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1、2
2018/2/27 经方临证苑

     一、四逆汤的用法解析

     制附子 20-100克,干姜15-50克,炙甘草20-40克。

     方证引用:

     一: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萎靡,2便清利,脉微欲绝属于寒甚者。

     二:汗、吐、下不当造成津伤损阳而四肢冷,疼痛,畏寒,喜睡,舌暗,苔白腻或白滑而脉沉细微等无力者。如果没有以上阳虚症状,切不可乱用。

     何谓阳虚?全身冷,恶寒,四逆脉微的重要特征,表现在病人全身冰冷,脉微欲绝,鼻中气息变冷,寒入少阴。也可使病人暴哑,这个时候四逆汤效果极好。

     四逆汤治疗寒症,但寒证不等于无热证,有些病人发热无休,头昏神倦,汗出,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此乃元阳大伤。投清热则误诊,很多病人夏季受凉而腹泻,常用到此方,不可概用苦寒清泻。但一定要掌握舌淡苔白,脉无力的特征。不可乱用,四逆汤是急救之方,姜,附子用量一定要大,病人面如白纸,息如游丝,四肢冰冷,元阳衰,阳气不能通四肢,附子用200克也是必然。

     现在很多医生,好好的健康之人,孩子,也动不动附子50多克,这样怎么不让人心寒。不是害人又是什么呢?真正的名医把阳虚看的很清楚,既然看清楚了,也就不怕了,舌红也有阳虚,苔黄也有阳虚,重要的是你能辩证出阳虚的特点。

     某病人睾丸疼痛,牵引少腹,常感寒凉疼痛,脉像沉微细 ,舌淡舌根苔黄腻厚,此乃少阴阳衰,四逆汤用之。但必须有阳虚特征,脉沉微细,舌淡,虽然苔黄厚腻,但不是主证,如果用湿热方,势必没有效果,本方是温热之剂,面色红润,口臭声粗,便燥,小便短赤,脉数有力,千万不可用。现在的医生,已经把阳虚这概念更新了。不辩虚实,都认为老人小孩,阳气决定一切,不辩脉,不辩舌。入笔就是附子,干姜切重,这不能不违背伤寒论原义。

     什么是假热真寒,现在的医生都认为阴虚是假,真寒是真,完全把假热真寒的概念搞的一塌糊涂。虽然有时候寒热难辨,但可以从面色来判断,四逆症就是阴寒体质。脸色缺少光彩,多灰暗,苍白,肌肉松,按之无力,嘴唇色暗淡干涸,舌淡胖,多齿痕,皮肤多干燥,晨起多浮肿,目精无神。平时畏寒,四肢常冷,尤其下半身冷为特点,大便常稀。小便清长,口不干渴,喜热饮等特点。

     四逆一定要掌握逆的特点,手足厥冷为主要特点。

     四逆散也有四肢厥冷,但冷程度不大,而且腹肌紧张和胸胁疼为特点。

     白虎汤也有手足冷,但汗出烦渴,脉哄为特点。当归四逆汤,虽发冷,但没有四逆汤严重。所以所谓四逆汤,一定要有冷的概念。

     四逆汤回阳救逆,似乎成了去日黄花,在今日用的真的不多,如果还有些人把四逆汤哪来随意使用的,随意把人定为阳虚的,不得不应该反省。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本方在急病的领域用的越来越少。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研究什么才是四逆汤。

     二、四逆汤的应用心得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阴病主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其组成药对贯穿于少阴病始终,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伤寒论》原文: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微者。笔者多年喜用此方,屡起沉疴,对凡是阳虚引起的汗出恶寒、头冷痛、腹痛、水肿、手足冰凉、下利清水、完谷不化、背凉如水、畏寒倦卧、夜尿频多等用四逆汤加减,均获良效,现将笔者运用此方的临床心得介绍如下,望社会同仁不吝指教。

     1 四逆汤运用的三大原则

     1.1 辨证要准。凡一切阳虚俱可应用,不囿于少阴病,太阴或太阳病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必定要等到“脉微细、但欲寐也”,譬如太阳病发汗引起的冷汗淋漓,一身疼痛,太阴病自利不渴,腹满不食,腹部喜温喜按等。

     1.2 剂量要大。剂量太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犹如战场用兵,寡不敌众,笔者用熟附子轻则30g,重则100g,干姜轻则20g,重则30~50g,从未发生不良反应。笔者认为对一些急症、痛症剂量要大,如大汗淋漓后四肢发冷,屈伸不利,腹痛所伴发的冷汗大出,但对一些慢性的阳虚证剂量要小些为宜。

     1.3 随症加减。方以药成,药味加减变化直接影响所治病证的主次轻重,所谓“泥其法而不泥其方”,如寒湿困脾可去甘草之壅滞,加半夏、白术燥湿健脾,伴腹痛者加芍药缓急止痛,下利日久加赤石脂涩肠,兼外感风寒加桂枝、羌活解表散寒,呕吐者加半夏、生姜化饮止呕……。

     杨兆林老师微信号:yzl721122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经方临证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