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三部曲
2015/10/27 财评天下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要经历读书的三个境界……,这是王国维的一句名言。如今我已年届古稀,回想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也想鹦鹉学舌、邯郸学步,把个人的读书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失败的启蒙时代。

     严格地说,我的启蒙时代是从听故事开始的。那是五六岁的时候,在北京读书的大哥回来探亲,带着一本《杨家将演义》。当时正值暑假,为了让我午睡,他给我讲起了杨家将的故事。大哥走后,我又纠缠爷爷,于是他给我讲《三国演义》。这就是我的学前教育。入学以后,我在放学回家时经常泡在小人书摊上。没有多久,把这这两套小人书看了个遍。

     那时大哥在北京求学,二哥就成了我的榜样。在我十来岁的时候,他从图书馆借来一本《青春之歌》,于是这本书就成了我的“处女读”。在我的心目中,林道静是我的女神、卢嘉川是我的榜样,余永泽是一个人渣。后来,我又读了《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吕梁英雄传》、《苦菜花》、《红日》、《红岩》等长篇小说。在它们的影响下,我树立了不当英雄誓不罢休的理想。为此我甚至报怨自己生不逢时,认为如果生活在战争年代,我也会像小说中的那些英雄一样,为革命贡献自己的一切。

     到了20岁的时候,一个难得的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我正在乡下插队,插队的原因是家庭出身不好,在高考时被打入了另册。那天在地里干活,我们的政治队长在地头休息时为了逞能,跳到干渠里洗澡,结果被漩涡裹挟难以脱身。看到这种情况,我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企图当一个救人英雄。没想到入水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在游泳池里练就的水性,根本无法战胜水的力量。于是,我也陷入漩涡难以逃生。正当我以为将要去水晶宫向龙王报到的时候,一个农民把个小姆指粗柳条向我伸来,我就像遇上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把它抓往,这才脱离险境。

     我本来以为政治队长会当众表扬我见义勇为,没想到他就像这事没有发生一样。至于其他农民,则纷纷说起风凉话,认为我是没事找事、乱上添乱。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也让我品尝到启蒙时代的阅读有多么失败。套用王国维的话,不知算不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阶段是饥饿的偷窥时代。

     插队结束以后,我就像绝处逢生,重新获得人生的希望。当时正值大学停办,但我觉得这种情况绝对不会长久,于是我开始做知识上的准备。但是那时候新华书店除了毛著之外,什么书也没有。无奈之下,我翻出二哥的课本和讲义,想通过自学来完成高等教育。

     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要想自学理科,简直比登天还难。于是我只好改学文科,开始阅读王力的《古代汉语》。这是我插队时从大队部偷来的,再加上那是一个奉信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所以这样的阅读只能中偷偷地进行。

     另外,我的邻居是个老三届。红卫兵造反的时候,他从学校图书馆偷了几十本世界名著,装了满满一箱。他知道我渴望读书,便让我随意选读,条件是绝对不能让其他人知道。后来他还借给我在社会上流传的手抄本,让我尝到了“雪夜拥炉读禁书”的味道。

     文革后期,有关方面出版了许多“内部发行”的书刊,简称灰皮书、黄皮书和白皮书。当时我在一所厂矿子弟中学教书,学校图书馆的老师能够从新华书店买到这类书籍。这些书本来是供校领导阅读的,但校领导不感兴趣,因此她就偷偷借给了我,让它们发挥余热。这个阶段用王国维的话来说,是不是有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呢?

     第三阶段是时代寻找知音的阶段。

     文革结束以后,我在报考研究生时因为没有找关系、拜码头,所以连续三年屡战屡败。虽败犹荣的是,通过考研,我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后来我通过一个偶然机会进入山西省社科院,又经过一段弯路,终于找到了“胡适”和“教育”这两个研究方向。这个过程说来话长,套用王老先生的话来说,不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

     (来源:思想者博客)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财评天下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