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可以逃避心中的"未完成事件"
2017/12/1 17:59:03 多想一步
愿心灵之光照亮我们的人生
我们的生命中,都会有未能完成的、未被满足的、遗憾的、不能释怀的事。
我们总以为时间能替我们解决,过一阵子就会好了,一切都会过去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用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去逃避面对那些心中的遗憾,结果却会被“未完成事件”完全控制。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真正逃开自己心中的“未完成事件”。
只有鼓起勇气去重新经历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未完成事件”,看看那些存在过的事实,才能在生命里开始拥有智慧。
一、所有未完成的事件都不会消失
我们活着,就会想方设法远离痛苦,获得欢乐。这是人类的本性。
同时,西方完形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将事情做完,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
我们有着许多身体的、心灵的需求,它们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并且排队等待我们去完全满足。一旦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就会生出下一个需求。
例如,人类和其他所有的动物一样,首先都有对生存的需求。饥饿时我们就会找寻食物,吃饱以后,睡觉或交友等第二需求,便会接着浮现。
又例如,你计划要去看电影,此时突然有人通知你,你母亲生病住院了。于是去看电影的计划立刻退为其次,而到医院去看母亲便成为最迫切的需求。
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之后,接着转向下一个需求,这一机制不断地发生在我们身体或心灵的所有领域。
每满足了一个需求,已满足的需求就会后退,让出一条路给下一个需求——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我们都知道,理想的情况并不多。
大多数情况下,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于是它们就会卡在那里,无法后退。
无法满足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压抑进了心灵的深处,一直牵引着我们心灵的注意,不停地制造事件,让我们“看见”。
例如,早上你想为前一天的吵架向你的先生或妻子道歉,但由于种种原因,什么都没说。之后,你在公司里与他人说话时,也会心神恍惚。
因为你的心里还一直想着、惦记着这些要说而没说的话,你仍将注意力集中于过去尚未解决的问题上。
完形理论将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未满足的需求,称之为“未完成事件”。
人们会自然地追求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当它在当时的情景中无法满足时,人们会继续将它带到日后的生活中。于是,麻烦就来了。
由于我们不断地将需求延后,或者选择忽视,它就成了我们内心的空洞,被我们不断地“投射”到后续的生活中,结果导致更大的问题。
二、未完成事件的威力
有一位女生,她年幼时面对粗暴、严厉的父亲,不敢表达她的不满和愤怒,只能拼命取悦和讨好。结婚后,她却性情大变,对丈夫动不动暴跳如雷、大发脾气。
慢慢地,她已不自觉地变得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了。
后来,她竟然动手开打,对丈夫忍无可忍的时候便拳脚相向。于是,投射甚至演变成家庭暴力。她的婚姻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她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其实,她婚后的生活,就是她原生家庭“未完成事件”的投射,她将自己对父亲的不满和愤怒,全部转移到了丈夫身上,并激发出暴力的婚姻模式。
通常,女人找丈夫往往是希望他像自己的父亲;男人找妻子则希望她像自己的母亲。所以,将丈夫投射成父亲是很自然的。
问题在于,她把和父亲之间的问题放在她和丈夫之间来解决,这相当于将甲和乙之间的恩怨,让甲和丙来解决,结果当然是行不通的。
即使这位丈夫忍气吞声,一再道歉,这位女士内心的症结还是无法平复。
因为她内心真正需要的是父亲的道歉。
她的丈夫无法真正代替她的父亲,去安抚那个曾经胆怯而受伤的小女孩。
这就是我们心中“未完成事件”的投射,它迫使我们不断“看到”,然后将其“完成”。
而当我们拒绝看见、拒绝处理时,它就会不断地出现,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如果我们忽略、逃避最初的“未完成事件”,只是完成它所投射出的事件,是不会让我们真正满足的——因为最底层的根本的需求仍未得到满足。
于是,一再地努力尝试完成“未完成事件”,成了我们潜意识惯用的行为模式。
“未完成事件”的需求,是生命里的支配性力量。它霸道地要在其他事情前被完成,即使我们长大成人,我们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再做出同样的努力。
然而,我们以前就未能完成的,时过境迁,会变得愈来愈不可能完成。
这是一个让人痛苦的恶性循环:执著于“未完成事件”的人,即使后来环境已经很不同了,仍然会停留在他童年时期的需求里。
只有我们回到当时需求被卡住的事件中去,直面这个事件,看见问题的关键所在,用当下的力量去完成穿越和疗愈,才能彻底从这个缺失中走出来,让它不再成为心里的空洞,让它得到圆满。
唯有如此,“未完成事件”才会从被遗忘的深渊中浮现出来,使那个需求真正得到满足。
三、我们所看不见的自己
心理学调查发现:相比较那些已经完成的事件,人类更倾向于记得“未完成事件”。
并且人类还有一个自然的倾向:重新拾起并且完成“未完成事件”。
有时,人们会自作聪明地让“时间”或者别的什么来代替解决“未完成事件”,他们会经常无意识地甩锅给“别人”。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自己过得不好,根源在于自己的配偶。
他们会抱怨说:为了让配偶改变,自己做了种种努力。然后,就会向别人讨教应该如何让配偶变好。
实际上,这通常是他们希望自己内心的问题,最好由自己的配偶代替解决。
更为典型的例子是,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事件”投射在儿女身上。
没能好好读书的父母,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子女上一回大学;没能做某某职业的父母,会极力地让孩子去做这个职业;没能完成某件事件的父母,会让孩子去将这件事做到最好……
这样将自己的“未完成事件”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古怪的圣者,名叫那斯鲁丁,传说有一天晚上,那斯鲁丁在广场的街灯下匍匐前行,好像在找东西。
附近的人过来问他:“你是不是掉了什么东西?”
他回答:“我的钥匙丢了”。
那人又问:“你确定它是掉在这里吗?”
“不,是掉在那边的草丛里了。”
“那么你为什么在这里找?”
“因为这里有路灯,比较亮啊!”
其实,这位特立独行的圣者通过这种愚行,以挖苦的形式警示我们:
在解决心灵的痛苦时,
我们往往会自欺欺人,转移方向,
力图到“有亮光”、有面子的地方,
去解决那些隐藏在阴暗角落里的问题,
就像刻舟求剑的愚人一样。
对“未完成事件”的刻意回避与否认,只会让我们既无法回到过去,也不能好好面对现在。这造成了人生的种种痛苦。
只有我们回到当时需求被卡住的事件中去,直面这个事件,看见问题的关键所在,用当下的力量去完成穿越和疗愈,才能彻底从这个缺失中走出来,让它不再成为心里的空洞,让它得到圆满。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心灵修炼公众号,探索心灵成长奥秘,迎接幸福快乐人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多想一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