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治疗常用方剂
2019/5/12罗林邀请您关注? 意念调理

    

     在外治药运用上,赵氏匠心独运,拟定了多种外用制剂,在临床上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如三色敷药、红玉膏、三黄膏、黑虎丹、桂麝丹、接骨丹、损伤风湿膏、阳和痰核膏、碧玉膏、铁扇散、金枪膏等。其中部分药物因多种原因,无法继续生产使用,在此仅对其理法方药、制法、疗效略作阐述,以供参考。

    

     一、三色敷药

     【组成】黄荆子(去衣炒黑)八两(240g),紫荆皮(炒黑)八两(240g),全当归二两(60g),五加皮二两(60g),木瓜二两(60g),丹参二两(60g),羌活二两(60g),赤芍二两(60g),白芷二两(60g),姜黄二两(60g),独活二两(60g),甘草六钱(18g),秦艽一两(30g),天花粉二两(60g),怀牛膝二两(60g),川芎一两(30g),连翘八钱(24g),威灵仙二两(60g),木防己二两(60g),防风二两(60g),马钱子二两(60g)。

     【方解】方中的主药是紫荆皮、黄荆子。紫荆皮苦平,善于活血消肿,又能解毒,《本草述》云其“活血、解毒,功能并奏”;黄荆子味苦性温,能温经散瘀、行气除痰、祛风止痛,《本草拾遗》称“杖疮起疔甲,(黄荆子)焙干为末,搽之即开,不用刀刮”,表明其祛瘀腐、生新肤之力非常强。此二味合用为君,余则皆为活血化瘀或祛风通络药物,互为辅佐以增药效。饴糖甘温滋润,可缓急止痛兼护肤。马钱子一味为上世纪40年代后期增入的,更添止痛之力。

     三色敷药作为治疗损伤的特效药物,其特点是药性偏温,不同于多数敷药偏于凉性。血本喜温而恶寒,温能运化散瘀,所以既可用于损伤后各个时期,也可治疗陈伤及寒湿痹痛。损伤初期积瘀易于化热,方中紫荆皮、天花粉、连翘能凉血解毒,且紫荆皮能治痈肿,当可预防瘀血化热成毒。损伤后期正气虚损未复,易受风寒湿影响,故方中有羌活、独活、威灵仙、片姜黄、五加皮等祛风湿、补肝肾药物以扶正祛邪,不使遗留后患。

     【制法】共研细末,用蜜或饴糖调拌如厚糊状,敷于患处。

     【用法】可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三到五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或掺药,如三黄膏、红玉膏、黑虎丹、接骨丹等。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伤筋骨折之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等疾患。

    

     二、红玉膏

     【组成】铅丹15g,熟石膏90g(一方用氧化锌亦可)。

     【方解】本方是筱山先生和幼山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所定立的外用方。方中铅丹外用能解毒生肌;熟石膏生肌敛疮,凡痈疽疮疡久不收口或汤火烫伤皆常应用,亦可用于止血。张锡纯云:“《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一方不用熟石膏而用氧化锌,亦有收敛除湿、护创长肤的作用,中西两味,作用大体相同。

     【制法】拌和筛细,将白凡士林500g炖烊,调和成软膏。

     【用法】可外用于患处,若损伤兼有皮肤破损或湿疹者,可将红玉膏盖于三色敷药的全部或局部后敷贴患处。

     【功效】护肤生肌,解毒利湿。

     【主治】金刃所伤、皮肤破溃及皮肤湿疹等疾患。

    

     三、三黄膏

     【组成】大黄30g,黄芩30g,黄柏30g,铅丹30g,熟石膏15g(氧化锌亦可)。

     【方解】有三黄散,即大黄、黄芩、黄柏三味,研细为末,用蜜或菊花水调敷患处,专用于消热毒、退红肿,治痈疽初起,焮红发热作痛。方中大黄泻热毒,破积滞,又能行瘀血;黄芩泻实火、除湿热,《梅师集验方》记载,黄芩杵末水调,敷治火丹;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近代有用黄柏磨粉调如泥状涂贴,治打仆挫筋的经验记载。三黄合用,清热解毒,祛瘀破积,相得益彰。方中铅丹和熟石膏即是红玉膏,有护肤生肌、解毒利湿的功效,与三黄合用,作用更为全面。

     【制法】上药共碾末,拌和筛细,将黄凡士林500g炖烊,调和成软膏。

     【用法】可外用于患处,或盖于三色敷药上局部或全部后敷贴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破积,消肿痛,除湿热。

     【主治】损伤以后肌肤瘀肿青紫,灼热作痛;亦可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红肿热痛之症。

    

     四、碧玉膏

     【组成】青黛60g,滑石30g,大黄60g,黄柏60g,熟石膏120g。

     【方解】方中青黛清热、凉血、解毒,又善治湿疹,解诸药毒,是为君药。与三黄膏相比,用青黛替换了黄芩、铅丹,使本方更善于清泄湿热,故而更适用于损伤初起,瘀血化热,湿热蕴遏,伤处红肿而皮肤起疹起疱,痛痒难忍者。

     【制法】上药拌和碾细末,凡士林1000g炖烊,将药粉筛细和入,调成软膏。

     【用法】可外用于患处。

     【功效】清泄湿热,解毒消肿。

     【主治】湿热内蕴,肌肤红肿,以及湿疹作痒等。

     五、黑虎丹

     【组成】炉甘石30g,五倍子(连壳内虫)15g,炙山甲15g,乳香15g,没药15g,轻粉15g,儿茶15g,冰片75g,雄黄40g,全蝎20只,麝香75g,炙花蜘蛛40只,炙大蜈蚣20只。

     【方解】黑虎丹原系外科用药,用方抄本上亦载“治一切无名肿毒,痈疽发背。用膏药贴上即可消散”。方中炉甘石常用于眼疾和皮肤湿疮,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经三黄汤制煅9次,再用童便水飞7次后,更加强了清热活血的作用。五倍子、全蝎、蜈蚣、蜘蛛皆为虫类药,善搜剔经络之邪,能清热化痰解毒。五倍子外用能“消肿毒”,《普济方》以此一味为末外用,称“独珍膏”,治软硬疖、诸热毒疱疮;全蝎“开风痰”,通络解毒;蜈蚣攻毒散结,善治癥瘕瘤积;蜘蛛消肿解毒,历来常用以外治恶疮(《仁斋直指方》)、疔毒(《泉州本草》)、瘰疬(《圣惠方》)等。雄黄、儿茶亦善祛痰解毒,乳香、没药、穿山甲则行瘀散结止痛。乳香、没药辛香走窜,为疮疡痈疽及跌扑损伤的要药,外科、伤科以其为主药治疮疡或损伤作痛,如《外科发挥》乳香定痛散专治疮疡疼痛不可忍。穿山甲则如张锡纯所说“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皆能开之”。麝香、冰片更是通诸窍,走十二经络,引药入达病所,并能活血散结止痛,亦为外伤科要药。诸药相合,既能行瘀止痛,又能化痰散结,还伴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制法】研磨成黑色粉末,用瓶收贮,勿使泄气。

     【用法】可掺药于膏药(如阳和痰核膏)或敷药(如三色敷药)上随症使用。

     【功效】祛瘀消肿,软坚散结,化痰解毒。

     【主治】积瘀坚结成块,痰瘀交凝的疼痛,骨节粘着,活动受限,以及无名肿毒坚硬疼痛者。

     六、桂麝丹

     【组成】麝香15g,肉桂30g,公丁香15g。

     【方解】本方三味药均为辛温之品。麝香开窍通络、散瘀,《本草经疏》称为“通关利窍之上药……兼入膏药敷药,皆取其通窍、开经络、透肌骨之功耳”,故为主药。肉桂除积冷、通血脉,又合丁香走窍散结佐之。诸药相合,则辛温散寒之力更著,可直达病所,通血脉,散积寒,止痹痛。

     本方若去麝香,易以公丁香、肉桂等量,则为丁桂散,用治肠胃受寒、腹痛腹泻。伤科亦有丁桂散,系外用药,各家处方不一,石氏之丁桂散为公丁香、母丁香、安桂、荜茇四味,亦有温经活血之功,效力则逊于有麝香能透达关窍的桂麝丹。

     【制法】研磨成红褐色粉末,用瓶收贮,勿使泄气。

     【用法】可掺于膏药上,亦可掺于敷药上。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日久之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

     七、接骨丹

     【组成】生川乌30g,生草乌30g,生南星24g,乳香18g,没药18g,血竭12g,骨碎补30g,煅自然铜40g,雄黄12g,麝香15g,冰片3g。

     【方解】方中乳香、没药、血竭、骨碎补、煅自然铜及雄黄以活血化瘀为主,又能续筋接骨、消肿止痛。张锡纯云“(乳香、没药)两药合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外用能消肿止痛;血竭散瘀止痛,外用亦有良好的效果;骨碎补又名猴姜,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因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煅自然铜为续骨要药,近代研究已证实其内服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雄黄可通气血、解瘀毒,《本草经疏》称其主“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生川乌、草乌局部外用亦有麻醉止痛的作用。南星能消肿散结,《本草拾遗》谓能“主金疮伤折瘀血”。麝香、冰片辛香走窜,通窍机、活血脉,且利于其他药物药性透入,李杲认为冰片有“入骨治骨痛”的功效,因此方中冰片用量重于麝香,突出本方用于接骨的思想。纵观本方,在活血散瘀的基础上着重于接骨续筋,所以主治所有损伤瘀肿疼痛,而尤适用于骨折。

     【制法】研磨成褐色粉末,用瓶收贮,勿使泄气。

     【用法】可掺药,常掺于三色敷药上,亦可掺药于膏药上。

     【功效】活血散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

     【主治】损伤瘀肿疼痛等症,尤适用于骨折。

     长按二维码?,选择添加微信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意念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