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经方书院:营气与卫气
2022/5/22 15:51:03 经方临证苑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营气的功能是营养全身,化生血液;

     卫气的功能是温养脏腑,护卫肌表。

     营在脉中运行,为什么营气能在脉中运行呢?因其性柔顺精专,所以营气能循行、运行于经脉之中,正如《灵枢·卫气》所云“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营气的运行路径是怎样的呢?营气是按照十四经脉(十二经脉、任脉、督脉)流注的次序而运行的。

     营气起于手太阴肺经,止于手太阴肺经。

    

     (营气运行示意图)

     卫在脉外运行,为什么卫气在脉外运行呢?卫气能不能在脉内运行呢?不能。因为卫气的特性是疾滑利,运动速度快,流利不受约束,所以不能循于经脉之中而运行。《灵枢·卫气》云:“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主要介绍三种卫气运行与分布的方式:

     一、常然并脉。《灵枢·胀论》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张志聪注:“盖卫气与脉内之营气,相逆顺而行也。”营卫并脉有两种方式,一则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沿循十二经运行;二则言脉中有营也有卫。如喻昌《医门法律·营卫论》有“营中有卫,卫中有营”,“营卫同行经脉中”。卫气常与营气俱行于周身,如《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难经·三十难》云:“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

     二、遍行全身各处。如《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遍行全身各处,所以全身各处都有卫气的运行。如果卫气运行逆乱,可以见到全身多种病症。如卫气不能温养于身,可见肌肉麻木不仁。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少阳病的主脉是“弦”,《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弦则卫气不行。”少阳为枢,枢转不利,营卫郁而不伸,结于胁下,故胸胁苦满。营卫欲行于外而势不能达,肤表失温而恶寒;蓄极而暂通,卫盛于外又发热;通而不能和,复归于郁,郁而又通,通而又郁,如此寒热往来。营卫内迫于胃,胃滞则少食,胃逆则呕,呕而不畅,则反复作呕。卫扰于心则烦,卫乱于肺则咳,营不上潮则渴,营不下通则小便不利。本病病机的关键是营卫枢机不利,临床表现具有症状复杂多变的特点,当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三、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如《灵枢·邪客》曰:“卫气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其具体运行方式如《灵枢·卫气行》所云:“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一般而言,卫气于早晨自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而出,白昼行于手足三阳经,夜晚卫气始入于肾,次行于手足三阴经。翌日复出于肾与膀胱。

     一个简单的图示:

     卫气出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白天行于手足三阳经,晚上行于五脏,首先进入肾经,按五行相克的方式进行传变,到第二天早上,从肾经出来,又出于睛明穴。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终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各位,早晨一般会有三种情况:①清早,有时虽然我们的眼睛还没有睁开,但能听到走廊过道上或者是房间里有同学起床走动的声音,这表明卫气在A点;②如果我们睡得很熟,没有听到声音,甚至连闹钟的声响都没有听到,这表明卫气在B点;③眼睛睁开,表明卫气出于睛明穴,于是我们就醒了,就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了。

    

     (卫气昼夜运行示意图)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卫气的这种昼夜盛衰变化表现在人体的生命现象中,则是这样的:白昼体表卫气偏盛,则视物精明、体表温热、色泽红润、活动灵活、反应灵敏;夜间卫气入于里,体表卫气少,则视物瞑瞑、体表温度下降、色泽苍白、抗外邪能力下降。人的呼吸、脉息白昼快于夜晚,唾液、涕泣、小便白昼多于夜晚,这种明显的昼夜节律,与卫气运行的昼夜变化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营,营运。周,周流。营气与卫气的运行,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营气与卫气的区别:

     营气,多偏重于味;卫气,多偏重于气。味,可尝而不可闻;气,可闻而不可尝。营为味,为阴;卫为气,为阳。正合“阳为气,阴为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意。再,营,味也,有形质,为谷之清柔之体,故可尝之。因味非气也,不易挥发,故可尝而不可嗅;卫,气也,无形质可辨,为谷之悍烈之气,故可嗅之。因气非味而无形,易挥发升腾,故可嗅而不可尝。

     有形之营气与无形之卫气,可互化。如“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可见,味之质重,气之质轻;味可尝而不可嗅,气可嗅而不可尝。味可化形,又可转气;气可化精,精可成味。

     气与味互演,说明营气与卫气可互化。所以,营卫二气,同源“谷气”而化,又可相互转化,以成“阴阳互根”之妙。这里的根,显然是它们的母亲“谷气”也。正是由于营卫二气同源而异质,一个偏于形,一个偏于气,才是它们性质之“精柔”、“悍烈”之异的最好解释。

     至于仍然呈中态存在于血管里的“谷气”,是脉容气源物质的主力军。时刻化出营气、卫气,以备所需。正象预备役部队,时刻可以化成正规军,“到敌人后方去”。

     营卫二气,均产生于中、下二焦的肠胃,化演于上焦太阴肺与少阴心中。因“脉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血管,血府也。由心所主,但“脉朝百脉”。所以,脉由心、肺共主,更具有发生学意义。心、肺,一空一实,都是基于脉管而演化出的脏器。都是血液循环中的重要器官。心主血,肺主气。人身所养立命,无非气血。故,心、肺,人身动力之源。位高权重,故以膈与它脏腑隔离,自我组成上焦。这里的上焦,可理解为包括心、肺在内的整个血脉之系统,布全身而为之所用,大公无私而显君臣之怀。非拘泥于膈上的胸腔也。

     所以,谷气产生的营气、卫气,都传输于肺,并经过肺之宣发,均行于脉中,而达全身各处的四肢百骸,五脏六府。如《灵枢.营卫生会》有“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生脉外。”

     “人受气于谷”,这里的气,就是营气、卫气交织在一起的混合之清气。这种清气,在血府中,由于血管壁的“阻遏”,所以不能分离。但在一定的场合,如在毛细血管未端的动脉、静脉交合处,谷气中清气里的悍烈之卫气,由于毛细血管壁变薄,才能挣脱营气之胶合,逸出脉管而行于脉外。此时,才能产生独立的营气、卫生。即“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很显然,在大的血管中,营卫二气是不能独立而存在的,它们混合而在,交织而成,互根互用,对立制约。并以“中态”之谷气,为演化之源。并通过心、肺之主血、主气,而布散全身各处。只有在毛细血管的动、静脉交合处,由于微循环毛细血管壁特别薄,才能以卫气的细微与漂疾滑利而逸出脉壁之外成独立为卫气,发挥其作用。而营气由于质重有形质,逸出脉外的机会较之卫气大大减少,故,营气以在脉中化血为已任。但营气亦会部分逸出脉外而营养周身。

     至于《内经.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并说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矣。”这是受天人相应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思辨。卫气为阳,故在白昼阳旺之时,昼行于阳行于外;在夜晚阳衰之时,夜行于阴行于里。但有实际的医学意义。白天,人体主动,故卫气易于在皮毛处而逸出脉外,发挥其温煦及防御作用。夜晚,人体主静,故卫气逸出脉外少而滞留于脉中,与营气周游行于血脉中。这样,才能“至阳而起,至阴而止”。使人体“昼精而夜寐”。

    

    

     本书《经方学科》涉及临证各科,皆是临证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基本皆是运用经方辨证治疗,但也涉及了个别时方,以中医“病名”为首, 以寒热(阴阳)、六经辨证为基础,详细对每一疾病进行阐述,做到每一疾病基本包含常规辨证类型,每一疾病包含中医【病名】、【证型分型】、【原文引用】、【处方】、【用法】、【功效】、【主治】、【方证对应】、【方义】、【运用】、 【注意事项】、【附】、【相似类型区别】、【六经归类】,每篇基本把四大经典穿插起来系统讲解,便于记忆。不管是科班出身、师承、自学等,基本做到一看便懂,一学就会,便于临证运用。此书编著也包含了以往【经方论文】、【经验方】、【学生跟诊论文】、【师承病案讨论】、【我的病案】、【学生病案】等,全面展示了经方临证和师承的学术理念和临证经验,是一本难得的经方临证专著。【杨兆林仲景师承】报名:客服19139862173(电话微信同步);18595658712(电话微信同步)【杨兆林门诊】预约:15514535873,(请提前两天预约)(电话不接) 【杨兆林网诊】预约:客服19139862173(电话微信同步);18595658712(电话微信同步);一般先添加微信联系。杨兆林老师郑州诊疗地点之一:郑州经开区师父杨兆林主任简介

    副主任中医师医圣仲景故里伤寒名家经方实践家仲景文化传播者

     【湖畔经方书院】特邀院长

     【湖畔经方书院】《伤寒论》《金匮要略》特邀首席讲师

     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医来了】栏目特邀选评专家

     河南省儒医文化研究会【经方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儒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病管理中央委员会理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全国国医堂馆与基层医疗联盟【明医讲习堂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中医药临床创新示范基地学术专家团队专家

     《基层名医》杂志学术顾问

     杨兆林先生汲取总结近三十年仲景经方临证经验,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四维三要素”师承授课模式,以“六经辨证”为基础,以“中医病名为体系、以病带方”进行经方授课。其中“四维”是:辨病性、辨病位、辨六经、辨合病四个维度;“三要素”是:整体观、辨证论治、疗程管理;按中医的特性和规律来掌握,灵活结合运用中医其他辨证方法。

     在临床中对疑难杂症和慢性病、常见病均有很好疗效,如:胃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疾病;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失眠,胸痹、头痛,眩晕等心血管疾病;胃疼、腹泻、便秘、脘腹胀满、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等痹症;小便异常、水肿、结石等泌尿系统;月经失调、乳房肿块、卵巢囊肿、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疾病;阳痿、早泄、精索曲张、不育等男科病,儿科病,以及其他疑难杂症均有很好疗效,被同行称为“ 经方圣手“。

     先生编著《经方学科》,《临证实战解经方》,《问道南阳经方医案》等经方著作,是对经方在各科运用的全面系统总结;全方位展现经方临证实践运用,抓主证,重临床,巧临证,研医案;带领师承弟子多学科、多体系、普及经方和传承仲景。2022年底将出版《神农本草解伤寒》,使师承有完备教材,体系更加完善系统化。为发展和振兴中医做出重大贡献。

     自2018年开办中医经方师承班以来,运用师带徒方式传授经方,现弟子遍及全国,大部分成为地方经方中医骨干。国医大师张磊题字 “发扬中医,传承经方”给予高度评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经方临证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