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郑儒永黄河奖学金”以外的30万元善款
2019/4/9 16:52:59海鹰怡菲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 ◆ ◆

     150万“郑儒永黄河奖学金”以外的30万

     元善款

     ——郑儒永院士与黄河先生的大爱

     ◆ ◆ ◆ ◆

     郑儒永先生,这位88岁高龄的院士,与丈夫黄河先生一起在四月二日捐出了150万元毕生积蓄,设立了“郑儒永黄河奖学金”,用于激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当世界都在感叹这两位先生为国家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时,他们对于公益事业、贫困患者的大爱精神也令我们刻骨铭心。

     故事开始于十五年前。

     两次手术结缘

     2004年,郑儒永先生在黄河先生的陪伴下慕名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就诊。当时,郑先生已经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近十五年,仍一直坚持工作,到门诊的前三周,疼痛症状明显加重,不仅躺在床上不能翻身,并且每行走50米左右就腰痛难忍,需要坐下休息几分钟才能继续前行,严重影响到了工作与生活,诊断为腰椎滑脱症、重度腰椎管狭窄症。刘海鹰主任为郑先生施行了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但郑先生毕竟已年过古稀、又在腰2-骶1部位以10枚钛合金螺钉进行固定,且患有骨质疏松症,刘主任还是建议郑先生少坐、多站或者多躺。

    

     ▲康复出院前,郑儒永院士面带微笑

    

     ▲手术后,郑儒永院士赠给脊柱外科的牌匾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郑先生充分信任医生、遵从医嘱。只是没想到从那时起,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的郑先生垫高了自己的办公桌和实验台,开始了每天八小时的站立工作。无论是观察显微镜还是撰写论文,无论是手绘真菌图谱还是查阅文献,都是站立完成。这一站,就站了十五年。

     2007 年,郑先生在工作中不慎摔倒,导致髌骨骨折,出于对三年前腰椎手术效果的满意以及对刘主任的高度信任,郑先生仍然决定由刘主任所带领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为其进行手术。 6 月,团队王会民教授为郑先生实施了髌骨张力带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的郑先生恢复良好,与脊柱外科团队的感情也愈发深厚。

    

     ▲2011年,郑先生为脊柱外科成立十周年题词“仁心神技,历久弥精”

     坐着公交送来十万元

     2011年,郑先生得知刘主任建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救助那些贫困地区的重症脊柱疾病患者,对刘主任这种医者仁心的行为十分赞赏,更是亲自出席基金会的成立仪式,到场支持刘主任及团队。

    

     2011年,

     郑先生参加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成立仪式

     2012年冬日,脊柱外科成立十一周年,也是基金会成立一周年,郑先生和黄先生两位耄耋老人,搭乘公交车来到基金会办公室,将积攒了多年的稿费十万元捐赠给基金会。

    

    

     ▲郑先生接受基金会颁发的《捐赠证书》和“感动·好人”纪念奖杯

     从来没有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刘主任记挂着郑先生冬日里怕冷,2015年春节前夕拜年时送给郑先生一件羊绒衫,郑先生既惊喜又感动,可又怕刘主任破费,连连推却,最后推辞不掉时忍不住感叹:“我还从来没有穿过这么贵的衣服呢。”

    

    

    

     ▲刘主任为郑先生带去科室和基金会的最新动向,先生也很为大家感到高兴

    

     ▲2016年,先生到科室复查时为基金会成立五周年题词

    

     2016年11月19日,基金会成立五周年,第一次举办慈善晚宴,郑先生因身体不适未能出席,黄河先生只身前往晚会,又现场再次为基金会捐赠了十万元整。在座嘉宾都感动万分,刘主任更是直言:“两位老先生的十万元,含金量比很多企业家的百万、千万都要高的多。”

    

     ▲刘主任为黄河先生颁奖时,先生还在不住的为郑先生缺席致歉,并向大家解释自己无法及时回应对话:“我的耳机坏掉啦,送去修理了,我现在听不太清楚,实在对不起,”一席话令大家更是红了眼眶。

     穿着破洞的袜子捐出了第三个十万

     2018年,郑先生再次打来电话,表示还要为基金会捐赠十万元。刘主任和团队深知两位先生的不易,都劝他们将这笔钱自己留下,以备不时之需,两位先生却说:“我们年纪大啦,也没有什么特别用钱的地方,你们放心,我们已经计划好啦,自己留下一点就可以啦”,电话里两位先生表示一定要捐,“只是可能要麻烦你们啦,我们出门不太方便,能不能麻烦你们到家里来呢?”两位先生意志坚决,为了避免两位老先生又自己出门前来,团队只得与两位先生约定了时间。

    

    

    

     ▲基金会颁发给两位先生的两块奖杯,一直与先生所获的各种科技奖励荣誉放置在一起。

    

     ▲团队成员签名送给两位先生的新春贺卡

    

    

     ▲细心的刘主任发现,这位先后为基金会捐赠共计三十万善款的老院士,脚上穿的却是一双已经磨破的袜子。

    

     ▲这便是那张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多次转载的图片,没人想到,照片上看不到的角落,郑先生是如此的简朴。

     “我们也花不了什么钱,把这些钱捐出来,用在那些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可怜的孩子们身上,帮孩子们挺起脊梁,更有意义。”成就斐然,却淡泊名利;如此高龄,仍心系家国,有人赞郑先生为“纯粹的科学家”,而两位先生一生朴素,为祖国的科研事业与贫困患儿奉献所有,高山景行,值得我们赞颂终身。

     祝愿两位先生日月昌明,福寿绵长!

    

     郑儒永院士,我国著名真菌学家,1931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父亲是我国著名金融家、银行家郑铁如先生;1953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历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真菌协会亚洲国家发展真菌学委员副主席等职务。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科大博士生导师。

     郑儒永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首次报道了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和新变种;1987年主编完成《中国真菌志—白粉菌目》,成为国际公认的白粉菌目检索书。时至今日,郑儒永关于白粉菌科的属级分类系统,仍保持国际领先水平。1999年,郑儒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儒永院士的老伴黄河研究员,出生于1929年,福建永安人,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农艺系,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学习。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参与筹建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师从林传光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主要科研领域为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后期参加毛霉组的生理生化分类研究。黄河先生与郑院士一样,同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如今已有90岁高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