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活着不容易时,常识、逻辑与热爱,就是支撑自己的希望
2023/4/11 23:06:42 逻辑学

     两年前的文章,43岁生日仍用得上:关于常识、逻辑与热爱

     今天是我的43岁生日。我一向是一个不在意所谓仪式感的人,从无过生日的习惯,也厌恶那种将仪式感异化为“万能形式主义”、搞成生活不可缺少一部分的心灵鸡汤。不过,还是絮叨几句——两年前絮叨,是因为那是第一个有自己公号的生日。1980年出生的我,可以说是最早一批“80后”,生于城市,又赶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按许多人的说法,我属于“没吃过苦的一代”。

     但这个说法只是相对而言。对比50后和60后,我们这代人的童年确实要强一些,但也只不过是躲开了物质的极度匮乏时期,没怎么饿过肚子而已。除了吃饱饭之外,其他仍然相对匮乏。记得小时候,能得到一包几分钱的话梅、一根一两毛钱的雪糕,已可算是小小的意外之喜。

     更匮乏的是精神层面。在那个缺乏娱乐、没有什么电子设备的时代,除了在公园里跟小伙伴打打闹闹,连续玩上百次滑梯之外,最好的消遣只有读书,但我始终处于一种无书可读的饥渴状态。

     其实我的条件在同学中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父母在其他方面保持着那代人的节俭,但买书方面从无限制,只是那时的出版物选择实在少得可怜,适合我那个年纪的更少。

     六岁半时,我在舅舅的书桌抽屉里偶然发现一套《三国演义》,仗着从小打下的一点古文底子,读这种白话文小说自然毫不费力。书中的武将单挑场面更是让我着迷,从此以后,拿着木头刀枪在院子里跟小伙伴玩角色扮演,也成为我最热衷的游戏。

     之后,便是《水浒传》和《西游记》,还有各种古典小说和评书实体版,比如《说唐》《说岳全传》《呼杨合兵》《三侠剑》《赵匡胤演义》《三侠五义》。再之后便是各种小说,尤其是武侠。守着收音机听评书,然后去书店找相应的实体版,是我小时候的“常规操作”。

     相比同龄人,我童年时的阅读量并不算小。也幸有书籍陪伴,让我养成了极好的阅读习惯。但即使如此,我的阅读仍然是极度匮乏的,因为这些当年费尽心思买来的书,绝大多数毫无价值可言,无助于认知与三观的推动。甚至可以说,它们多半站在了现代文明的反面,比如那些评书。

     所以,我曾对儿子说:“你小学时代就能拥有的海量书籍,是我同龄时想都不敢想的,这个‘量’并不仅仅指数量,更是指质量。你喜欢德国,我立刻可以给你端出十几本德国史,你对民国感兴趣,我顺手就能从书架上给你找几十上百本,你想读兵器史,我能提供各种专著与画册,从历史真实到奇幻领域……可是在我小时候,这些名词大多都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能听说过,能聊两句,已经是同学中的翘楚。”

     即使到了1992年,也就是小学毕业那年,我仍然无法寻找到认知和三观突破的渠道。

     1993年7月23日,是我人生第一个大转折点,也是我极其庆幸的转折点。那一天傍晚,我坐上飞机,与父母一起返回广东家乡。这并非我第一次回去,但这一次是定居。

     岩井俊二在电影《四月物语》描绘过一种人生状态:一个人在年少时突然步入全新的环境,从茫然四顾到慢慢适应,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里,外人无法帮助你,尤其是所谓“过来人”挂在嘴边的那些大道理,那些心灵鸡汤式的劝诫,甚至会激起反感,成为某种阻碍,。

     对我来说,最大的不适应来自于观念。我进入的新学校,是家乡中山最好的省重点中学,历史悠久,校园极美,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面向全广东省招生的它,当时主要生源来自于中山各个镇区的尖子生,同学多数来自农村。

    

    青岛老城区▲

     开学第一天,新同学们问我原先在哪里读书,我回答青岛。当时对珠三角以外城市几乎完全没有概念的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青岛在哪里。有人专门查了地图册,结果发出“哇,原来青岛比中山大”的惊呼。老实说,当时年少气盛,二三年级就把世界地图册和中国地图册翻得烂熟的我,内心是有些崩溃的,第一次开始怀念自己的小学和初一时期的同学。

     当语文课学到《三国演义》的相关选段时,我随口说了句自己六岁半读完了《三国演义》原著,结果居然引来全班的嘲笑,没有人相信我的话。多年后的今天,我已经能够理解他们的嘲笑。因为我后来去过许多同学的家,往往连一本课外书都找不到。对于普遍要到上学才开始认字的他们来说,这些白话文小说就是“文言文”,不可能有人在学前看得懂。甚至可以说,在上学前就识字并读书,在那时已经超出了许多同学的认知。而在青岛,在我的小学同学中,这相当普通。我也深信,如果我在中山长大,即使在城区长大,也未必会比他们强多少。

     这种观念与见识上的隔膜很难被打破,但它让我人生第一次开始审视城乡差异。在不被理解的愤愤不平中,我懵懂地摸到了后来才明白的“城乡剪刀差”一词,虽然没有形成理性概念,却足以成为另一种认知的开始——连当时经济已经高速起飞的“广东四小虎”的农村都是如此,那么其他经济落后省份的农村呢?

     多年后的今天,我庆幸自己成长为一个没有歧视心,遇事总有底线思维的人。比如谈及医保、退休金等问题时,我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个许多人感受到寒意的冬天,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那些沉默的乡村。在一个尊崇权力、争当“人上人”的丛林社会里,我们确实很难改变什么,但至少不该遗忘那些在主流话语圈之外的人。

     更大的认知转折则是拜香港电视所赐,它是我最感恩的启蒙。我的新同学们虽然没有足够丰富的课外书和书本上的知识,但是他们的认知和三观并不差,甚至远远超过了在青岛居住了13年的我,这恰恰是因为香港电视的启蒙作用。老实说,我当时在中山的同学们,所读的课外书,基本的历史地理等知识,相比我在青岛的同学实在差得太远。但在三观层面,许多山东人即使到了今天,还比不上我三十年前的中山同学,比不上一个看香港电视长大的十来岁孩子。

     许多人对香港黄金时代的记忆,往往是录像厅里的港产电影,电视机里的普通话配音二手港剧,还有四大天王。这些认知都过于片面,沦为纯粹的集体回忆。

     而对于土生土长的珠三角80后来说,香港则是另一种认知。它是每晚六点亚视和六点半无线的电视新闻送饭,每晚翡翠台与本港台的黄金档剧集,明珠台和国际台的英语新闻节目和各种美剧英剧,还有在城乡各个角落里总能收听到的香港电台。它们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仿佛与生俱来,许多人从牙牙学语时直到成年,都看着、听着这一切长大,却从未看过一分钟央视。不过,这样的认知又得来太容易,缺少了参照。

     我则是很特殊的存在,也让我庆幸自己的命运,人生能够以13岁为分界点,迎来新认知冲击旧认知的机遇。

     香港电视对我的第一次思维冲击,来自于一场台风。当时的我年纪虽小,但从小看多了报纸,已经多少习惯于电视和报纸上的模式化报道方式,见惯了“某某领导奔赴现场,作出指示,提出这个要求那个”,然后跟上一串到场领导名单。直到多年后的今天,它仍是媒体最常用的报道套路,甚至更加根深蒂固,没人能违反。

     但我当时所见到的香港翡翠台的台风报道,完全突破了我的固有认知。它没有任何官话与套话,只有滚动播放的各种实时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都是高度实用的,包括各地区实际受灾情况、哪些地区的房屋或路面遭到破坏、何处有人受伤,还有各种庇护点的具体信息等。每一个在台风中出镜的记者,都没有一句套话,也没有表扬任何好人好事,只是以极快的语速告知现场情况,提供有效信息。

     多年后的今天,虽然这样的报道在媒体上仍然稀罕,但许多人因为认知和眼界的拓宽,会认为这样的报道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世界正常媒体的正常操作而已。但在1993年,对一个早已习惯于某种固定话语套路和模式的少年来说,它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再就是那些时事新闻节目,嬉笑怒骂、角色扮演,还有时不时改编歌词的有趣操作,都让我有了“原来新闻可以不那么无聊”的观念变化。我对这个行业的浓厚兴趣,也从此时萌发。

     相比青岛的同龄人,我在13岁时有幸认识了真正的世界。相比中山的同龄人,我则经历了观念上的巨大冲击,让我有机会对比13岁前后的认知差异,在这个当时非常难得的观念冲击中珍视所有能够汲取到的养分。

     这样的养分,对我的最大帮助是常识与逻辑的建立。

     “常识”二字说来简单,在这个时代却恰恰是稀缺品。或者说,许多人会将那些糟糕的三观、错误的认知、腐朽的思维方式和虚假的东西当成常识,对真正的常识不屑一顾。

     比如在历史层面,许多人活了一辈子,所倚仗的认知基础居然还是中学课本,没有任何知识增量。他们甚至没想过,即使是中学历史课本,也经历了多次改版。而在社会层面,谈及任何事情,他们都离不开非黑即白的思维,最拿手的当然是阴谋论。于他们而言,世界就是一个大阴谋,而他们永远是受害者。

     生活中更是一团糟,对传统的迷恋,对古法偏方的热爱,本质上都是对科学与常识的背弃。这样的例子太多,我几乎连举例的兴趣都已失去。尤其是这几年,个体在知识上的匮乏暴露无遗。这当然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他们也是被蒙蔽者,但很多时候还是让人有无力感。比如这几天,许多人在夸赞赤脚医生,这种反智的思维,原本不该是正常文明人所有,但你会发现,它有着多么大的“群众基础”,这种反智的基础,与历史没有差别,让人对未来无比悲观。

     因为没有常识,所以也不会有正常三观。即使经济与科技都迅猛发展,许多人的观念与思维仍然停留在前清时代。比如“人不能不结婚”“女人不能不生孩子,否则就是母鸡不下蛋完全没有用”“没有男丁传宗接代,人生就不圆满”之类的说法,其实都是常识匮乏下导致的价值观极度错乱。

     没有常识,又谈什么逻辑?所以,中国人生活中常会听到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无逻辑说法:“这些丁克家庭肯定不是不想生孩子,这世界上哪有不想要孩子的人,肯定是身体不好生不出来”“这女人被性骚扰了?肯定是因为穿得太暴露了吧”“你不做公务员,不是因为不想,肯定是因为你考不上”……

     因为不具备正常逻辑思维,所以在探讨各种社会公共话题时,许多人的判断都总是与事实相反,与这个世界的大多数相反。比如有些人动不动就说“以前风清气正,现在道德沦丧”,可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物质匮乏、普遍贫穷的社会,怎么可能拥有更高的道德水准?许多人对旧时道德水准的迷信,只是因为信息接收的单一化,你根本没有资格知道别的。

     又比如对道德教化乃至传统的强调,其实也欠缺基本逻辑。世界上道德水平公认最高的那些国家,从来没有什么刻意的道德教育,只有法治教育。没有法治约束,谈何道德?如果人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目标,不需要托关系就能正常办事,循正途可以安安心心生活,谁又愿意去偷鸡摸狗或走后门呢?抛开法治谈道德,看起来正确,实则空洞。但因为没有常识和逻辑,许多人在类似问题上,最终都会将传统文化灌输视为解决方法。百年前的鲁迅,在传统礼教中只看到“吃人”二字,振聋发聩,可是百年后的今天,仍有那么多人因为逻辑和常识的缺乏,寻路于“吃人”之道。

     常识和逻辑的缺失,制造了无数认知障碍。它其实与教育有关,我们这代人比父辈幸运,接受了相对正常的教育,但仍有避不开的先天缺陷。甚至可以说,成年后就是一个不断将受教育时被灌输的错误认知吐出来的过程。

     在中学那几年的住校岁月中,我最难忘的时光当属每晚熄灯后,在黑暗中用walkman调频,直到收到香港电台,从访谈节目到音乐节目,连趣味盎然的广告,都是我所爱。

    

    我的母校纪中▲

     我们这代人的最大幸运,是见过许多“最好的”,其中就包括最好的香港。那是港剧的黄金时代、港产片的黄金时代、港乐的黄金时代……

     我们见过的“最好的”,又何止香港?我们还有金庸与古龙。我甚至还见过最好的温瑞安。如今的温巨侠,文字走火入魔,挖坑不填,还沉溺于过往与自恋中。可在当年,他写尽了所有的壮怀激烈。

     还有最好的日本动漫、最好的美剧……

     我们也遇到了最好的网络。从BBS时代到博客时代,还有早期的微博,那时上网需要门槛,没有那么多喧嚣,也没有那么多搞笑,甚至可以安安静静地探讨问题。

     若没有这些经历,我们的生活会是何等无趣?

     因为80年代仍未真正告别匮乏,也因为我们的父辈的受教育经历过于残缺与混乱,也有过分功利化的一面,所以我们这代人的年少时光完全被应试教育所困,大多数人缺少爱好。即使偶有爱好,也常被父母质疑“有什么用”。这种功利化不幸延续到了今天,各种兴趣班的存在不过是为了另一种应试。

     我想说的不是这种功利化思维,而是我们这代从小缺少爱好的人,在经历了这三年的跌宕后,该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处。

     这并非我们这代人独有的问题,当下中国老人之所以不是打麻将就是跳广场舞,沉迷于网络养生谣言,原因同样是过于破碎的教育经历导致审美缺陷,对艺术和生活都缺少感知,人生没有选择空间。同样,如果我们的未来,只剩下拿着手机刷抖音,该是何等寡淡?

     爱好从来不仅仅是爱好,它还意味着你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独处的能力。作为一个兴趣多多的人,我庆幸自己仍对许多事情有热爱之心。

     其实,经历过这几年的艰难,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认为,常识、逻辑与热爱,都是看起来很美、正常人应该拥有但却不合时宜的东西。

     可是,当活着不容易时,常识、逻辑与热爱,又何尝不是支撑自己的希望?

     有,总比没有好。

     *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时略经删减。

    

     怎样获取靠谱的信息?

    

     那些热点事件里被众人拥护的言论,都是怎么违背说理规则的?

    

     中国减肥神药的疯狂40年

    

     有的网民,就像婴幼儿

    

     真实的谎言——我们是如何被事实和数字欺骗的?

    

     中国智商税简史

    

     “韭菜”简史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是什么让人们丢掉了思考

    

     比玩手机上瘾更可怕的,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傻

    

     关弹幕,保智商

     ▌更多阅读点击下方标题,查看更多文章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力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

     碎片化信息面前,如何保持深度思考能力?

     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殷海光:逻辑为什么重要?美国小学作文,不止是组词造句,更训练说理丘成桐:训练逻辑思考是中学最重要的科目中国缺乏的是逻辑启蒙

     美国大学怎么教学生说理、论证?| 逻辑学

     说理、辩论的几大误区,你能避免吗?

     中国学校的必修课:讲理!

     逻辑思维对孩子有多重要?从美国天才班甄选标准说起…常见逻辑谬误的破解之道,果断收藏吧!

     请对照这24种逻辑谬误自行打脸一堂实用的逻辑课:高效评估你的说理是否可靠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逻辑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逻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