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解析与运用
2017/6/8 经方临证苑

     五苓散重在治三焦气化不利

     作者:倪 诚 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 对于五苓散证的认识,多年来伤寒学界和方剂学界一直囿于膀胱蓄水说,以至于人们误以为五苓散是中医的利尿剂。本藏第四十七》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的论述,结合《伤寒论》五苓散原文,从方剂学的制方原理和临床运用角度,揭示五苓散证的病机实质、组方特点、方后注原意等。五苓散证并非膀胱蓄水之一端膀胱蓄水,一般......

     对于五苓散证的认识,年来伤寒学界和方剂学界直囿于“膀胱蓄水”说,以至于人们误以五苓散是中医的“利尿剂”本文拟根据《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的论述,结合《伤寒论》五苓散原文,从方剂学的制方原理和临床运用角度,揭示五苓散证的病机实质、组方特点、方后注原意等。

     五苓散证并非”膀胱蓄水”之一端

     膀胱蓄水,一般认为是因太阳病汗不得法,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所致,其实是对《伤寒论》71条的曲解。“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指的是太阳表证发汗太过后会出现伤津与伤阳两变证。较之者一时性胃津匮乏无需药治而言,后者在表邪未解之微热、脉浮基础上,又有大汗伤阳之口渴、小便不利,就复杂多了。如何理解这种表里相应的病理现象?《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云:“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焉。”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曰:“肾以应骨,骨应三焦、膀胱,三焦、膀胱气发腠理,故以腠理候三焦、膀胱也。三焦之气如雾沤沟渎,与膀胱水腑是同,故合为一腑也。腠理、毫毛在皮,故亦以皮之毫毛为候也。”以上说明,三焦、膀胱的病变亦可从相应的腠理、皮毛反映出来,即察其外而知其内。《伤寒论》71条是从病机学角度论述太阳病发汗太过,还可损伤与腠理、皮毛相应的三焦、膀胱阳气。二腑气化失司,水饮内停,既不能外敷于腠理毫毛,又不能下输于膀胱,也不能上输于口舌。此小便不利与口渴并见之由来。

     五苓散证的病机实质是三焦气化不利

     五苓散证以小便不利、烦渴欲饮、饮后欲吐,或头痛微热、水逆、吐涎沫、心下痞、水泻、脐下动悸、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肿、舌苔白滑、脉缓或浮为临床表现,从《伤寒论》条文分布来看,除71条外,五苓散尚主治“发汗已,脉浮,烦渴者”(72条);“伤寒,汗出而渴者”(73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等。其病机为三焦不利,气不化津,津停不布,或兼外邪未解。盖“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三焦之职也。受藏津液,气化能出,膀胱之职也”。显然,人体水液代谢是由脾、胃、肺、肾、膀胱、三焦等脏腑共同协作完成的复杂过程。如三焦不利,气不化津,水湿(饮)内停,不能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不能布津上承则渴欲饮水。因非真正津液不足,故虽烦渴欲饮,但饮水不多;而饮入之水,下无出路,内失输布,反致上逆,故水入即吐,水湿(饮)内盛,流动不居,动于下焦则脐下动悸,阻于中焦则心下痞,逆于胃中则吐涎沫,上凌肺气则短气而咳,上犯清阳则头眩,下注大肠则为泄泻,外溢肌肤则为水肿,舌苔白滑、脉缓为水湿(饮)内盛之象,如兼太阳表邪未解,还可伴头痛微热、脉浮等。

     由此可见,五苓散证的病机核心是三焦不能化气布津,病位在三焦,而不仅是膀胱,病性有水湿(饮)停蓄某处与水津不布全身两种。

     五苓散功善化气布津、分消水气

     五苓散针对三焦气化不利,水湿(饮)内停,水津不布,或兼外邪未解之病机,根据“三焦膀胱与腠理毫毛相应”、水制在脾的病理生理特点,以淡渗利水为主,结合化气布津、解肌发汗、实脾制水而组方。方中泽泻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之力较强,重用为君。茯苓、猪苓甘淡渗利,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为臣。白术合茯苓健脾布津,且寓实脾制水之意;桂枝内可通阳化气,以恢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外能解肌发汗,“亦宜入治上焦药”。综观全方,表里同治,三焦兼调,针对气化不利、津停不布病机,发挥利水渗湿、化气布津功效。其特色配伍有二:一是泽泻、猪苓、茯苓配桂枝,化气利水,分消水气;二是白术、茯苓配桂枝,化气布津,实脾制水。

     五苓散方后注蕴含深意

     五苓散方后注云:“多饮暖水,汗出愈。”一般认为,《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所载五苓散,其方后均注明“多饮暖水,汗出愈”,仲景深意实非助发汗可以尽释。因五苓散证主导病机不是表证,而是三焦气化不利,水湿(饮)内停。局部蓄水虽多,但输布全身之津液却相对不足。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指出:“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烦热两除也”,可谓一语中的。因此,多饮暖水一方面助发汗解表,另一方面藉本方通阳化气作用,以恢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何以知三焦、膀胱气化功能恢复?仲景以“汗出愈”为观察指征,即多饮暖水后见到汗出,表明内停之水湿已除,饮入之暖水已散布全身,外达皮毛。如此深意,当细心领悟。

     从气机运行辨析五苓散方证

     杨晓慧 河南中医学院 臧海洋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

     五苓散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涉及此方证之条文共计8条,对该方的系统分析一直以来见解颇多。《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是气机升降正常和异常的反映。笔者认为水液代谢即为司水液之气的运动变化,可分为人体表里的水液输布代谢,即横向气机运行和人体上下的三焦水液代谢,即纵向气机运行。五苓散证各条均可从此两方面辨析。

     外有郁滞 则表里不和

     《伤寒论》中首次且集中论述五苓散证的便是第71~74条,其主要症状均为表证,渴或小便不利。然诸多注家言五苓散证时,或对其表证不予论述,或言其仅为兼证,可有可无;即使有言五苓散证为表里同病的,也多认为此为表邪入里,影响气化致水液输布失常等。对此,笔者认为在病位上虽看似有表里两处,但病机却是统一的。

     人体正常水液代谢,首先是水液运行的三焦水道要通畅,另外需表里内外气机调达。《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人体津液整个运化过程的概括性阐述,其中既有上中下三焦参与,又有“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明身体内外均参与水液代谢;《灵枢·本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亦指明腠理毫毛与三焦膀胱有着表里对应的关系,可见水液代谢与三焦通达和腠理开阖的功能密切相关,腠理毫毛郁滞可影响三焦水道的通畅,甚至整个水液代谢过程。

     汗、小便为水液代谢的产物。笔者认为,异常的汗出直接造成了水液代谢的紊乱,同时可使司水液代谢之阳气亦随之外越出表,则体内此气遂虚,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液,故出现“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等。阳气外越故出现“脉浮”、“脉浮数”、“微热”等表热证。故五苓散证之第71~74条实为司水液代谢之气滞于表、虚于里,使气机失于正常运行而出现的一组症状。气滞于表使交通内外之气机受阻,愈发影响体内水液正常代谢。第141条“肉上栗起”,亦为汗出后司水液代谢之阳与水液一起郁于表而内气机失调,均应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以补内之虚,和解表里以通外之滞,故服药后曰“汗出愈”。

     内有阻滞 则上下不通

     《灵枢·本输》云:“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三焦为水液通行之主要途径,同时又涉及肺、脾胃、肾、膀胱等多个脏器,其囊括了人体上下各处。其中任一处气机郁滞都可能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可使水停于体内,水停又可加重气机郁滞。

     《伤寒论》第156条曰:“……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即为气机郁于心下,使水液失于正常输布,津不上承而口渴,水不下输而小便不利。此时可用五苓散通调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二》中,“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为水液代谢失常,水停于脐下,水停又进一步阻滞气机而致吐涎等,亦为三焦水道不通,予五苓散通调之。

     《伤寒论》第386条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更是五苓散通调上下、和解表里之有力说明。霍乱为邪阻中焦,使三焦水道不利,水液代谢严重失调而致上吐下泻。现又有“头痛发热,身疼痛”之症,据前所述,则说明表之气机亦有郁滞紊乱。水液代谢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应内外畅达、上下通调,现水液代谢严重失调,表里上下均有气机紊乱,故用五苓散调和之。

     五苓散证中多为水液代谢之气机阻滞或紊乱。如《伤寒论》第156条,为气机郁滞于心下,很难说有明显的水液停聚;又如第71~73条,也并无明显的水液停聚症状,甚至汗出后还致总体水液缺乏;第74条多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调后水停胃中。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二》中一条明确指出为有水,且亦为水液代谢失常后所引起的局部水停。所以,五苓散证为水液代谢之气机阻滞或紊乱的一组临床表现,可伴或还未伴水液停聚;五苓散方为调节气机运行,非为利小便所设。

     五苓散方解

     首先,五味药均有利水作用,均与水液代谢有直接关系。其中泽泻性寒泄热、甘淡渗湿,茯苓、猪苓渗湿利水,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利水,且据现代药理研究,桂枝有直接利水作用。五药中泽泻、猪苓通利下焦,茯苓属中焦而向下行,白术、茯苓共奏益气健脾之效,脾胃为中焦气机之枢,脾气健运则气机易于复常;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益气,桂枝与白术相配则阳气升腾,属向上向外之运动。五药相配,下焦通利,郁滞尽除,中焦健运,得以正常转枢,上焦得阳气蒸腾而通畅,此可荡涤上下各部位的水道郁滞,使水液代谢之气机正常,此谓通调上下。另外,泽泻、猪苓、茯苓淡渗利水以通里,白术、桂枝益气通阳,由内而走表,桂枝可解肌疏表、振奋中焦,再以多饮温水,借温热水汽助其外达,使汗出则阳气宣通,内外调畅而“愈”,此谓和解表里。此外,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白术、桂枝通阳化气,三药相配可补气之虚,助气之运,以纠正其因虚而不行或滞而不通所造成的水液代谢失常。五味药利尿作用均较和缓,更可说明此方是用于调节而非利尿。

     笔者以为,人体水液代谢自成体系,司水液代谢之气应为专司水液代谢之气,为元气所化,但与卫气、宗气、营气有所不同。因“汗”为水液代谢产物之一,异常汗出则可使该气由里而走表,郁滞于外,进而可能造成内之水液代谢失常。从方药来看,五苓散五药均有利水作用,与水液有直接关系,可调节水液代谢之气机,故选之补气或温阳化气才可作用于水液代谢,起到调节作用。五苓散则为和解表里,调节升降,通畅内外上下各处之气机,为专司水液代谢的和剂。

     经方临证苑微信公共号:jflz0509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经方临证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