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没人告诉我这事了不起
2021/3/11 20:57:15 王左中右
人好像越小就容易骄傲。
小时候,得了一句表扬就能骄傲上半天。长大了,骄傲的成本越来越高,骄傲的东西越来越少。
也就是这一两年,我才真切意识到,明明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但他们不起眼,他们太平常,以至于我们见多了,习惯了,忽略了他们了不起的地方。
就比如我们的汉字。
是的,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用的汉字。
它就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东西啊。

有人可能没意识到,我们现代人,能看得懂千年之前的文字,这是一件多值得骄傲的事情。
前段时间,有个“小朋友”的字上过热搜。
事情说的是,敦煌出土过一本很有研究价值的文献,叫做《吉凶书仪》。
这个文献,是一千年前的生活指南,记录了当时有关婚丧嫁娶的礼仪规范。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图/《吉凶书仪》正面
这个严肃认真的文献背面,却被当时的一个小朋友当成了草稿纸。
在这些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小动物旁边,他东倒西歪写着“这是猪”“这是牛”以及“这是马。

图/《吉凶书仪》反面
一千多年前这些汉字,丝毫不影响我们阅读。
你就闭上眼睛,你就想象一千年前的场景,你是咿咿呀呀说着这是啥啥啥的小孩,你是当时教孩子念书写字的爹妈,你是在一旁笑得眯眼的老头老太。
你能想象到千百年前,多少人就拿着它,指着这些字比比划划,咿咿呀呀,满脸的问号。
你也能想象他们有着何种表情,有着何种期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一千多年啊,似乎就在眼前,飘忽而又真实,遥远而又亲切。这种感同身受是多么奇妙的东西。

汉字还有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我们能看懂不太认识的字。
很多文物古迹、篆刻书法,其实都是用的繁体字,但发现没,即便没怎么学过繁体字,我们依旧看得懂。
比如这几个字:煙、濤、盡、塵,确实陌生。
要是组成了词语:煙雨、濤浪、淘盡、紅塵,这就有点眼熟了。
而要是连成了一整句,「江山笑,煙雨遙,濤浪淘盡紅塵俗事知多少」,不认识归不认识,但明白也真是整明白了。
朋友們發現沒。
繁體字寫起來還是困難。
但讀起來可以說是毫無障礙。
所以,有那么一瞬间,你真能感受到什么是天赋,什么又是传承。
不管是漠北还是岭南,不管是汉唐还是现在,我们用着同样的汉字,说着几乎同样的话。
我们的诗词,是他们写下的。我们的历史,是他们经历的。我们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偏旁,就是千百年来他们一个个的故事。
我们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

我们看得懂认识的文字,也看得懂不认识的文字。
甚至很多时候,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我们都看得懂文字背后的东西。
而这个事情,全世界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比如说,很行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很明显,我们很能感受到汉字背后的情绪。

图/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你看,“畅叙幽情”的畅和“惠风和畅”的畅,“清流激湍”的流和“流觞曲水”的流,“俯察品类”的俯和“俯仰一世”的俯,它们每个字都很松弛,很肆意。
很多字细看之后,都有着喝酒的快乐,有朋友的快乐,忘乎所以的快乐。
仿佛你就能看到当时的老王,魏晋风度,放浪形骸,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而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它的文字就很难过。

图/《祭侄文稿》
第一眼看上去,是不工整是潦草,是一团破纸。
但是再多看一眼,你就能感受到这一卷破纸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愤怒和悲痛。
开头几句是回忆,笔迹轻描淡写,往事如风。
到了中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到处涂抹,笔迹也开始模糊,你就能感觉老泪纵横,控制不住的颤抖。
再到“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浓墨重笔,字形失控,一千多前的情感直击面门,再也挡不住了。乱臣贼子,颜家灭门,这是盛世大唐倒下去的血迹。
呜呼哀哉。
时至今日,我们读《祭侄文稿》依旧能感觉到滔天悲愤,读《出师表》依旧能感觉到无力回天,读《小石潭记》依旧能感觉命途不顺时的孤凄悲凉。
这些残卷破纸里的汉字,写满了青史留名的人和事,写满了力透纸背的情绪和思想,注定生生不息,代代流传。
同文同种,同情同根,这就是中国。

确实,有很多外国人也喜欢汉字。
但他们之所以喜欢汉字,只是因为喜欢汉字样子好看,很潮很酷。
而很多很多汉字,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段段时间,里面有鲜活的人和事。
好像也只有我们,才能明白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平凡却高贵的汉字里,有着多少小人物的荣光和骄傲。
这些流传下来的姓氏,这些至今保留的诗词,这些一个个文字,就是我们祖先活过的痕迹。
他们告诉每一个后来人,他们曾经存在,并且辉煌过。
每一个后来人,也继承着这些文字,把故事继续下去,薪火相传,千年不断。
这个事情,就值得传颂。
这些历史,就值得铭记。
这些文字,就值得骄傲。
而在历史长河里,也有很多像汉字一样的东西,同样代表着一段时间,同样有着鲜活的人和事,就比如——
赖茅酒的大鹏商标。

图/胡问遂设计的赖茅商标及背标文字
1941年,赖永初独资收购“衡昌烧坊”更名为“恒兴酒厂”,并独创“赖茅”酒。当时各种茅酒赝品充斥市场,“赖茅”酒亦受到影响,赖永初有意为“赖茅”酒设计商标以加强产品标识。
而这个“大鹏”商标,可以说是赖茅酒标志性的设计。它里面,有着一段关于时代的记忆——
赖永初产生了设计商标的想法不久后,认识了当时寓居贵阳的书法家胡问遂。一个企业家,一个书法家,在那个抗战烽火的年代,都深感于乱世当中实业救国之要义,都怀揣着实业救国的理想。
两人一拍即合。
带着这种想法,胡问遂受赖永初之托设计出大鹏商标,象征着两个人的友谊,更象征着那个时代那群人「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理想。
从此,这个印着大鹏的赖茅酒,也就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时光流转,世事变幻,到了五十年代,胡问遂去了上海,赖永初在贵阳经营酒厂及其他实业,之后国家接管 “恒兴酒厂”,并与同时期赎买和没收的“成义烧坊”(华茅)、“荣和烧坊”(王茅)合并成立地方国营茅台酒厂。
虽然“赖茅”的辉煌时期暂时落幕,而赖永初直至去世仍在努力恢复赖茅的生产。1983年,赖永初的嫡子赖世强遵照父亲的遗愿重建酒厂并沿用大鹏商标重新酿造出中断三十年的赖茅酒,并命名为“赖永初”酒。

图/胡问遂艺术馆纪念酒
缘分是这样奇妙,因为大鹏商标的渊源和胡问遂艺术馆的开幕,近百年之后,赖胡两家后人又重新相聚。 为了纪念这段跨越时代的友谊,贵州赖永初酒业也特意推出了“胡问遂艺术馆纪念酒”,继续传递和续写这段故事。酿出一杯好酒属实不易,人生能得一位挚友更是难得。历经沧桑的岁月,他们志同道合,实业救国的壮志豪情,在如今看来真是一段了不起的传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也许就是我们传承的意义吧。

现在点击“阅读原文”,查收这款「胡问遂艺术馆纪念酒」,感受一下八十年传承的味道。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左中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