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智能时代的人机交互”主题沙龙即将举行
2018/8/3 14:40:40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自电子计算机诞生之日起, 人机交互便随之而来. 它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使用某种对话语言, 以一定的方式, 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信息交换过程. 人机交互的主要媒介——用户界面, 从早期的穿孔纸带发展到命令行界面, 再发展到基于WIMP 范式的图形用户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主导了用户界面几十年.

     然而,随着各种新型交互设备的出现, 图形用户界面所固有的离散、精确、单通道的问题逐渐突出, 基于连续、模糊、多通道的自然用户界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基于深度学习” 方法的围棋应用AlphaGo, 连续击败了国际顶尖的围棋职业选手, 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同时, “深度学习” 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 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很多学者判断我们即将进入“智能时代”. 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里, 人机交互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近年来, 人机交互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 如Ben Shneiderman 团队提出了technology-mediated social participation 的概念,以及practice oriented approach 的概念等. 与此同时,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将人机交互划分到human-cyber system 主题下. 这些新的思想和国内外动态对于我国人机交互的研究, 有什么样的启示?

     为理清人机交互领域的基础问题, 探讨中国人机交互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同时为致力于人机交互领域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一个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联合组织 “智能时代的人机交互” 主题沙龙. 该沙龙于2017年6月起, 通过不定期头脑风暴的方式, 探讨 “智能时代的人机交互”. 通过此次系列沙龙活动, 研讨了人机交互的基本原理、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的关系、图形用户界面的历史经验、自然用户界面以及人机交互新的思想.

     本次沙龙活动(系列第三期)将于2018年8月7日(周二)在中科院软件所召开,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的关系、自然人机交互技术以及智能交互中的心理学模型等方向展开探讨。通过该活动及相关的学术交流凝练的学术思想与成果后续将组织专刊发表。

     本活动面向CCF人机交互专委会成员及国内人机交互方向的优秀青年学者,有意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师,请发送邮件到xiangmin@iscas.ac.cn(范向民老师)报名。

     时间:2018年8月7日

     地点:软件所5号楼4层中会议室

     08:30-10:20

     特邀报告

     戴国忠研究员(中科院软件所)

     张小龙教授(宾州州立大学)

     王京涛老师(谷歌AI中国中心)

     10:20-10:30

     休息,合影

     10:30-12:00

     主题:AI & HCI

     刘子韬(好未来AI实验室):智慧教室—人机交互在未来课堂的机遇与挑战

     杨明浩(自动化所):对交互学习中小样本数据处理方法的一些思考

     易鑫(清华):文本输入中的贝叶斯方法

     讨论

     12:00-13:30

     午餐

     13:30-15:30

     主题:自然人机交互

     米海鹏(清华):形变界面与智能材料

     孙铭会(吉大):触觉交互中的若干问题初步探索

     吕菲(北邮):基于自然交互的界面组件与系统设计

     讨论

     15:30-15:45

     休息

     15:45-17:45

     主题:智能交互心理模型

     马翠霞(软件所):认知模型概览

     卞玉龙(山大):面向智能时代的人机合作心理模型

     黄进(软件所):ACTR模型介绍

     讨论

     17:45-18:00

     总结

     18:00-20:00

     晚餐

     来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端融合的自然交互设备和工具”公众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