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 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吧
2019/9/10 17:45:00 身体密码

     9月10日是教师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还有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世界预防自杀日”。

    

     “世界预防自杀日”是由创建于奥地利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从2003年开始设立的。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让公众对自杀引起关注,提高公众对自杀问题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杀率的意识。

     很多人对于“世界预防自杀日”的存在很是不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节日的存在?如果你看过下面的数据相信就不会再有任何疑虑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1个人尝试杀死自己,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80万人;对于15-29岁的年轻人来说,自杀是第二大死因。

     中国自杀人数超过世界自杀死亡人数的1/4;惊人的数据,使中国成为世界自杀之最。

    

     如果说三毛采取自缢的方式是为了远离红尘的喧嚣,选择去另外一个世界继续流浪;阮玲玉用30片安眠药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为了表示清白,向残酷的世界做最后的抗争……谢津、陈宝莲、张国荣等等明星义无反顾的纵身一跃是因为种种压力和无奈。

     那么,人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也许是个永永远远也说不清的话题。但越来越多的群体选择自杀,也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自杀的人到底在想什么?

     首先,自杀并不能说明一个人“脆弱”,自杀是极其复杂的个人行为,社会、心理、文化和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一个人自杀。

     有位临床心理医生表示,对于有自杀想法或者已经执行的人来说,自杀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他们试图通过自杀解决什么问题呢?

     自杀者往往正在承担不可避免的、难以忍受的、看似永无止尽的痛苦,找不到解决办法,对他们来说自杀是既快速又有效的消除痛苦的方法。

    

     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是痛苦一出现,就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他们往往经过长期的绝望和恐惧,价值观、生活方式、自尊全面崩溃;精神状态恶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不能重新热爱生活,认为这个社会不再需要他们,会因为他们的离开变得更加美好。

     也有少数人突然决定自杀,比如受到突然剧烈的疼痛或者刺激,绝望之下立即采取了自杀的行动。

     六类心理障碍易导致自杀

     心理障碍是导致自杀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症、强迫症、失眠症、焦虑症等。

     如果患者自身或者周围的人能及时发现,并且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干预,很多自杀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

     警惕自杀前的“蛛丝马迹”

     1.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2.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

     3.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

     4.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

    

     5.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突然地情绪由悲伤转为安详或者愉快,波动较大。记住,大部分的自杀个案不是发生在人生跌入谷底时,而是发生在情况开始好转的时候。突然的情绪波动较大,你也得立刻采取预防措施。

     6.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7.对绝望、无助或无价值感发出议论;经常说“我不在这里就好了”

     8.深度失眠、兴趣丧失。对过去在乎的事情失去兴趣。

    

     9.留意他们是否着手“处理各种琐事”

     打算自杀的人可能会先处理好各种琐事,才采取行动自杀。这是重要的危险信号,他们可能已经做好了自杀计划。有自杀倾向的人可能在准备自杀前,做出以下一项或多项事情:

     a.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送给别人。

     b.规划财务,例如突然立遗嘱。

     c.开始用隐晦的方式和所爱的人道别。或可能莫名其妙地作出真诚的告别。

     帮助他们:这7点很重要!

     我们要科学干预!当发现这些求救信号时,每个人,每个社区,乃至全社会,都应该立即行动。实施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用您一点时间,挽救一个生命!

     1.要充分重视信号,将干预付诸于行动;而不要忽视信号甚至以为他/她在开玩笑。

     2.要勇于讨论自杀话题,谈论就是一种支持,躲避反而让他/她绝望。

     3.要对自杀想法给予理解,说教式的劝说无济于事。

    

     4.要认真帮助他/她分析面临的问题,刺激的话语起不到“以毒攻毒”的效果,只能促使其立刻自杀。

     5.有人陪伴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支持。让其独处不仅不能让其冷静,反而会让他/她感到孤独。

     6.要保护其隐私,但不等于隐瞒。明确说明您会让其他值得信任的人一起帮助他/她。

     7.时间不是缓解自杀意念的良药,要及时治疗干预,等待只能延误时机。

     帮助他人 挽救生命

     生命仅仅只有一次,不可能倒带重来。每个人应当爱惜自己的生命,关爱别人的生命。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自身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我们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就容易察觉自己为什么会以某种方式来感受压力和应对压力。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发现那些可能正挣扎于自杀边缘的个体,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聆听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的倾诉或者宣泄。

    

     只要每个人都用心关爱身边每一个人,也许,自杀的人数会越来越少的。关注生命,干预自杀,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扫码帮你走出抑郁阴霾!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身体密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