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久没爱了?
2022/8/17 13:28:25 看理想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一个人为什么会爱另一个人?爱是必然还是偶然,是美好还是灾难?如何对待爱中的情欲?在不谈论爱的荒漠年代,如何去爱?

     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的新节目《论爱欲:爱的哲学启示录》近日在看理想App上线,围绕12位哲学家的爱之哲思,以死亡与人性梳理爱之谱系。

     “正是爱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才能让我们体会人性满足带来的欢欣跳跃和人性沉沦引发的绝望深渊,也正是爱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才让我们体会到生的喜悦和死的悲伤。”

     这一次,让我们跟随汪民安教授,开启一场爱与欲的思辨之旅。

    

     ?长按海报进入节目

    

     讲述 | 汪民安

     来源 | 看理想节目《论爱欲:爱的哲学启示录》

     01.为什么要讨论爱?

     为什么要讨论爱呢?这好像是一个不必回答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经验,对很多人而言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经验。

     爱是一种强烈的激情,它像电流一样在我们的体内不停地奔涌,我们每个人都经受过爱的撞击、震荡甚至折磨。

     爱,像奇迹一样降临到人的身上,这让人们惊叹不已。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无数的小说和诗歌在细致地捕捉爱的颤栗。

     我给大家读一首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如果我突然和你相遇,我会/说不出话来——我的舌头/僵硬了;火焰在我皮肤下面/流动;

     我什么也看不见了/我只听见我自己的耳鼓/在隆隆作响,浑身汗湿/我的身体在发抖/我比枯萎的草/还要苍白,那时/我已和死相近

     不可抗拒的/又苦又甜的/使我的四肢/松弛无力的/爱,像一条蛇/使我倒下

    

     “爱,像一条蛇,使我倒下”,这是几千年前的人的爱的经验。但是,它完全能够打动我们,我们会感同身受。我们很多人好像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这好像也是我们今天的人的经验。爱的经验跨越时空而存在。就此我们可以说,爱具有普遍性。

     但是,爱又是如此之细腻而独特,这种爱的感觉被诗人形象化了:爱,像一条蛇,紧紧地包裹你,捆住你,缠绕你,啃噬你,你摆脱不了它。

     它既苦又甜,它令人沉醉,但也像有毒的东西,它令人窒息,它在伤害你。它牢牢地绑缚着你,让你失去自主性——这完全是被爱所折磨的个人的特殊体验,这是一个个体的刻骨铭心的感觉。

     但它对很多人来说会激起共鸣,所以这也是一个普遍的经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爱同时具有独特性和普遍性。

     当爱是独特的,爱就有自己的隐秘性,爱的经验藏在个人的深渊之中。它无法跟人沟通,它是难以言传的,它是神秘的,它是奇迹,它不可思议,它无法解释。

     就此,我们似乎无法说清爱的真理或真相。但是,也正是因为爱的普遍性,我们似乎也可以谈论爱,可以进行爱的倾诉,可以彼此理解爱的感受,我们可以跨越时空进行爱的对话,我们可以诉说爱的真理,可以寻找爱的一般规律。

     正是爱同时所具备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这两种特质,爱就处在不可言谈和可言谈之间,就处在不可见和可见之间。

     爱的魅力,就在于爱同时具有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爱同时具有的可言说性和不可言说性,爱同时具有的神秘和真理。也就是说,爱神秘地降临在我们之间,但是,我们可以去说这说不清楚的神秘。

     正是因为它是神秘的,它需要我们去说;正是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我们去寻找它的普遍性;但反过来,我们不停地说,我们努力地说,我们力图说出爱的真理,但是我们永远无法说清楚它的秘密。

     爱的讲述,就是在可说和不可说之间的犹疑;爱的探寻,就是在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踌躇。

     这也是爱吸引哲学去谈论的原因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时代的伟大哲学家都会去谈论爱的原因。

     实际上,哲学和哲学家一直在努力探讨爱的秘密和真理。对于哲学家而言,他们对爱的探讨,和他们的基本哲学思考是密切相关的,爱处在他们思想的核心。

     在这个节目中,我将介绍不同的哲学家对爱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是在简单地介绍他们的核心哲学思想。大体上来说,不同的哲学家对爱有两类思考。

     02.爱的哲学传统之一:爱与死亡

     一类哲学思考总是将爱和死亡联系起来讨论。爱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爱是死亡的对立面。

     比如说古代哲学家认为爱可以对抗死亡,爱可以让人变得不朽。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强调,正是因为爱和爱欲,人才可以相互接近,男女之间才可以相互融合;他们才可以融合在一起发生关系,才可以孕育。

     只有通过这样的男女之间的爱欲,人类才可以一代代地延续下去。哪怕单独的个体死亡了,但是爱欲会让整个人类不死。

     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认为除了对身体的爱欲之外,还有一种对真理之爱。真理之爱是比身体之爱更高级的爱,人和人之间的爱,也是一种真理的传达和教育。

     通过爱,人们可以教导真理,传达真理,从而从根本上传递和传续文明。也就是说,没有爱欲,既不可能有生命的延续,也不可能有更广泛意义上的文明的延续。

     而基督教的神学家比如奥古斯丁,同样将爱和死亡连接起来。他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爱,尘世的肉体之爱和对上帝的神圣之爱。

     前一种爱导致通向地狱的死亡,这是一种永恒的死亡;而后一种爱——对上帝的神圣之爱,则导致复活,导致在天堂的永生。

     对上帝之爱就应该压倒尘世之爱,上帝之爱才能让人不朽。在这个意义上,上帝之爱同样是和永生结合在一起的。

     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讨论爱和死的方式不一样,或者说,不再将爱作为抵抗死亡获得不朽的方式。

     比如,彼特拉克不再是将爱看作是让人永恒活着的手段,对于他之前的古人而言,爱是为了永生,但是,对于彼特拉克来说完全相反,他说爱不是为了活着,相反,活是为了爱。爱是活的目标,如果不爱,就宁愿死掉。

     爱不是像基督教哲学家认为的那样通向天堂之道,对彼特拉克来说,爱本身就是天堂,爱是自己的目的。

     现在,爱的意义就在于爱本身,如果说真有什么不死的话,不是人不死,而是爱本身不死。不是通过爱获得永恒,爱自身就是永恒的。

     彼特拉克相信,如果承认自己终将死亡,如果承认活着只有唯一的一次,那么,这唯一一次的活着的最高意义,就是去爱。生命会死,但是,爱,永不死去。

     这是几种将爱和死亡关联起来的讨论方式。主要就是将爱看作是对死亡的克服。

     03.爱的哲学传统之二:爱与人性

     还有另一种哲学讨论,是将爱看做是人性的实现。我们大体上可以说,这是现代哲学对爱的基本理解。

     在现代,由于上帝的信念在缓慢地动摇,人们的永生和复活的观念也变得淡薄,人们越来越接受死亡的必然性。这样,爱和不死的观念就开始分离了。

     如果说,现在爱不是去抵制死亡的话,那么,爱可以让活着的生命来满足和实现人性。如何来满足人性呢?对于很多哲学家来说,爱是一种结合。爱的双方都要结合为一体,要合二为一。但怎样合二为一呢?

    

     古希腊的阿里斯托芬认为,人本身是圆形的,他有四只腿,四只手,两个脑袋,但是,因为他的傲慢激怒了天神,被神劈成两半,人就成为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就变成了两只腿、两只手和一个脑袋。人的这两半走失了。于是,他们总是要试图找到彼此的丢失的另一半。

     这种寻找就是爱,这样的爱就是要将这两个半人合二为一,要将走失的两个人缝合在一起。爱就是缝合、补充和拼贴,就像把打碎的瓶子要缝合完整一样。

     沿着这个思路,后世的黑格尔也认为男女之爱要结合,要合二为一,但他是从哲学的角度去说的。他说,人们要相爱,彼此就要否定掉自己的特异性,要完整地毫无差异地重叠在一起,要达到绝对的统一,这样达成一的条件就是把各自的个性清除掉。

     擅长精神分析的现代哲学家弗洛姆也谈到了爱的结合,他认为结合是互相给予对方,互相充实,爱促使这种结合处在不断互动和变化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动态的结合,是一个始终面向将来的结合。

     这就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结合。尽管结合的方式不一样,这三种结合方式都使得爱恋双方获得了某种紧密的纽带,都达成统一。

     虽然结合的方式和手段不一样,但结合的目的却很接近。爱的结合就是人性的实现。

     在黑格尔那里,爱的结合是达成相互承认,通过爱的承认来实现人性。黑格尔认为,人和动物的差异之所在,就是人是要被承认的动物。

     动物不需要被另一个动物承认,而人之所以是人,或者人的本性就在于他需要被承认,而爱就是最大的承认,是相互承认,爱让爱的双方相互实现和满足了人性。

     在弗洛姆这里,爱的双方相互给予对方某种能量,就在这种能量的积累和赠予中,作为个体的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地挖掘和施展。

     对于弗洛姆来说,人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人要让自己永远向完美的方向迸发,而爱就是这样的手段。

     我们也可以说,在弗洛姆这里,爱同样也是让人的潜能得到满足,从而让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实现。而对阿里斯托芬来说,爱就是让人回到最初的、最圆满的、最完善的、最纯洁的状态。

     因为现在的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变成残缺的、破碎的、孤立的,我们只有通过爱来恢复某种最开端、最美好的人的状况。对于阿里斯托芬来说,最好的人性或者说人最好的形象,都在人的最开端。

     阿里斯托芬也是要通过爱的寻找来完善人性,但是这种人性既不同于黑格尔那种要求被承认的人性,也不同于弗洛姆那种潜能被充分实施的人性。

     对于他来说,最好的人性是没有被污染过的,是最初的类似于伊甸园中那干净、纯洁和圆满的人性,而这是一种消失了的人性,只有爱才能让它恢复。

     这是爱的功能和目标。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爱的结合传统,爱的合二为一的传统,偏离了苏格拉底和奥古斯丁等将爱和死亡关联起来的讨论。这是两种不同的爱的哲学传统。

     04.从古希腊到现代,从苏格拉底到巴迪欧

     我简单地总结一下我们这次课要讨论的主题。一种爱的哲学观点强调,爱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回避死亡和对抗死亡,爱是为了让生命永恒地存在和延续下去。

     比如苏格拉底强调爱是通过生育而延续生命,奥古斯丁强调爱是通过进入天国而延续生命,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特别强调爱是通过忘却死亡而延续生命,他们在这里都把爱看作是死亡的强硬对手。

     这部分我们主要讲的是从古代的苏格拉底,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他们不同的有关爱的观点。这是第一种传统。

    

     而另一种强调爱不是在对抗和回避死亡,不是和死亡一决高低。如果生命终有一死的话,那就需要让这有限的生命变得更加完善。

     而爱则是完善生命、实现人性的手段。正是爱,使得生命潜能得以发挥,生命的缺陷得以弥补。正是因为爱的结合,人才成为人。

     这部分我们主要谈论的是17世纪以来的哲学家的爱的观点,包括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列维纳斯、德勒兹、拉康、弗洛姆和巴迪欧等人的观点。

     这就是我们这个节目要讨论的内容。我们是在讨论爱,但是,我们同时也是在讨论生命和死亡:

     正是爱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才能让我们体会人性满足带来的欢欣跳跃和人性沉沦引发的绝望深渊,也正是爱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才让我们体会到生的喜悦和死的悲伤。

    

    

    ?

     长按海报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郑重谈爱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看理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