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陶华碧,需要一个李佳琦
2023/2/26 8:30:00 极物

    

    

    头图|吃喝玩乐IN广州 ?

     极物君语:

     老干妈,还能走多远?

     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作者:小鱼

    

     老干妈辣酱,从90年代开始,就逐渐走上国人的餐桌。

     作为“贵州名片”,老干妈早已不是一罐调味品。它是大厨的独家秘技,是打工人的下饭神器,也是让人熟悉的那一口“家乡味道”。

     只可惜,火辣了30年的老干妈,似乎有些“失宠”了。

     老干妈官方直播间,陶华碧的专访录屏滚动播放着。国民女神亲自出马,也没有让网友为情怀下单,三个月销售额不足80万。

     老干妈跌出贵州民营企业前十的消息,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网友感叹,风靡全国30年的老干妈,迈入衰败之势了吗?

     创始人陶华碧曾说过,她想让老干妈辣酱,成为传世的国民品牌。

     所以,现在就让陶华碧认输,或许还太早了点。

     从一穷二白到全省首富,阅尽千帆的陶华碧始终相信——

     人生的风浪只是家常便饭,没有战斗的人生如同一口枯井。

     她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二字。

     01“我不坚强,就没饭吃”新闻里的陶华碧,是位坐拥财富,奢靡度日的成功人士:

     豪车无数,开着劳斯莱斯,车牌是政府奖励的A8888,是全中国最火辣的女神。

     富婆、女企业家这些标签纷纷贴到了她身上,真实的陶华碧,也被藏得越来越深。

     曾经有记者采访陶华碧,向她请教成功的秘诀。镜头前这位花白头发的老太太,用最简洁有力的话语,总结着自己的前半生——

     “以前,你就是拿十个人,也顶不上我一个。”

     陶氏成功学,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吃苦耐劳。这是陶华碧阅历人生后,沉淀下来的人生箴言。

     大半个世纪过去,岁月变迁,一切已恍若隔世。

     陶华碧的人生,就这么被苦难浸泡着一路走来。

     1947年,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里,伴随着哭声,一个女娃呱呱坠地。

     陶家的第八个女儿,出生了。

     在那个年代,清贫是大部分家庭的主基调,更何况陶华碧上面已经有七个姐姐。一锅稀粥分给全家老小,填不饱肚子才是常态。

     泥土堆里长大的陶华碧,个头不高,体内却蕴含着用不完的能量。

     夏天的午后,小小年纪的她常追在姐姐屁股后面,穿着布鞋走上崎岖的山路,挖来大把新鲜的野菜。

     下地干农活,举着斧头劈柴火,到河边洗衣服,没什么活计难得倒她。

     从小到大,陶华碧没吃过什么大鱼大肉,衣服也只穿姐姐们剩下的,身上带着大大小小的花补丁,但她从不抱怨。

     日子一天天过去,陶华碧的姐姐接连出嫁,她也到了对婚姻充满憧憬的年纪。

     村里人来说媒,看到聪明伶俐的陶华碧十分欢喜,便给她介绍了一位地质队的会计。

     那人相貌平平,收入不高,年纪比陶华碧大了不少,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打了好多年光棍。

     但陶华碧不在乎,她反倒觉得他人品端正、踏实肯干,肯定是个能照顾家庭的好手。

     刚满20岁的她,嫁人了。

     她的丈夫工资不高,每月只有30多元。

     陶华碧平时舍不得去菜场,她蒸了馒头,再配上自己做的辣椒酱,顿顿凑合。

     不久,陶华碧就怀孕了。孩子意外到来,让小两口半分惊喜半分忧。

     所幸的是,陶华碧果然没看走眼,她的丈夫挑起了大梁,更卖力地做工赚钱。

     可没等过上好日子,命运就和这家人开了个玩笑——陶华碧的丈夫积劳成疾,患上了肝病。

     她还记得那些夜里,丈夫痛苦到面容扭曲,不得安睡,可他们却凑不到医药费。

     所有重担落到陶华碧一人身上,如同坠入深渊。

     她大哭了一场,就不得不重新振作起来。她必须赚到钱,才能让这个家有一线生机。

     陶华碧把孩子暂时托付给姐姐,白日外出打工,夜晚照顾重病的丈夫。

     可好景不长,噩梦还是应验,陶华碧的丈夫去世了。26岁的陶华碧看着空荡荡的房间,这个家,以后就只剩他们孤儿寡母了。

     陶华碧抹干了眼泪,她明白:“我不坚强,就没得饭吃。”

     为了拉扯两个孩子,陶华碧四处打工,她扛过水泥,抡过大锤,当过服务员。

     一米六出头的身高,背着100多斤的水泥,一袋只赚3毛钱。她的肩膀早早落下了病根,直到现在都没治好。

     等干不动体力活,她就在家做米豆腐,放进背篓里,到学校附近卖。

     百来斤的竹筐,陶华碧背烂了20多个。

     陶华碧大字不识一个,但她不想让没读书的遗憾,在孩子身上重演。

     她咬紧牙关,起早贪黑,一碗一碗卖着米豆腐。

     没了丈夫,却不愿再嫁,想带着丈夫的心愿把两个孩子抚育成人。被生活压弯了腰,就更努力地直起腰杆,从不埋怨命运。

     不管是花季般的20多岁,还是迈向成熟的30多岁,陶华碧只做一件事:

     拨开厚重的阴霾,扫清眼前的障碍。让暗无天日的生活,重现光明。

     02命运的馈赠彼时的陶华碧不会知道,一碗辣椒酱,能彻底改写她的命运。

     1989年,42岁的陶华碧,准备用手上攒下的钱开一家小饭店。

     选址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

     冬天,陶华碧出门去附近转悠,专门捡没人要的砖头。用这些半截砖、瓦片、石头,她和儿子搭了个棚子,虽然简陋,但她再也不用背着竹筐长途跋涉了。

     饭店空间不大,只够挤下两张褪色的桌子,几把木头椅子,还有灶台上的一口大锅。

     陶华碧为它起了个名字——实惠饭店。

     冬天湿冷,夏天闷热,陶华碧总是天蒙蒙亮就开张,直到街上行人渐渐稀少,冷清地只剩下几个小商贩。

     陶华碧用自己的辣酱,做出了凉粉、冷面、火锅、辣子鸡,香气弥漫至店外,客人络绎不绝。

     附近学生喜欢来店里吃饭,学生没什么钱,陶华碧就让他们赊账,给他们优惠,或者干脆请他们吃饭。

     有的孩子比较困难,吃不起饭,就拿她店里的辣椒酱就馒头吃,陶华碧也不说他。

     她经历过大饥荒,过过苦日子,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滋味。她只想让苦孩子也能吃上一口热乎饭。

     一直到毕业,陶华碧都在给孩子们赊账,等他们毕业了,她又默默销了账。

     年近50岁的陶华碧,被学生们亲切地叫着“干妈”,这个外号在当地传开了。连80多岁的车队长到店里来,也要用贵州方言吆喝一句:

     “老干妈,到你店里吃饭来囖!”

    陶华碧做的辣酱风味十足,让很多客人赞不绝口,临走还要带点辣酱带回家。

     辣椒被挖空了,会有客人抱怨:“那还吃什么冷面?!”

     陶华碧把辣酱分给其他商贩,他们的生意也都跟着红火了起来。

     眼见别人分走了自己的生意,陶华碧心里犯起了嘀咕,别人就告诉她:“你辣酱都比凉粉卖得好了,你还卖什么凉粉嘛!”

     陶华碧如梦初醒。

     儿子们已经独当一面,她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商贩,不枉陶华碧奋斗了半辈子。

     但能干的陶华碧,还不想留在舒适圈里。直到她的实惠饭店,发展成了老干妈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她波涛汹涌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03直面人生大起大落时间来到90年代,陶华碧的自制辣酱有了名字——老干妈麻辣酱。

     陶华碧的工厂,只有居委会的两间屋子,和初来乍到的40多位员工,没有轰隆隆的流水线作业,辣酱全部是手工制作。

     好在,陶华碧一个就能顶十个。

     工人们不喜欢切气味刺鼻的辣椒,剁辣椒溅起的飞沫不小心钻到眼睛,火辣辣地疼。

     陶华碧挥舞着菜刀,一边切辣椒一边念叨:“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都不辣眼睛了。”

     没什么文化的陶华碧不懂管理,员工不爱干的脏活累活,她全都顶上。

     久而久之,她患上肩周炎,手指甲也因为天天搅拌辣酱钙化。

     为了找到合适的瓶子装辣酱,她去了贵阳第二玻璃厂谈合作。没想到人家嫌她买的少,看不上她的订单。

     陶华碧一激动,嗓门就大了起来:

     “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是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

     一番软磨硬泡,对方妥协了,老干妈辣酱有了如今的瓶身。

     恩情不大,但陶华碧涌泉相报。

     后来老干妈身价上亿,陶华碧从没有削减贵阳第二玻璃厂的订单,这也是其在国企倒闭风潮中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有了玻璃瓶,灌好了辣酱,陶华碧像当初背着米豆腐一样,背上一大包辣酱,到当地小超市、饭店、单位食堂上门推销。

     遭了白眼,陶华碧也不着急,她承诺对方:“你先卖卖看,要是卖不出去,你就拿回来找我退货!”

     仅过了4年,陶华碧的工厂,就从40名员工发展到了2000人。

     创业30年,陶华碧打下了老干妈的半壁江山,她见识了太多大风大浪。在岁月的打磨下,那个刚强的中年女人,逐渐成了一个清瘦的老太太。

     终于,在67岁那年,她累了。

     她把老干妈的接力棒交到了两个儿子手里,想安享晚年了。不料,陶华碧奋斗一生的事业,差点因此毁掉。

     为了降低辣酱成本,她的儿子换了辣椒产地,细心的消费者慢慢体味出了差别:

     “口味变淡了,没以前的好吃了。”

     陶华碧只得重新出山,换回原产地,守住了老干妈的口碑。

     而如今,虎邦、佐大狮等网红辣酱背水一战,营销推广花里胡哨,牢牢俘获人们的心。

     传统的老干妈,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可70多岁的陶华碧,还是不想放弃。

     面对镜头,她眼里噙着泪:

     “等我颈椎治好后,我还要生产新的产品,我现在才20个产品,我要做到200多个。”

     要强的老干妈,这世上好像就没什么能打倒她。

     04“我要给贵州人民争光”陶华碧用自己的肖像做品牌标签,是在提醒自己,好好做产品,别丢了自己的脸。

     火了十几年的老干妈辣椒酱,仍是超市货架上一眼就能认出的商品。

     在这个连冰棍、矿泉水都在悄悄“瘦身”的时代,老干妈还是一如既往,辣酱满满一瓶子,价格也只是微调了1、2元。

     这份“土里土气”的淳朴,陶华碧坚守住了。

     很多“高人”劝陶华碧上市融资、壮大规模,她听完后一头雾水:

     “什么上市、融资这些鬼名堂,我不懂,我只晓得炒辣椒,我只干我会的。”

     直到现在,老干妈几乎不打广告,没有融过资,没有上市。

     让辣酱走出国门,陶华碧对此十分乐意,她说:“第一炮,我就给它打到美国去!”

     她做到了,老干妈上架了美国超市,在海外抬高了身价,只在国内维持低廉的价格。

     这个中国进口的“奢侈品”,还被美国奢侈品电商Gilt奉为尊贵调味品,限时12美元。

     正如她所说:“我是中国人,我不赚中国人的钱,我要把老干妈卖到外国去,赚外国人的钱。”

     作为国民女神,陶华碧曾被美国人挖墙脚,许诺给她房子,与她合作生产商品。

     陶华碧大手一挥:“十套房子也不行!我是贵州人,我哪儿也不去!”

     互联网时代,我们看过太多企业走上歪门邪路:逃税避税,擦边营销,为了利润不择手段。

     从陶华碧身上,却可以看到一个企业家的沉稳、踏实、可靠。

     她的5000名员工全来自贵州偏远地区,3年缴税8个亿,带领200万名农民致富。

     她做的辣椒酱风靡全球,却坚守本心,一心脚踏实地做中国的良心企业。

     她用这道够味的“小菜”,让老百姓平淡的三餐更有了滋味,治愈着中国人的味觉。

     点个「在看」,不管老干妈会不会被取代,她的“酱人”精神值得学习,她的形象也会一直印在人们心里。

     ///

    

    

     图1|图虫创意 ? 图2|Lena的六月 ?

     END

     文字为极物转载,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介绍: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因微信推送规则改版

     未被“星标”就无法展示完整封面

     如果你想收看更多极物的美食文章

     请记得点亮“星标”哦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极物商城。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极物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