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淇:学为人师 全新起航|所庆展望
2018/11/28 20:10:57中科院微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人物简介
王琳淇,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于山东大学微生物系取得学士学位,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纽约大学兰贡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7月起在德克萨斯A&M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回国工作,2015年入选中组部人才计划。现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生隐球菌社会性行为和毒力课题组组长。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1983年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的请求,并于1985年通过,最终确定9月10日为教师节。
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微生物所真菌室王琳淇研究员。王老师研究生阶段也是在微生物所度过,这次作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回国,王老师的回归为微生物所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王老师为人和善,风趣幽默,将科研工作以极其有趣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听之如沐春风。
沟通,是走向双赢点的捷径
王老师跟我们一样,也是在微生物所这个大家庭中度过了最难忘的研究生时光,师从谭华荣教授。当谈到在所里读书的经历时,王老师总结出这么一句话“一个往往被我们忽视的事情就是你跟你的导师的沟通”。也许我们中有很多人不擅长跟导师进行沟通,总觉得等有工作成果之后,跟导师汇报一下就可以了。但王老师认为,应该意识到自己跟导师及时沟通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尝试了解实验室的发展方向,与自己的导师经常沟通,找到自己和实验室在课题和自身发展上一个最好的双赢点。清楚自己导师的兴趣点在哪里,实验室会向哪个研究方向去发展,这个对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训练会有很大帮助。
王老师的一番话,让我重新审视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禁为这个新颖的“双赢点”连连叫好,也为王老师从研究生时期就意识到良好、及时的沟通对科研的重要性以及提出“双赢点”的观点而赞叹不已。
“当我去美国做博士后时,我发现国内和国外的学生在沟通习惯上有一点差异。”王老师说道:“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忽视沟通的重要性,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学生在这方面则很擅长,这当然也有文化的差异原因。希望我们的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跟导师交流,你交流的越多,你的收获会越大。”
困难,是触摸成功的垫脚石
“当时您在做学生的时候,有没有在生活或科研工作中遇到过很大的困难?”“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相信任何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过困难。”王老师说:“应该碰到过困难,但是现在我已经说不清当时碰到的困难是什么了,可能我经常盲目乐观吧。”王老师自我调侃道。是啊,从交谈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王老师对于科研一丝不苟,严谨有序,又乐观积极,计划得当,很多事情都是迎刃而解,不禁让人敬佩不止。然而,王老师还是很乐意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困难的看法:“因为我们做的是实验科学,实验科学的失败率是很高的。因此需要有一个乐观的态度。”
关于如何解决生活或科研中遇到的困难,王老师如是说:“很多事情都是共通的,不光是在你的实验上,在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挫折和困扰。乐观是一方面,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比较重要。我一般会将挫折和困扰分成两类,一类是我不能控制的,一类事情是我能控制的。对于不能控制的,想太多也没有用,还会过多耗费精力,坦然面对就是了。但如果是我能控制的话,我一般会先仔细想想如何将其影响降到最低或想是不是能把坏事变成好事。这可能会提高我们应对的效率。”说到效率,王老师着重强调了一下:“思考和行动的效率的确很重要。在研究生阶段,可能做好自己的实验就足够了,但是步入社会之后你会有更多的事务,找到一个非常高效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在生活和科研中更加轻松、快乐。”困难并不可怕,认清它的本质,困难就会化作你触摸成功的垫脚石。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王老师在微生物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选择了出国深造。“我开始去的是NYU,美国纽约大学兰贡医学中心,师从Evegany Nudler博士,其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事情就是,实验室的博士后普遍愿意大胆跟别人讨论自己的科学想法,他们的想法大多很疯狂。别在意你的想法听上去有多么疯狂。他们很多重大的突破都是来自于一开始听起来违背常识的疯狂想法。Nudler实验室发现了riboswitch,微生物一氧化氮信号通路以及人类RNA thermometer,这些发现都是来自于实验室的“疯狂”讨论的文化。这就像我们经常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确实,我们也要意识到创新性思维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且要善于开放思路,敢于提出想法,这样,才有可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通畅。
责任,促使你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从去年底您回来开始做导师,对于身份的转变,您有什么感受吗?”“首先,”王老师说:“一下子你身上的责任就更多了,要把一个实验室的学生全部都扛在肩膀上,其实也不想说得那么壮烈,每个导师可能都是这么想的。对于刚组建的实验室,有很多事情要开展。但是想想我正在做我感兴趣的事情,自己倒也感觉不到有多累。”“我觉得我很幸运,能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回国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王老师对于一个实验室的文化建设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觉得,实验室的文化很重要,如果实验室有一个正向积极的科研文化,那么实验室每个人都会是受益者。当然我们研究生也希望自己在实验室度过的这几年能成为你以后回想起来的黄金时光。我的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实验室文化都对我科研之路形成了很大影响,很怀念那些时光。”我每周都会花大量时间跟我的学生讨论,了解他们的科研想法,我也很感谢我实验室的学生和工作人员,他们使我的实验室文化非常积极正向。”谈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王老师对于实验室建设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肩上的重大责任压不垮自己,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强。
做好接力棒
科学巨匠牛顿有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王老师对自己导师们曾经的教育很是感激。
“王老师,快到教师节了,您想对您之前的导师和您现在和学生,以及咱们所的其他学生说一些什么话吗?”“首先我很感谢我的导师们,他们在我科研的道路上给了我清晰的指引和莫大的鼓励。人的功名利禄是不可能传承的,但是影响力是可以传承的,老师是传递影响力的一个职业载体,希望把这个科研接力棒接好,将我对科研上的一些理解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享受科研的乐趣。同时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乐观面对挫折,高效地管理生活,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王老师的这种奉献精神让我肃然起敬,我相信这些话也会指引着我们在科研道路上走得很远。
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王老师这里,我们不仅收获了学术上的提升,也学会了做人待事的方法。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样成功也总是垂青于有长远目光的人,一旦当你有了目标,就向着它出发吧,一步步来,纵使左岸荆棘,右岸也会花开。乐观、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事情,终有一天,会抵达你梦想的远方。
我们在这里度过人生中最精彩的年华,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在你困难时鼓励你、迷茫时指引你、成功时祝贺你的老师们,让我们在这里深鞠一躬,对他们说声“谢谢您”。
(作者:微生物所研究生会。采访时间:2015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