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猝死屡见不鲜,你真的只能做个冷漠的旁观者吗?
2019/11/18 18:59:10 身体密码

     中国平均每年约有54万人发生猝死,复苏成功率不足1%,美国每年约有45万人发生猝死,早在20世界80年代初西雅图地区的复苏成功率就高达43%,为什么中美在心肺复苏成功率上差距如此之大?

     “这不仅仅是公众缺乏急救技术的问题,更是缺乏全民急救意识的问题。”贾大成这样说

    

     No.1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心肺复苏?

     ——所有猝死病人大部分都发生于医院以外的场合。

     所有猝死病人约90%发生于医院以外的各种场合。(猝死是指发病后六小时内突然的死亡,大多由心脏病引起,所以也称作心源性猝死

     相声演员马季、侯耀文、小品演员高秀敏、前中国男排的朱刚等等都是死于心源性猝死。在这些人中,65%死于发病后15分钟,35%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

    

     “如果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超过4分钟,脑组织就会永久性损伤;超过10分钟,基本就会脑死亡。所以越早开始抢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就越高,患者的后遗症也就越少。”

     绝大多数病人根本来不及去医院,救护车还在来的路上,病人就已经猝死在发病现场或去医院的路上。

     因此,普通人如果学会心肺复苏就可以极大降低在等待急救过程中的死亡率,也为病人可以起死回生增加了几率。至少能在急救车赶到现场前为患者争取活下来的几率,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心肺复苏的原因。

    

     No.2

     如何判断心脏骤停?

     ——脸色青紫、拍打双肩无应答。

     为了争取心肺复苏的抢救时间,判断心脏骤停必须得快。

     以往判断心脏骤停最常用的方法是触摸患者颈动脉搏动,但临床实践表明触摸颈动脉搏动往往有误差。

    

     研究表明:如果把颈动脉检查作为心脏骤停的诊断手段,其特异性只有 90%,敏感性 (准确认识有脉而没有心搏骤停的患者) 只有 55%,总的准确率只有 65%,错误率为 35%。因此,目前不主张把时间过多花费在听诊及触摸颈动脉搏动上。

     为了争取抢救时机,提高复苏成功率,识别心脏骤停时间应在 3-5 秒,尔后即开始心肺复苏。因此,目前主张在拍打或摇晃,或呼唤患者无任何反应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No.3

     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第一,发现有人倒地,首先评估现场环境的安全性,确保抢救者的安全。

     第二,检查病人的意识和呼吸状态。

     轻拍患者双肩,分别在耳朵两侧大声呼唤。看是否有反应,胸部是否有起伏(观察约5-10s)。

     第三,立即启动EMS,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现场只有你一个人,可利用手机的免提功能求救。

    

     第四,将患者放置为复苏体位。

     如患者昏倒的体位为俯卧位或侧卧位,应迅速跪在病人身体一侧。

     把病人双上肢上抬,外侧下肢搭在内侧下肢上。

     然后,一手固定其颈后部,另一手固定其一侧腋部,将病人整体翻转为仰卧位。即头、颈、肩、腰、髋必须同在一条轴线上,同时转动,避免身体扭曲、弯曲, 以防脊柱脊髓损伤。

     第五,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跪在病人任何一侧均可,一手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

     中指放在一侧乳头上,另一手掌根重叠其上,十指交叉相扣。

     两臂垂直,用身体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在按压过程中用力要垂直,压下去多深就要抬起来多高,形成有效按压。

     第六、开放气道。

     立即用一手压住前额,另一手中、食指提起颏部,使头部充分后仰。

     第七,判断有无呼吸

     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

    

     第八,口对口吹气

     按压30次后进行口对口吹气。抢救者嘴唇包住患者嘴唇,同时捏住两侧鼻翼,连续向肺内吹两次气,换气时松开手指。

     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除非患者显现出心肺复苏有效指标;或CPR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或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出现以上三种现象才可以考虑停止抢救。

     这么多信息难以消化

     不如来看爱奇艺健康频道自制节目

     《来吧大医生》

    

     本期京城急救名医

     贾大成老师

     亲自讲解职场急救指南

     扫除你所有的急救难题!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观看完整视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身体密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