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钰:我的“中国梦”|所庆展望
2018/11/26 13:40:1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付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入选中组部人才计划。主要兴趣为利用单分子和单细胞技术,研究真核生物DNA复制、DNA损伤修复和细胞间通讯的分子机理及对微生物进行原位无损的光学表征。科研成果多次发表于《Cell》等国际期刊。

     浓厚的兴趣可以让科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能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感受到无限的乐趣。在这个并不平坦的奋斗历程中,我们要敢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需要付出汗水,也许要一点点的运气,坚信通过艰苦的攀登一定可以到达光辉的顶点。——傅钰

     如果只是在路上偶遇,你肯定想象不到眼前这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是从事科研多年的科学家。傅钰研究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70后”,充满了活力和朝气的脸庞,让你感到春风扑面而来,也让你不由感慨:科研可以有怎样的魔力,让人如此全身心青春焕发。

     心中的“中国梦”

     2012年7月,傅钰放弃了国外安稳的生活状态,毅然回到国内,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要圆一个自己的“中国梦”。每个人都有梦想,无论多遥远,无论多渺小,都或多或少会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在海外学子身上这一联系来得尤其强烈和深远。傅钰也不例外。这个梦想早已深深扎根在他心里,在外求学和从事科研的这些年里,这一“中国梦”从未褪色,从未消失,总在激励着他不懈努力,他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学有所成,回到生他养他的这片沃土,组建世界一流的团队,继续做出国际领先的科学研究,让这个国家更好一些,更强一些,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最初对生物的兴趣源自于在家乡武汉度过的童年,野外到处是蝴蝶和蚱蜢供他追逐嬉戏;而对生物这个学科浓厚的兴趣,则直接来自于一次参加生物夏令营的经历,这次夏令营让他和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湖北大学,在众多学科专业中,他选择了生物专业。不竭的兴趣加上不懈的勤奋,使他的成绩在班级里始终名列前茅。本科毕业,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但是他渴望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以获得更丰沛更宏阔的给养。最终,他放弃了保送资格,通过努力考入了中科院遗传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曾君祉先生,期间主要从事抗膀胱癌单链抗体基因在烟草中表达方面的研究。

     硕士毕业后,他没有像身边大多数同学那样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是先后在中科院遗传所和瑞士的诺华公司(Novartis)工作了三年。他深知学习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应用和工作,很多知识在学习的时候并不知其重要性,但实践时这种重要性却会突然彰显;而工作也是一种深造,在工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工作中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地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是他对工作的理解。工作与学习两相促成,并不矛盾。在工作中,他发现了继续进修的必要性,于是,2000年他到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当时加拿大对中国的硕士学位还不认可,他只能从零开始。在加拿大的日子里,他师从于萧伟教授,八年的求学生涯中,他从导师身上学到的不只是科研的思维,更多是一种对于科研的执着和拼搏的态度,每个星期7天工作日,每天10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在旁人眼里这是无可忍受的,他却接受下来,甘愿这样的辛苦。2008年,他开始了人生中一段新的里程,在国际一流的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哈佛大学良好的学风,自由的学术氛围,广泛的交流空间,让他受益匪浅。期间,他有幸和2009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Jack Szostak进行过一些交流,让他领悟到很多东西,譬如:科研需要信心,也需要勤奋,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自由的知识网络,将研究的每一个点紧密连接在一起。导师Johannes Walter是一位年轻的知名科学家,良师益友的关系,更是让他们在共同面对课题挑战的日子里并肩奋战,最终获得了成功:他们解答了DNA复制领域最基本但是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

     潜心科研,揭示生命的奥秘

     在哈佛学习期间,傅钰深切感受到了国外开放性的学术氛围,他沉浸在广阔的学术海洋中,各种精彩的报告组成了一场浩大持续的学术盛宴。他从不错过任何一次讲座,所听的报告内容并不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只要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他都不会错过。他深知做科研不可以固步自封,更不能坐井观天,需要将眼光放远,将听力拓宽,只有将新的技术,新的知识相互交融,才能更好解决传统方法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酶晶体结构的解析到人类基因组测序,过去半个世纪生命科学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无一不是借助于物理、化学的新技术和新手段来实现的。当前生命科学领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20世纪末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单分子技术(Single-molecule)为揭示复杂生命过程的奥秘开辟了新途径。美国哈佛大学的谢晓亮教授和庄小薇教授将单分子技术和生物化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利用这一技术,可以用于破解“各种蛋白质和酶通过什么机制和过程实现其生物功能”、“不同的酶分子在活细胞中如何一起工作”、“细胞中不同的基因如何开启和终止表达”等生命科学之谜。这些新的思路和技术让他很受启发,也驱动他在科研路上更加勤奋。他说:“那么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本身就聪慧超过常人,但他们仍然十分勤奋,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不然没法应对工作上新的挑战!”

     当谈到他未来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时,他的眼睛里闪耀着无限希望的光。未来,他将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作为模式生物,结合单分子技术,用最简单的模式生物来探索复杂的生命现象。通过研究真核生物的DNA复制,DNA损伤修复及衰老的分子机制,从而回答生命现象的最基本问题,并为癌症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他希望在实验室里和年轻人们一起奋斗,一起迎接新的挑战。

     作为人子,傅钰对父亲怀着深深的愧疚。在国外的十几年,他很少在父母身边过春节,陪着他们一起吃顿团圆饭对他而言是个奢侈。这种愧疚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还没有深刻的体会,他诚挚地建议大家应该常回家陪陪父母,只要父母在,你永远都是孩子。

     作为导师,他很高兴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对他而言,他不仅只是授业解惑的导师,更是学生们的朋友,他愿意跟学生一起探讨科研和生活的经历,他希望他的经验可以让学生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

     生活中的他,亦静亦动,百米运动员出身的他,短跑速度可以达到二级运动员的水平。奔跑时,速度带给人飞翔的快感;而中华武术以柔克刚的美,他也经常在练习时深有体会。此外,看电影,听音乐,过平凡人的生活,也给他一种安适稳妥的感受。

     这就是傅钰。也许他并不比别人更聪明,但他显然更执着,更坚定,更勤奋。天才其实是一种结果,是天分蘸着汗水书写而成的,它们将推动他的“中国梦”将在微生物所里起航。

     (作者:微生物所研究生会。采访时间:2013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