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号电击室,孩子的惨叫声……
2018/10/28 多想一步

     愿心灵之光照亮我们的人生!

    

     前两天早上,刚醒来刷微博,看到一段视频,“十三号室的叫声”

     十三号室,是山东临沂杨永信戒网瘾中心的电击室。

     那叫声,听起来该是个十一二岁孩子的尖叫。

     他像是在遭受酷刑,哭喊声非常惨烈,并且还在叫“妈”。

    

     孩子不停地哭喊着“妈妈”,声音撕心裂肺,让人听了心碎。

     为什么会有孩子哭喊?临沂第四人民医院,十三号室,这又是什么地方?

     它们和一个名字有关——杨永信。

     杨永信所创办的临沂网戒中心,隶属于临沂第四人民医院。

     而十三号室,就是这所网戒中心的“行为矫正室”——所有被送进来的孩子,都会在这里接受杨永信的电击治疗。

     那个夜晚,哭着喊妈妈的孩子遭受了什么?

     02

     2006年,杨永信创办了临沂网戒中心,自此他成为了全国戒网瘾专家。

    

     无数的家长慕名而来,因为他们听说,再调皮再不听话的孩子,只要进了这里,出来就会变得顺从又听话。

     于是,无数的孩子,要么被骗来,要么被绑来,送到了杨永信手下“改造”。

     对于家长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不用自己管教,花点钱就能让孩子听话,戒掉“坏毛病”,何乐而不为?

     而著名的十三号室,就是这些孩子噩梦开始的地方。

     电击有多疼?

     他们说,像有人拿着锤子不停地锤击你的太阳穴,像“无数根针从脑袋里面往外扎”,“像有人拿利器一直想把你的手插烂”。

     而这种感觉,旁人根本无法体会。

     这样的电击,几乎充斥着他们为期四个半月的治疗,成为了疗程里最主要的一环。

    

     被电击的理由太多了。

     只要稍有不从,就会送进去接受电击。

     这里有一套相互举报揭发的制度。杨永信提倡如此,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人,学员都可以揭发彼此,家长也可以揭发自己的孩子。

     比如,说了一些消极的话,做了一个不恰当的表情,比如你怀疑他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没错,仅仅是怀疑,就可以成为举报的理由。

     而最令孩子痛心的是,举报他们最多的,往往是他们的家长。

     一次,小林和学员在吃西瓜,他爸爸走过来说也想吃,小林回了一句:“你想吃可以自己拿”。

     因为这一句话,他被自己的父亲举报了,原因是父亲认为他不尊重自己,于是小林被拖去了十三号室电击。

     03

     电击往往根据犯错程度而分为好几个等级。

     像小林这样的,往往是一般的电击治疗,只上一台机器;再严重一点的,就上两台机器。

     而犯了像逃跑、自杀这样的“大错误”,就会同时上四台机器。

     “每台仪器连接两根针,分别扎在学员太阳穴两边、额头、下巴,以及双手的大拇指手心肉垫处和中指靠近指甲缝的指尖处。”

     这时候,都是杨永信亲自来治疗,这被学员们称为“杨叔专场”。

     曾经有个姑娘试图自杀失败,从医院回来后被直接送进了十三号室,现场的学员是这么回忆的:

     杨永信来到现场,脸色铁青,把她拉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又从电击室里拿出了器械。

     “拿安全带绑上。她还骂呢,杨永信我操你妈什么的,骂。杨永信也没反应,电电电,她骂,电,没加口衔,加了她就骂不了了,她就一直骂,他就一直电,电到最后没有声音了,2小时。”

     寻死,是大部分学员脑海中经常会浮现的想法,但他们不敢,因为他们知道这么做的后果。

     于是,学会如何避免被电击,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想法。

     他们互相举报,他们顺从听话,他们哭着感谢父母,跪下感激杨叔。只要不被电击,就挺好的。

    

     柴静采访其中一个女学员,问她你能接受这样的方式吗?她说,我能接受,疼痛可以让我清醒。

     柴静又问她,你是真的清醒了还是因为害怕而服从。她说,真的清醒了。柴静凝视着她,问道:“真的吗?”

     这个时候,泪水突然从女孩的眼睛里涌了出来,她回答:真的。柴静问她为什么哭了,她又平静地回答,我没有。

     话还没说完,泪水却再一次划过了她的脸庞。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是自己。

     04

     对于父母而言呢?

     见到孩子从未有过的屈服和顺从,见到孩子对自己的尊敬和感恩,他们再一次相信了杨永信的奇迹。

     在柴静的采访里,她问这些父母,为什么会把孩子送进来呢?他们说,自己逼不得已,有这样的孩子,想死的心都有了。

     柴静又问,即使这个治疗里有暴力,你们也可以接受吗?他们说,可以接受,通过暴力就可以救孩子一命。

     柴静指出,在这个治疗中心里,电击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

     他们说,我们不认同,电击是最小的一个环节,最主要的环节是心理大课堂。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里的孩子变得不再信任任何人,就连自己的父母,也成为了随时让自己陷入危险的一员。

     父母们根本不清楚“电击”对孩子来说,究竟是一种何等痛苦和恐怖的存在,他们只看到了孩子的顽劣和不堪,只看到了孩子的哭泣和懦弱,却看不懂他们背后的无助和绝望。甚至还有家长主动要求杨永信对自己的孩子施行“专场治疗”。

     他们把孩子送进来的原因很多……孩子是多么卑劣啊!家长是多么无奈啊!

     可是——为什么原因永远只在孩子身上找?

     柴静最后在大讲堂上问了在座家长几个问题:

     有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的,有因为自己太忙而不顾及孩子的,有常用言语刺伤过孩子的,有不懂得怎么跟孩子沟通的,有认为孩子属于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手。

     每个问题后,在场的父母几乎都举了手。

     接着,柴静又反问了孩子几个问题:

     在你们以往的想法当中,是否认为父母不爱你们,认为自己在家庭中很孤独,认为父母太忙而不顾及自己,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以及非常想跟父母沟通,非常想要爱的……请举手。

     而孩子的回答,也同样是密密麻麻举起的双手。

     那些孩子在他手下凄厉地哭喊,声嘶力竭地哀求时,杨永信心里在想什么?那些孩子跪在他脚下痛哭流涕地感激着他时,他又在想什么?

     杨永信是不是以为自己是中国无数孩子的救世主?

     或许,他真的打心底这么认为。否则,我不能相信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恶魔存在。

     我憎恨杨永信这样的人,更无法理解所有学员的父母。这样的家长不改变,世界上永远会有杨永信和网戒学校的存在。

     05

     到了下午,微博上的新闻说不是电击,而是一位8岁患儿发出的哭声,13号室已经关停。这个结论引起了一些网友的质疑。

     也许是因为那个声音,太像之前柴静在13号室拍的纪录片《网瘾之戒》中少年们的哭叫声,所以才引来浮想联翩,在人的脑里挥之不去。

     在那个纪录片里面,13号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奇迹”。

    

     一个个哭闹着不愿意进去、甚至打骂父母的青少年,只要被拉进去13号室电击40分钟,便情绪平静、眼神黯淡地被搀扶着出来,主动拥抱了父母。

     看到效果后家长们惊喜的表情,更让人感到悲愤。

     一个正常的社会,杨永信及其帮凶,以及这些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家长们,都该被关进监狱,最好也亲自品尝一下被电击的感觉。

     因为他们都是“杀死”孩子精神生命力的凶手!

     微博那个视频里,孩子哭着喊妈妈时,一定希望妈妈能来救他吧?

     但是孩子,你别忘了!把你送进去的,就是你妈妈啊!

     她把自己的无能怪在了你身上,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网戒中心,把不该属于你的痛苦施加在了你身上。

     最可怕的是,她是以爱之名来做这些伤害你的事,她坚信自己是爱你的,她认为这样的伤害才是你最终的救赎。

     但是,伤害始终是伤害,它从来不会让我们得到救赎。

     我们的救赎,是爱,是陪伴,是理解。怎么会是杨永信呢?

     由这件事,我想到,最近几次回农村老家,都会遇到老乡们来求助,原因一样:孩子不能出门了,从小学到刚成年的都有。

     这些孩子们,多数会沉溺网络。

     也有极少数更让父母们担心的是,连电脑和手机都不玩了,好像丧失了对一切事物的热情。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家长们会发现,孩子们能有网瘾,对网络、电脑和手机有热情,竟然还是一件相对比较好的事。

     这些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基本原因是,他们失去了在真实世界中的主体性。

     人如果在“关系”(指人与人的关系)中,能够感觉到自己是主动的、有主体感,而不是奴颜婢膝的,就愿意进入到关系中。

     相反,人就会想从关系中后退。

    

     例如,孩子王之类的,是很愿意去构建关系的。

     因为他们在享受自己在关系中大权在握的感觉,他们会发现,人和人的游戏更好玩。他们不大容易沉溺到网络游戏中,即便也玩,也热爱,但抽身很容易。

     相反,那些只能讨好别人的孩子,他们不愿意进入关系。

     无数人存在这个问题,只是程度轻重。

     程度不太严重的,在关系中会感觉到损耗,但还能承受。

     程度太严重的,发现自己在关系中是永远的弱者,谁都打不过,谁都比自己强,自己也没有社交技巧和权力手腕,或者好成绩,去让自己在关系中某些时刻某些场合获得优越感,那就有比较大的可能,彻底退回到封闭中。

    

     极端情形下,一个孩子成绩极好,人也有其他优点——例如非常好看,但性情柔弱无比,在学校里只能被欺负,那也可能会严重后退。

     讲一个清晰点的例子吧。

     一个孩子,人高马大,成绩尚可,但再也不能上学了,疯狂地打游戏,为了打游戏干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

     他家人来找我求助,是想让这个孩子戒掉游戏。

     聊了一会儿后就清楚了,这个孩子虽然人高马大,但哪怕一个小他几岁个子矮他很多的小孩,都可以随意欺辱他。

     这太严重了,所以他不愿意进入真实世界的游戏场,他要退回到虚拟世界的游戏场,在那里,他是高手,他可以获得尊严。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非常简单,他的父母太粗暴了,常常虐打他,而且不许哭,不许有任何反抗。

     可以说,最初欺辱他的,就是他的父母,程度非常严重,并且是婴幼儿时就开始的,这给他埋下了超严重的无助感。

    

     有些例子就太常见了。

     很多父母会这样做:孩子成绩不及格时,对孩子百般训斥刁难;孩子好不容易考及格了,按说这是巨大进步,父母却说,你怎么才及格,你看看别的孩子。

     例如,一个孩子永远都在前五名,还考了一个第二,可家里的“王者”——超能干的爷爷却说,只有第一才有价值,因为最后胜利者只能有一个,所以你的前五和第二毫无价值。

     这样做的家长们,都是在说:

     不管你多牛逼,我都可以打击你、欺负你,你在我面前永远都低我一等。

     当你们做得太严重时,就要小心你的孩子,他要么向你认同,变得和你一样暴力,这样虽然不好,但他还愿意进入社会。

     更糟糕的是,如果真被你欺负坏了,变成无助的弱者,那他们就有可能会选择严重的后退。

     也有一些情形,父母都是超弱小无助的,他们永远都在被欺负,他们没对孩子暴力,但一直都在教孩子胆怯地活着,这也会引出类似问题。

     我们得清楚:孩子,和你自己,都需要带着主体感进入世界。

     你是你生命的主人,你做的选择,主要是你发自内心而做的。

     先得有这股劲,然后可能会熊一些,但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学会懂得规则,懂得尊重别人。

     如果没有这股劲,那什么都不会有了。

    

     06

     网瘾这个词,以及作为疾病的诊断,是先从中国开始的,虽然这两年欧美也接受了这一定义和诊断,但同时也要看到巨大差异。

     西方一直不怎么认为,沉迷网络是个问题;东亚社会,从网络最初出来没多久,就发现网瘾这个大问题了。

     一个数据对比是,全世界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网瘾戒治机构,都在东亚,其中大多数在中国。

     孩子本来有旺盛的生命力,可在东亚社会,他们既不能主动做这个,又不能主动做那个,生命力只允许被释放在学习中,可即便学习,也是父母和老师们说了算。

     现在更痛苦的是,连在游戏中释放自己的本性,都要被抑制。

     回到最初13号室的那声尖叫,我感受到一个人的本性被捻灭。

     甚至,成为了奴隶,别人意志的奴隶。

     然而——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被奴役,而是为了活出自己。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多想一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