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的担忧,正演变成一场诅咒
2018/8/28 22:50:39 多想一步

     愿心灵之光照亮我们的人生!

    

     多少的父母,

     都在用无微不至的叮咛嘱咐,

     去帮助坏事的发生,

     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摧毁孩子的自信。

     这看起来是关怀,

     其实你对孩子的担心,

     正演变成一场诅咒。

    

     内容来自网络

     01

     你不能再把校服弄丢了

     不久前,孩子上学要穿校服,而我们的已经丢了。

     这个时候,一位非常热心的妈妈借给我一件,我兴高采烈地去拿了回来。

     鉴于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我很担心孩子把这件校服弄脏或者弄丢了,再三叮嘱孩子“一定要把校服拿回来,别丢了”。

     到晚间的时候,孩子的确把校服拿回来了。

     可是,让我啼笑皆非的是,他把别人的校服拿回来了。好在,他借的别人的校服并没有丢,只不过被其他孩子拿走了。

     一般来说,对于他自己的衣服,我是不会担心他弄丢的,丢了就丢了,大不了买一件。可是此事涉及到第三者利益,于是我的担心超过了正常的水平。

     我很快地觉知到了,我的担心被应验了。

     在这件事情上,我表现出了过度的担心,从而在孩子心中强化了“丢了”的部分,让一切成真。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其实是很常见:

     “你不要把水搞泼了。”

     ——过一会,水泼了。

     “你不要忘记自己的作业。”

     ——快到学校了,他发现作业没有带。

     “在学校不要跟人打架。”

     ——过几天,因为打架老师找上门来。

     人常说,你担心什么,什么就会发生;抑或是怕什么来什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往往真的是如此。

     那么,这个运作机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02

     越是担忧,越是强化

     如果对你说:“现在脑子里不许想兔子。”

     你的脑海里,很显然会浮现出兔子的画面,而不是“不许想兔子”的画面。

     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事情总是以你不希望的方式去发展:因为你已经给了各种负向的强化。

     这是一种负向的暗示和催眠。

     关于此,心理学上的“墨菲定律”说的是:

     任何事情,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孩子要去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母亲对孩子说:“千万不要紧张,不要粗心”。

     于是,本来没多紧张的孩子听到“紧张”、“粗心”两个关键词,马上就紧张起来了。

     进了考场,整个人的状态是紧绷的,放松不下来。在这种状态下,做不到认认真真,看题目也显得很粗心。

     成绩出了,妈妈可能会说,“叫你别紧张、别粗心,你看看,题目都漏了。”

     如此循环往复。

     父母长期在孩子面前忧心忡忡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它就等于提前暗示了“不好的结果”、“负面的状况”,孩子的心里已经被无形地种下了种子。

    

     孩子本应该轻装上阵,

     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但是由于父母一再强化各种担忧,

     孩子会因为接受了这些负面信息,

     变得更加畏手畏脚,缺乏勇气。

     总是被父母的焦虑、叮咛、担忧围绕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在,无法对自己做好这件事情充满信心,反而是跟父母一样,各种焦虑和担心。这就容易呈现一个不好的结果。

     03

     越是担忧,越是不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事情忧心忡忡,还透着一种不信任和隐藏的控制感。只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

     我在对你担忧的时候,潜台词是——

     “这件事我不相信你能够做好”

     “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好”

     “你还是回来,乖乖地让我帮你吧”

     甚至是“请继续接受我的控制,可好?”

     父母担心孩子的时候,也是父母复制自我创伤的时候。

     我们不仅将自己内在的匮乏、不安全感投射了出去,还将我们没有得到的允许、控制施加了出去,借此来获得存在感:

     我对于你而言是权威的、优秀的。

     我不仅对你现在的情况有所判断,还对你未来的情况做出了判断。

     不是我不给你自由,是你不值得相信。

    

     然而,孩子对此会有什么感觉呢?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每当父母对孩子特别不放心,免不了各种担忧和叮嘱的时候,孩子经常会特别地不耐烦,甚至是莫名其妙地生气。

     父母有时候不理解,认为孩子害怕自己唠叨,态度上让自己难以接受。

     “我不就是关心他吗?为什么态度这么差?”

     其实,孩子并非仅仅害怕唠叨(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这里暗含着自主权和信任感上的争斗:

     “为什么你总是不相信我能干好这件事?”

     “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请你闭嘴!”

     每个个体,都是通过一点点做成某些事情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父母的这种不信任感,会大大引发孩子的挫败感。

     即便是成功完成了某些事情,他也会深深感到是不被信任和祝福的。

     04

     你对孩子的担忧,正演变成一场诅咒

     上面说过,父母对孩子的担忧,很大程度上会给孩子负向的暗示和催眠。

     一个孩子慢慢长大,他性格的养成以及认识自己的一切,几乎都是经由与父母的互动完成的。如果父母过度担心,孩子就会从这个互动中看到怯懦的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会变成你日夜担心的那个样子。

    

     前不久,在幼儿园老师那里听说了一个故事,也证明了这种过度担心、消极暗示对孩子的伤害。

     园里有个孩子,长得美丽可爱,就是有点娇气。

     冬天来到的时候,每次老师让小朋友们去户外活动,小女孩都会说:我妈妈说了,我是早产儿,进过保温箱的,体质比较弱,不能在外面吹冷风的。

     老师鼓励她像其他孩子那样攀登跑步踢球,她都说:我妈妈说,我是早产儿,不能这个,不能那个……

     吃饭的时候,只吃一点点,挑食很厉害,她又说:我妈妈说了,我是早产儿,从小肠胃不好,不能多吃,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

     老师看着这个可爱又不太合群的小女孩,心里非常难受,她已经被妈妈的“早产儿”魔咒点了穴道。

     这对孩子不仅不利,而且有害,既影响她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也干扰了她正常的人际交往。班里的小朋友提到她,都会脱口而出:那个早产儿……

     更可怕的是孩子形成了习惯性的脆弱和无助感。这种无助感让她放弃了尝试、挑战,还有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而这一切其实是父母过度的担心和焦虑引起的。它们的危害已经远远超过了早产儿本身。

     如果这个孩子一生都带着这样的信念,那她就真的不可能真正健康起来了,因为她会在未来的生命中,把自己健康、正常的可能性扼杀掉。

     而如果我们没有过度的担心,允许孩子去进行一些可以让她健康的活动、社交、运动,孩子久而久之,就会成长成为一个身体健康、活泼有力的人。

     当你知道了过度的担忧就是诅咒的时候,你还要这样为孩子担忧吗?

     05

     相信和祝福

     才是你给孩子最好的法宝

     前不久,孩子要离开父母去参加一个独立营,因为要到外地去住几天,很多爸爸妈妈都表现出了各种担忧:

     孩子坐那么久的汽车,是不是太累了?

     孩子睡帐篷,蚊子是不是太多了?

     孩子之间起了纷争怎么解决?

     甚至有家长提出自费去跟着,不放心。

     还好,这个团队的组织者是很有经验的一一他拒绝了家长们提出的跟队要求。

     当时,我的内在对孩子出去是没有担忧的,我在心底里相信他可以做到,并且给予了他深深的祝福,希望他恋上这种自由放飞的感觉(其实也希望我能趁机休息一下)。

     从后来的情况看,父母们的担心的确是多余的,孩子们不仅玩得异常开心,还比平时吃饭更好,团队意识更足。

     回程的时候,因为堵车,车程长达八九个小时,孩子们虽然累,但都坚持下来了。

     看到这些,父母们突然觉得是自己低估了孩子的潜力,过分担忧了。

    

     当然,我们提倡父母不要担忧,并不是说父母就什么都不管了,盲目的乐观。

     比方说:

     女孩子单独出门,无论如何,都要讲究场合、时间等等,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年幼的孩子在公共场合一定要紧紧盯牢,决不能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等。

     在保证孩子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剩下的,把信任和祝福送给我们可爱的孩子。

     另外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去表达。

     比方说,你担心孩子把水泼了,可以说:“加油,端平一点”,或是“拿稳杯子”。

     担心孩子考试犯错,你可以说:“你是最棒的,只要你聚精会神地去做,一定没问题。”

     当然,语言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你要对你说的话或者念头深信不疑,这样,才会真正形成良好的支撑。

     带着父母的信任和祝福,孩子能把精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加上父母有积极的心态和正面的语言,孩子很容易关注美好的事物。

     有利于完成这件事情的人和事,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心态好的人,往往运气好。

     因为他们对于一件事情,沿袭了父母的乐观和积极,除了脚踏实地地做,不把精力浪费在担忧和恐惧上,可以集中精力、信心满满地做眼前的事。

     而孩子们在信任和祝福的气氛中达到想要的结果,又会形成良性循环。

     知道这个秘密以后,只要是想起来的时候,我都会对我的孩子说以下的语言:

     “祝福你体验健康丰盛的人生。”

     当然,我的这种祝福会一直持续不断地送给他。您也可以试试。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多想一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