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是个例外
2019/11/11 13:56:41 接招

     不吹不黑

    

     文丨方浩

    

     2012年6月底,在微软加速器的一个活动上我跟刘成城互加了微信。过了没几天,他邀请我去他们公司坐坐。当时我所供职的杂志与36氪都在知春路,我们在学院国际大厦,他们在锦秋家园,一路之隔。

     锦秋家园是继五道口华清嘉园之后全北京第二著名的创业小区。当时36氪的邻居包括今日头条。2012年初我和同事曾拜访过头条,二、三十人挤在一幢100多平米的公寓里。张一鸣指着一排人说,他们都是算法工程师,我们没有编辑,资讯推送全靠他们。我心里想:怎么可能干得动三大门户呢?

     36氪是在一套复式里办公,只有十来个人,所以显得更宽敞一些。刘成城说团队大多是90后,几乎没有传统媒体经验。那是他们创业的第三年,就像很多创业团队一样,已经趟过一些坑,但能做多大、能走多远,仍然让很多人看不清。

     “一帮没有做过传统媒体的年轻人要做创投媒体?”这是当时很多媒体人、投资人对36氪的疑虑。当然,我也不能免俗。

     上周末,36氪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这是它创业的第10个年头。与36氪同一年诞生的公司,美团、小米、爱奇艺已经先后上市,比它成立稍晚一两年的公司,比如头条、滴滴、快手,已经成为超级独角兽。2010年腾讯、阿里的市值或估值只有几百亿美金,十年过去涨了十倍都不止。

     我想说的是,36氪赶上了中国新经济环境最好的十年。根据CIC报告,中国以新经济为重点的商业服务市场规模已经从2014年的70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18年的20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0.3%,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556亿美元。

     此次36氪在美国的上市被称为新经济服务第一股,本质上也是过去十年中国to B市场的一个阶段性事件。

     创始团队没有传统媒体经验,甚至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但却能一路迭代、进化,36氪凭什么?

     1、做产品,不是做媒体

     当年很多人看36氪看走了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把它当作一个媒体看。按照传统的操作思路,一个新的媒体(报纸或杂志)的诞生,一定是精英团队,而且背后有愿意烧钱的资方,高举高打。

     36氪起家的切入点,就是翻译硅谷的科技博客内容(重点是新创公司),后来是对国内创业公司的原创报道。文章格式非常标准化:产品是什么、服务什么人群、融资情况如何、团队背景等。几乎都是几百字的短文,但对于当时的国内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非常简单粗暴,直击痛点。

     当把这类内容模块化、标准化之后,规模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等于做到了传统媒体很难做的事情:内容流水线、产量无上限。

     借助特定内容,服务特定人群,36氪用产品化的思路做媒体,最后做成了平台生意,这是后来36氪做出其它产品的必要条件。

     2、一家公司,两个风口

     如果把36氪的发展历程分为上、下半场,2016年是个转折点。当年7月份,前《第一财经周刊》联合创始人、在经纬中国做投资的冯大刚加入刚刚分拆出来的36氪传媒担任总裁一职。

     随即冯大刚重新搭建了内容团队,特别是组建了一支深度报道团队。在创立6年之后,36氪终于做了在创业之初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

     曾经有位投资人这样说,如果36氪一上来就是传统媒体精英搭炉起灶,也许会做成一家很好的媒体,但就不是后来的36氪了。

     2016年之前,36氪在内容之外先后尝试了线下活动、线上创投平台、联合办公空间、面向一级市场的数据服务等项目。客观讲,有得有失,但它一再向外界强化了这么一种认知:36氪不是媒体,至少不仅仅是媒体。

     为什么说2016年是36氪的一个转折点?把媒体业务分拆出来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中国创投市场的风口走向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36氪的媒体业务以报道创业公司的融资新闻为主要特色,下面是从2010年到2015年的中国一级市场融资事件数量:

     2010年融资数量是302个;2011年为615个;2012年为805个;2013年为1332个;2014年为3078个;2015年达到3932个。

     事实上,从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创业公司的融资开始变得比以前难很多:当年第三季度融资事件还有1161个,但到了第四季度就剧减为652。2016年更是明显减少。

     这背后是移动互联网红利期的结束。每一个风口、每一条赛道都是人满为患,该拿投资的公司都拿了,不该拿投资的公司越来越难拿。36氪显然是这一波红利的受益者,问题是,接下来怎么走?

     2016年分拆媒体业务、冯大刚入伙、搭建深度报道团队,是36氪媒体业务今天走到华尔街的关键。当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结束的时候,由内容带流量的新的红利期来临了。所以说,36氪媒体业务分拆的时机与内容创业的风口非常吻合,都发生在2016年。

    

     刘成城和冯大刚

     从此,36氪的媒体业务不仅报道创业公司,还报道大公司;不仅关注一级市场,还覆盖二级市场。上、下半场两个超级风口,36氪都赶上了。

     3、服务新经济,首先自己是新经济

     根据招股书,36氪将自己定义成“致力于服务中国新经济参与者的卓越品牌和开创性平台,以赋能新经济参与者实现更高的成就为使命”。

     什么是新经济?就是通过新的产品、服务、模式更有效率地匹配供给和需求。美团提升了外卖的履约效率,滴滴提升了打车的履约效率,头条提升了资讯的分发效率……

     36氪见证了这些新经济领域代表公司的从0到1、从1到10……但36氪还要回答另一个问题:自己是新经济吗?

     36氪是什么,首先要看商业模式是什么;如果是媒体的商业模式,36氪就是媒体;如果不是媒体的商业模式,就不是媒体。

     根据上市招股书,36氪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线上广告、企业增值服务以及用户订阅,并通过俱乐部、咨询、整合营销、线下活动等丰富形式,连接和服务各个新经济社群。

     其中2019年上半年,36氪在企业增值服务方面的收入达到1.01亿元,占总收入的50%。企业增值服务收入首次超过线上广告成为营收的主要来源。

     所谓商业模式就是钱从哪里来。从今年的营收分布来看,36氪的企业增值服务已经成为贡献最多的业务版块,这是超越媒体传统商业模式的一个分水岭。

     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是,国际快消巨头宝洁曾找到36氪,希望通过与36氪的合作,帮助消费者跟踪、分析自己的发质状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洗、护发产品。

     众所周知,36氪的核心读者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对自己发质非常在意的创业者、程序员。宝洁找到36氪,绝不是一时兴起。

     为此,36氪创新咨询部门最终选择了枕头作为技术的载体,即在智能头枕中植入可见光与红外线摄像头,通过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的技术,日常跟踪消费者发质状况,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这是在传统媒体几乎看不到的企业增值服务。

     总之一句话,无论是从自身的进化逻辑还是商业变现上看,36氪都没有走媒体的老路,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结果:

     首先,公司从诞生之初就是产品基因而不是媒体基因;

     其次,融资能力超强。在创投这条足够宽的赛道上,36氪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尽管也交了不少学费,但通过不断融资、不断尝试,其实是把壁垒建立起来;

     第三,找对人、给足空间。在两个风口之间做出对的战略选择、找到合适的团队去链接,走错一步都可能功亏一篑。刘成城和冯大刚都是幸运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36氪抓住了中国新经济腾飞的风口,这个过程让自己也成了新经济的一员。

     36氪是个例外。

     接招创始人方浩新书《进化:中国互联网生存法则》已在各大电商平台发售,识别二维码直接购买

    

    

     接招是由方浩及其小伙伴们一起创立的互联网商业新媒体。方浩拥有十年以上互联网创投媒体报道经验,曾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商业报道卓越奖」。接招专注于记录、梳理中国互联网江湖的真实商业逻辑。接招接招,见招拆招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jiezhaonews1

     接招原创热文

    

     《AT巨兽诞生记》

     《朱啸虎VS王兴:有生之年狭路相逢》

     《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老娘叫徐新》

     《知春路:没有巨头,只有创业者》

     《王兴式宿命》

     《伟大的下半身》

     《北有贾跃亭,南有段永平》

     《张朝阳没有敌人》

     《中国互联网的格局是1964年定的》

     《马云没有马仔》

     《早期投资已死》

     《福建人的流量生意》

     《人民想念周鸿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接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