害的方式。

     但每个人都不愿意轻易地承认自己的“失败”,尤其对于缺乏网络辩论经历的普通人,很容易陷入“急迫地证明自己,试图说服他人”的讲理冲动中。

     而人会对批评和侮辱自己的声音格外敏感、抵触和沮丧,在99句安慰和鼓励你的留言中,人的本能是会对那句唯一的谩骂记忆犹新,并觉得无比刺痛。

     因此这种反击的冲动,对一个缺乏网络激斗经验的人来说,是难以抑制的。

     可一旦你选择回应和反击,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网暴者,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

    

     这其中,甚至连心智正常的普通网友对网暴受害者的安慰、支持及对网暴言论的反击,也会极大地刺激和挑战那些亢奋的网暴者,他们会将这所有的反击,一股脑都算在受害者一人身上。

     网暴者本身是分散的,但受害者的反击使得这些原子化的个体,迅速形成了一种“仇恨共识”。

     即他们都想狠狠地教训你。于是,原本分散的、声音各异的网暴者迅速变成了“一支军队”,形成了更汹涌、更暴戾、更不可理喻的网络暴力。

     (四)

     剥离掉那些污秽的言辞,绝大多数的网暴者,都是在为一种畸形的价值观在战斗。

     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应该明白一个遗憾的事实,即你的辩手是不可能被你的三言两语说服的——

     本质上,你面对的不是一种愤怒的情绪,不是一种简单的狭隘观点,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看待世界的维度和根深蒂固的三观体系。

    

     (很多网暴言论,背后隐藏着一个狭隘的世界观)

     对于每一位无法逃离网络的普通人而言,认识到网暴永远无法消灭,认识到网暴者永远后继有人,认识到普通人面对汹涌戾气时的无力和有限,并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反而有可能获得一种新的释然。

     当然,这样的措辞稍显消极,或者让我换个表述方式:

     提高自己深陷网暴时的心理承受阈值,已然是每个人上网冲浪的必修课。

     我想表达的重点是: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都来源于一种天真的执拗,就是我们内心里总是憋着一股子劲儿,希望让粪坑里蠕动的蛆虫,能够明白人生的道理和世界的宽阔,但问题是这条蛆压根不想包容你,它只想恶心你。

     比如粉发女孩郑灵华其实比很多人要勇敢坚强得多,她在遭受网暴后,选择勇敢站出来和网暴者对话,在多个平台上,她一条一条地给喷子们留言:

     “如果你认为我不是好女孩,请直接和我对话。”

    

     我非常欣赏这份勇气,但是非常遗憾,这样的勇敢、执拗和斗志,反而会催生最深的悲剧。

     相信恶有恶报,相信邪恶终将被打倒,相信光明一定可以冲破黑暗,这些都是人性中最朴素,最坚固的价值认知。

     对的人会收获肯定和赞美,错的人会表示道歉和悔恨——正是这样坚定且天真的想法,让很多人笃定地站出来选择与蛆相搏。

     但当你深陷粪坑,面对无穷无尽疯狂蠕动的无脑幼虫,斗志会一点点消磨干净,疲惫、沮丧和崩溃随之接踵而来。

     因为无论你的精力多么旺盛,斗到最后,必然会无奈地承认,现实中的逻辑,并非如此。

     一旦这样的价值观被动摇,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难以自持的委屈、沮丧和痛苦,连带着对整个世界运行逻辑的深深怀疑——

     正是这样的委屈和无法消解的沮丧,刺痛,让一个又一个受害者堕向了抑郁的深渊。

     所以朋友,面对网暴,我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和回击手段。

     对那些陷入沮丧的朋友,对那些勇敢且主动地跳进粪坑,试图与蛆相搏,甚至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够是这些无头幼虫长出脑子的天真朋友,我总是想起多年前李海鹏老师面对网暴时说的那句话,一句非常无奈的感叹。

     李海鹏曾是中国最好的专栏作者之一,擅长用优雅的文字讲坚硬的道理,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道德卫士”,极擅讲理的海鹏老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所以,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仍心存“胜蛆一筹”的斗志,亦或正深陷与蛆相搏的疲惫、沮丧和抑郁中,我想把李海鹏老师的这句话也同样送给你:

     狗逼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

    

     怎样获取靠谱的信息?

    

     那些热点事件里被众人拥护的言论,都是怎么违背说理规则的?

    

     中国减肥神药的疯狂40年

    

     有的网民,就像婴幼儿

    

     真实的谎言——我们是如何被事实和数字欺骗的?

    

     中国智商税简史

    

     “韭菜”简史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是什么让人们丢掉了思考

    

     比玩手机上瘾更可怕的,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傻

    

     关弹幕,保智商

     ▌更多阅读点击下方标题,查看更多文章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力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

     碎片化信息面前,如何保持深度思考能力?

     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殷海光:逻辑为什么重要?美国小学作文,不止是组词造句,更训练说理丘成桐:训练逻辑思考是中学最重要的科目中国缺乏的是逻辑启蒙

     美国大学怎么教学生说理、论证?| 逻辑学

     说理、辩论的几大误区,你能避免吗?

     中国学校的必修课:讲理!

     逻辑思维对孩子有多重要?从美国天才班甄选标准说起…常见逻辑谬误的破解之道,果断收藏吧!

     请对照这24种逻辑谬误自行打脸一堂实用的逻辑课:高效评估你的说理是否可靠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逻辑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逻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