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神奇的“经方”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特点呢?
2022/2/28 经方临证苑

说起经方,似乎有点陈旧的味道,但入了中医这个门,就时常可以听到这个古今相传的名词。
经方,原来是古人对药物处方的称呼。比如,汉代对书目进行分类时,就将研究医学理论特别是养生的道理和方法的医著归入“医经”,把古代相传的经验药方,则归入“经方”。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主要说的是经方治病的道理,药物的寒温,病位的浅深。但是,很可惜,那么多记载经方的书籍,由于战乱等原因,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不过,在一部书里保存了许多具有极高临床实用价值的古代经验方。这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方剂,经方的魅力十分大,大家经常用“一剂知,两剂已”这句话来形容,意思是如果对证,一剂就会有效果,两剂居然好了,当然,这是一种形容,但是见效快也是真的,所以才会出现经方派。
那么,经方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神奇的特点呢?
很多人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方子都是张仲景自己创立的,但是实际上情况不是这样,张仲景是东汉时代的人,据说他曾经当过长沙太守,后来因为当时疾病流行,死亡率很高。
他原本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在近十年中,竟然死亡了三分之二,而其中因伤寒这种发热性疾病导致死亡的占到了70%。
家族的不幸,促使张仲景发奋研究医学,他一方面研究了许多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及其治病的经验教训,一方面到处收集临床有效的经验方药,用他的话说,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个“众方”,就是经方的另一种称呼,所以说,《伤寒杂病论》集中了汉代以前经方的精华,后世称其为“经方之祖”,这一点也不过份,因为经过1800多年的临床验证,《伤寒杂病论》的临床指导价值是举世公认的,书中所记载的经方的临床疗效也是确确实实的。
张仲景在写完《伤寒杂病论》不久,就由于频繁的战乱,这本书就散失了,幸亏西晋的大医学家王叔和,花了许多力气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的部分收集起来,编成了《伤寒论》。
以后,到了北宋,《伤寒杂病论》中杂病的部分,又被人在古书堆中发现了,经过编校整理,改名《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传世,对于经方的传播和应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弘扬仲景,传播经方 || 杨兆林仲景经方及师承讲座简介 弘扬仲景,传播经方 || 杨兆林经方传承【免费、优惠】政策来了。
经方的特点
一、药简价廉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62方,除去重复,共计178方,用药151味。方子不多,药味也不多。因为统计的方法不一样,可能具体数据有一些差异,但方子少、药味少是肯定的。你看看,药味在7味以下方子的占总数近90%,5味以下的占总数的70%,1味的有14首,2味的有38首,3味的有48首,4味的有41首,5味的有37首,6味的有21首,7味的有25首,8味及8味以上的仅28首。方子小,又没有什么贵重药,所以药简价廉是经方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点在今天中医界“大处方满天飞、贵重药经常用”的情况下,显得弥足珍贵。
二、配伍严谨
举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经方——桂枝汤为例。桂枝汤由五味药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
如果在桂枝汤原方基础上,把芍药加到六两,就是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阴病腹满时痛者;
如果把桂枝汤原方中的芍药去掉,成为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如果把桂枝汤原方加上葛根四两,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太阳中风兼颈项强直不舒者;
如果把桂枝汤原方加炮附子一枚,则是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从这些方中我们可以看出,仲景方配伍是多么严谨,增加剂量,减少剂量,增一味药,减一味药,治疗的病证均有不同。为什么加量,为什么减量,为什么加这味药,为什么减这味药,都有明确的依据或说法。经方不是不可以动,而是要动必须有动的理由。

三、注重胃气
注重胃气或者说保胃气,是经方重要的特点。举例来说,桂枝汤证因汗出较多,耗伤津液,正气不足,不能驱邪外出。如何生津液?仲景是采取健胃的方法。因为《素问·评热病论》认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是说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要想汗源充足,必须胃气正常。
还有,白虎汤中有大寒的石膏,再配以粳米六合以保胃气,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在津液大伤,大渴,舌上干燥而烦的情况下,加人参保胃气生津液。
保胃气以达邪,是经方治病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从今天临床来看,远离仲景保胃气思想的太多了。一看到口干、舌红少苔,就认为阴虚津亏,马上就开上生地、元参、麦冬、石斛等等,丝毫不考虑胃气是否不足。需要明白的是:西医对伤津液的可以直接输液以补充津液,而中医不能这么做,因为养阴之品并不能直接化生津液,必须靠胃气运化才能发挥作用。如能按照仲景之法,对胃气不足阴虚津亏的,从救阴的根本着手,保胃气,使胃气强健,化生精气,生发阴津,津液自然可以恢复。
四、将息有法
将息就是调理、调摄、调护。大家看看桂枝汤后面列的煎服及禁忌等将息法。“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五味药的桂枝汤,后面有156个字来描述如何煎药,如何服药,服药的频次,发汗的程度,饮食宜忌等,非常详细。要知道仲景时代造纸术改进了,但并不普及,一般人写字还是要刻在竹板子上的,也就是竹简,可以说惜字如金。为什么不厌其烦的说这些,就是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服药后的疗效。我们现在对这些关注少了,好像把药方一开就可以了,但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的东西,恐怕疗效就会大打折扣的。

五、安全性高
经方中有些药如麻黄、桂枝、附子、干姜、细辛、大黄等,峻猛燥烈,容易让人认为经方副作用大。现代有研究认为:东汉时一两大约是今15.625克,如照这个剂量用药,那更是可怕。
以麻黄汤为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如果我们把麻黄汤的剂量用上述东汉时的度量衡加以还原,生麻黄就是45克,确实有些担心。但我们只看到麻黄汤的组成与剂量,不注意其煎服法就望而生畏,就不敢用,是不行的。你看麻黄汤后面说的煎药只是一遍,这与我们现在煎二遍的方法不一样。有研究表明:中药煎煮一次最多能将药中有效成分提取45%,第二次煎煮能提取药中有效成分的45%~50%。再就是服法,麻黄汤煎好后是二升半,服八合,只是大约服了三分之一。是不是再服,要看病人服药后的反应,也就是病好了就不用再服了,剩下的药就不要了。如果服第一次后不好,就再服,甚至增加服药频次、缩短服药时间等。
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生姜、大枣等解毒健胃之品成了仲景方的常用药。有人统计《伤寒论》113方中,用生姜者37首,用大枣者40首,生姜、大枣同用者33首。为什么这么寻常的几乎每天都吃的调味药,成了经方重要的配伍用药,除了其药性外,更重要的是它们有解毒缓急的作用。
了解了经方的煎服法、配伍特点,再加上用药时注重方证对应,所以用经方是安全的,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六、疗效卓著
这是经方主要的特点。一般说经方药简价廉,但如果效果不好,再便宜、药味再少,这样的方子又有什么用?如果大方子能治病,一吃就好,那我们就不用经方了,就都去学开大处方了,不管是56味药还是65味药。关键是大处方疗效并不好,而药简价廉的经方却有良好的疗效,所以疗效卓著是经方的显著特点,也是主要的特点。关于经方的疗效,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曾说:“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岳美中先生也曾经有“非经方不能治大病”的说法。有个词叫“效如桴鼓”,经常用来描述经方那神奇的疗效。
七、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是经方最根本、最核心的特点。何谓方证对应?方即方剂,这里的方剂一定是经方、名方、验方。不能说随意组个方就来研究方证对应,一定是成熟的方子。证,即证候。方证是临床应用某一方剂的证据或指征,是方剂的主治病证。方证对应,又名方证相应,是指方剂的主治病证与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病证或病机之间存在着契合对应关系。
方证对应来自何处?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条下有记述:“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这是什么意思?说的是患者的病证表现与方子的适应证相对应时才能服药,不就是说的方证对应吗?至于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辨证论治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仲景书中,病下系证,证下系方,方随证立,方证一体,证以方名,有是证必用是方,有是证必用是药。方证对应已经成了《伤寒论》的灵魂。
清代医家徐灵胎说:“仲景之方,犹百钧之弩也。如其中的,一举贯革,如不中的,弓劲矢疾,去的弥远。”他将方与证的关系比喻为箭与靶子的关系,方就是经方,病证就是靶子,如果瞄准了可以一举贯革,如瞄不准则用的力越大偏离靶心越远。
现在,我们要养生,经方里面全是养生的道理,这是中医临床思想的发源地,都是精华,所以,我们要体会这些道理,让自己的身体健康。
杨兆林老师郑州诊疗地点之一:郑州经开区预约电话:15514535873,(请提前两天预约)
师父杨兆林主任简介
杨兆林 52岁,主任中医师,医圣仲景故里,伤寒名家,经方实践家,原中医院中医科主任。
现任世中联慢病管理中央委员会第一届理事
世中联全国国医堂馆与基层医疗联盟“明医讲习堂导师”
世中联儒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中医药临床创新示范基地学术专家团队专家
世中联河南儒医文化研究会经方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药集团好护士药业中医经方首席学术顾问
河南电视台《中医来了》栏目特邀签约专家
《基层名医》杂志学术顾问
河南医易同源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医易学大讲堂《伤寒论》《金匮要略》类方主讲老师
创办【经方临证苑】【杨兆林经方】等微信公众号,致力于经方传播与普及。
在工作中,读经典,做临床,重视对中医经典研究,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在经方授课过程中,创立了“四维三要素”师承授课方式,常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融为一体,前后贯穿进行讲解。善用经方,数剂便达到理想效果。
中医不分科,在临床中对疑难杂症和慢性病、常见病均有较好疗效,如:胃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疾病,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失眠、便秘,胸痹、虚劳、月经失调、乳房肿块、卵巢囊肿、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男科病,儿科病,以及风湿、类风湿、关节疼痛等,都有很好治疗效果。
发表《金匮要略脉论》等30余篇论文,其中《中西医结合成功抢救心肌梗死猝死一例》获“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著近30万字《经方学科》,此书是对经方在各科运用的全面系统总结,为普及经方中医做出重大贡献。编著20多万字《临证实战解经方》一书,抓主证,重实战,巧临证,也是一本难得的经方巨著。
自2018年开办师承班以来,运用师带徒方式传授经方,现弟子遍及全国,大部分成为地方经方中医骨干。国医大师张磊题字“发扬中医,传承经方”给予高度评价!

●杨兆林经方传承 || 师承各班疑难医案研讨第十六:口味奇臭难闻案
●杨兆林经方传承 || 师承各班疑难医案研讨第十七:白睛溢血案
●杨兆林经方传承 || 师承各班疑难医案研讨第十五:如何从繁杂众多症状中抓主症,辨病机?
《问道南阳经方医案集》:水肿案
杨兆林经方传承 || 山东聊城楚振忠:口腔溃疡案。
杨兆林经方传承 || 《问道南阳经方医案集》是您桌案必备经方书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经方临证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