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扶贫重在“造血”:中科院打造科技扶贫新模式
2019/7/18 17:53:32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开展科学扶贫的情况。据介绍,十八大以来,中科院赴定点扶贫县考察调研1294人次;选派挂职干部5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4人;帮扶资金投入4428.6万元,引进帮扶资金9402万元,培训基层干部4370人次,培训技术人员5126人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216.3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738.6万元;帮助引进企业8家,企业实际投入接近16亿元,扶持定点扶贫县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22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66,276人。截至2019年6月底,中科院参与帮扶县已出列贫困村68个,已脱贫户27966户,脱贫人口101041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介绍,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中科院目前承担了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定点扶贫任务,包括内蒙古库伦旗、广西环江县、贵州水城县和六枝特区。其中,六枝特区的扶贫工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具体承担,并接受国务院扶贫办的直接考核。同时,根据省市区地方党委政府扶贫工作的统一安排,中科院各相关分院和研究所还承担或参与承担了地方57个点的扶贫任务,包括6个县,9个乡,42个村。

     在扶贫工作中,中科院秉持“科技扶贫提升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的理念,以科技优势带动产业提升,支撑企业良性运营,培育当地经济内生动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严庆介绍,中科院充分发挥综合科技优势,根据贫困地区地域特点,通过部署科技扶贫项目支撑帮扶地区产业发展和脱贫增收,构建服务贫困地区发展的科技扶贫网络,培育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成效。例如,中科院在扶贫中规划先行,找准产业帮扶路子。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在前期实施产业科技扶贫的基础上,组织全院相关科技力量,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实际需求,派出包括院士、专家在内103名科研骨干,共2700余人次,对3个定点县45个乡镇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完成每个乡镇及全县发展建议报告,提出脱贫实施方案建议报告,为每个乡镇找准一个符合实际的科技扶贫产业化发展项目及实施路径,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量身打造”脱贫方案。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中科院结合当地科技实际需求和各研究所优势,确定了猕猴桃、杂交构树、畜牧业、马铃薯等为切入点,点线面协同发力,为全县(旗)及周边地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中科院科技扶贫模式”。

     同时,中科院还结合自身优势,对贫困地区扶贫扶智,建设心理脱贫体系。例如,中科院心理所在库伦旗等地开展心理扶贫工作,精准把握贫困人口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娃娃抓起,在5所试点幼儿园开展儿童成长测评,进行家庭教育示范及师资培训,帮助幼儿园和家长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状况,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及师资培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贫困家庭、贫困母亲开展系列心理讲座,覆盖1500个家庭。我们还面向扶贫干部开展扶贫工作方法与沟通技巧的培训,帮助基层扶贫干部掌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方法。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芳)

    

    


    http://weixin.100md.com

    娣団剝浼呮禒鍛返閸欏倽鈧喛绱濇稉宥嗙€幋鎰崲娴f洑绠e楦款唴閵嗕焦甯归懡鎰灗閹稿洤绱╅妴鍌涙瀮缁旂姷澧楅弶鍐ㄧ潣娴滃骸甯拋妞剧稊閺夊啩姹夐敍宀冨閹劏顓绘稉鐑橆劃閺傚洣绗夌€规粏顫﹂弨璺虹秿娓氭稑銇囩€硅泛鍘ょ拹褰掓鐠囦紮绱濈拠鐑藉仏娴犺埖鍨ㄩ悽浣冪樈闁氨鐓¢幋鎴滄粦閿涘本鍨滄禒顒佹暪閸掍即鈧氨鐓¢崥搴礉娴兼氨鐝涢崡鍐茬殺閹劎娈戞担婊冩惂娴犲孩婀扮純鎴犵彲閸掔娀娅庨妴锟�

返回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