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而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日本到底是怎样一个国家
2020/2/12 21:26:23 王左中右
1、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驰援武汉,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他们驰援湖北,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他们驰援大连,上书两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还有他们的富山县,给辽宁送去的救援物资上,居然信手拈来般地作了一首诗: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老实说,本来这事很感人,但在我这里,最大的情绪却是两个字:惋惜。记得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多背点古诗,说了这么一段话:唐诗宋词最奇妙的地方,你背不出来的时候,总是感觉千难万难;但在你千难万难的时候,心之所向,情之所至,它就脱口而出了。但是现在,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却是日本人。同情不说同情,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救助不说救助,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春天到了不说春天到了,说成了“辽河雪融,富山花开”。看到没有,文字是中国的,但用得好的却是日本人;唐诗也是中国的,但尽得唐诗含蓄精髓的却是日本人。这种跑偏、这种错位的感觉,就好比明明功夫是我们的,明明熊猫也是我们的,但偏偏火遍全球“功夫熊猫”是别人搞出来的。虽然我现在是玩文字游戏玩脑洞创意的,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大学的专业是日语,学了四年,后来毕业后就去东京工作了一年。再后来回国当记者,做的是国际新闻记者,专门负责报道日本,每年都要去日本出差几次。做记者三年后,又去早稻田大学读了两年硕士。
所以我的人生差不多有十年时间和日本是深接触,认识了很多日本人,接触了日本社会,对日本算是比一般中国人要了解一点。今天就很想聊一聊,那个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日本到底是怎样一个国家。2、有些人可能有个误解,觉得这次日本写这些诗词,似乎是为了贴近中国民众,特地翻箱倒柜绞尽脑汁才找出这些诗句。熟悉日本的都知道,他们绝对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日本,比我们想象的要喜欢唐诗宋词,或者这么说,他们可能要比我们要喜欢唐诗宋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事:原来日本所有的小学生,也都是会朗读并默写唐诗宋词的。他们知道杜甫,知道王维,知道白居易陶渊明,甚至有些三四线的诗人,像是寒山拾得,他们也都熟悉得很。但我们是当做了考试,他们是当成了爱好。
比如日本有很多的料理店,很多清酒,上面写的寒山两个字,其实就是那个诗人寒山,招牌上恨不得都印上寒山的诗。而且他们因为喜欢寒山,居然就喜欢上了寒山寺,因为喜欢了寒山寺,居然就喜欢上了一个叫张继的人。当时,一个日本朋友告诉我,他们全班人最喜欢的是张继,很喜欢他诗里的意境,而且是个日本人就会背他的诗。相信有人和我一样,听得一头雾水,什么张记,张什么继,张继什么科。直到他说是枫桥夜泊的张继,我才恍然大悟。他们喜欢张继到什么地步呢?有人肯为了一瓶醋,下了一盘饺子,而日本人肯为了一首诗,居然建造了一座庙。唐诗是中国的吧,不要紧,日本会背;寒山寺是在中国吧,也不要紧,日本也可以有的。他们就参照着苏州寒山寺的样子,在东京那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儿,大动土木,生生地建了一座“寒山寺”,在附近的溪谷造了一座桥叫“枫桥”,还在寺庙山间复刻一座碑叫“枫桥夜泊”诗碑。什么月落乌啼,寒山古寺,什么江枫渔火,夜半钟声,我一个中国人,好像在异国看到了故乡。3、他们对我们的汉字,始终有一种神圣感和仪式感。在他们眼里,汉字里很多东西是高级的,是要一代代传下来的。比如他们到现在很多场合的书写习惯,还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比如他们很喜欢我们最早的篆书,他们日本护照封面,很多大学的校徽,用的并不是日本现在的文字,反而是我们秦朝的小篆。还有他们天皇的年号,用的也是汉字,像明仁天皇的年号“平成”,就是出自《史记》里的“父仪、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而且,十年前在日本的时候,我就被提前上了一堂语文课。说来有点好笑,我,王左中右,把“左右”两个字写错了十几年。当时带课老师和我说,左右两个字不是一横一撇那么简单。左字,先写一横,再写一撇,横短而撇长;右字,是先写一撇,再写一横,横长而撇短。这个并不光光是为了好看,写起来错落有致,而是因为,这是由甲骨文左右“

”决定的。左字一横对应
中的“(”,一撇对应
里的“丿”,所以一撇要长;右字一撇对应
中的“)”,一横则是对应“乀”,所以一横要长。那一天,可能是我人生第一次分清楚了“左右”。后来,回国后也留意过一些书法展览,有隶书的,有行书的,但是“左右”二字确实和他说的一样,是不一样的写法。顺便说一句,在日本,像颜真卿这种中国书画大家的书画展,看展排队的人比商场打折时还要多得多。更别提他们每年都会郑重选出一个年度汉字,由清水寺住持大笔挥毫写出,以观世相。
4、他们还很喜欢我们历史里一些边边角角的东西。我们千古风流人物太多了,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但日本人偏偏就喜欢一个叫王阳明的人。比如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就对王阳明的心学推崇备至,觉得天地万物都在心学之内,随身带了个牌子,上面写的:一生低首拜阳明。我有一个忘年交,原来是日本银行的高管,因为采访认识,后来成为好友。有次吃饭,硬是拉着我聊了两小时王阳明。顺道还表达了对墨子的喜欢。我们都说什么上下五千年,什么秦时明月汉时关,但日本人其实就是喜欢里面其中一小段。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他们就把三国这一段给琢磨透了,就觉得这其实是我们五千年分分合合历史的一个缩影。我在东京工作的那家公司的一个董事,就很痴迷三国历史,对里面人物如数家珍。什么韩浩、杨洪、张嶷,这些不起眼的小角色,只要说到名字,他立马能说出是第几章第几段。我是当时公司里为数不多的中国人,他就喜欢吃中饭的时候跟我一顿海聊。他们也拍过一个三国的动画片,叫东映版《三国志》。一部动画片哎,台词文本打磨了几年先不说,他们居然还三番两次地到中国取景拍摄,居然动用了一万多的群演来还原场景。还有众所周知的,堪称一代人记忆的,三国游戏。《三国志》《吞食天地》《三国无双》《三国英杰传》,一部部地推陈出新,三国的历史都能背了,但还是有人愿意接下玩下去。就像捏泥人一样,他们就把我们看不上边角料搓来揉去,反而造出了很多别开生面的新奇玩意。5、有句话说,唐宋在日,大明在韩,清在港澳,民国在台湾。现在看来,多少有些道理。我从来不觉得京都就是长安,不觉得日本抹茶就是唐宋点茶。但是今天看到日本给我们的救助物资上,写下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会有些恍惚,那不就是自信包容的盛唐气象嘛。我甚至有一种感觉,日本,就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盛唐,居偏隅之地而发展至今。这就是我的惋惜。有些东西,确实是没法传下来,比如我们的长安城。但有些东西,是传了下来的但我们没珍惜的,有的扔掉了,有的砸掉了,有的忘掉了,真的是太可惜了。我辈弃之如敝履,而他人拾之如珠玉。唉。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左中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