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事实将会证明:三心二意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儿女
2018/11/7 11:55:39林绍辉 多想一步

     愿心灵之光照亮我们的人生!

    

     这篇文章,应该是注定不会有太多人爱看的,因为不是讲“方法”,而是讲“思想”、讲“认识”,是“反思”、是“反省”,而且不少内容是“批评”。

     这年月,有几人愿意接受“思想”?有几人愿意“反省”?又有谁听得进“批评”?

     一、如果没有了“人”,还谈什么“教育”?

     记得不久前,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很流行:《你学了那么多教育方法,为什么还教不好孩子?》,当中有一句话很扎心:因为你学的是“术”,而不是“道”。

     什么是“术”?“术”就是“方法”。

     什么是“道”?“道”就是“思想”,就是“认识”,是对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也就是《道德经》里的“道”,在我们头脑里的认识和反映。

     谈到《道德经》的作用,白岩松曾说:“当我翻开老子那五千多字《道德经》的时候,我发现,老祖宗几乎把今天的什么都写入了其中。”(《见详《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点击文章名即可阅读)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就不是永恒常在的“道”。因此,本文也不敢说能把育儿的“道”阐述得如何清楚明白,只能勉强为之。因此说,这篇文章,应该是注定没多少人爱看的。

     前几天发表的一篇文章《孩子教育,你的关注点很重要!很重要!》,里面讲了三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试图从一个角度揭示一个“道”和“术”。

     最后有一个总结,是对三个小故事的总结:

     关注人,而不是纠结“物”(考试分数也是身外之“物”);关注优点,而不是紧盯缺点;引导行为,而不是唠叨道理。

     文章发表后,不少朋友在留言栏留了言,也有不少朋友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

     在转发朋友圈的推介和留言栏的留言里,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人”不见了!

     总结里讲了三点:一是关于“人”与“物”的;二是关于“优点”与“缺点”的;三是关于“行为”与“道理”的。

     而且关于“人”与“物”这一点是放在第一的,结果还是被“漏”了。有点可惜!

     下面是朋友圈“漏了人”的:

    

     下面是留言栏“漏了人”的:

    

     还好,有位细心的朋友,不但没“漏人”,还关注到了一个更细的“细节”。在《孩子教育,你的关注点很重要!很重要!》讲第一个小故事的一句话里,有个词“焦点”,被这位朋友“捕捉”到了:

     爱“人”,还是爱“物”?就看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人”,还是“物”。

    

     什么是“焦点”?

     焦点,原是物理学上一个概念,指平行光线经过反射或折射后,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相交点。

     通常意义上,是指人们注意力的集中点、关注点。

     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所谓的“道”,就是要关注“人”本身。

     如果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在“人”身上,而是在人外之“物”上,我们是很难教育好孩子的。

     幸好,也有朋友重点关注到了“人”,而且“反思”还非常深刻:

    

     更可喜的是,另外也还有一些“小清新”:

     一位朋友在转发另一篇文章《世上哪有好孩子?好孩子都是“想”出来的…》到朋友圈时,引用了文中另外几句关于“人”的话,作为推介语:“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这个世界便已经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孩子教育,应该是庄稼种植,而不是机器生产。”

    

     孩子教育,还真应该重点关注“人”!如果“人”都没有了,还谈什么“育人”?

     二、如此感恩教育,要把孩子引向何方?

     就像上面那位朋友引用的推介语:“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这个世界便已经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孩子教育,应该是庄稼种植,而不是机器生产。”关注“人”,就要真正把孩子当做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来对待。

     最近,应朋友之邀,听了一堂“感恩教育”演讲。

     恰巧几个月前,另一位朋友也给我发过来一个小视频(网名为“备注名”,而不是原名,内容见下面截图),也是感恩教育的,让我看看,我留下了一点评论。我说:

     这个视频讲得很好,网上还有50分钟的完整视频,时机适当的时候,可以搜出来跟孩子一起看看。活动贯穿始终的是"感恩",教育孩子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孩子、老师、家长抱在一起,哭成一团,气氛很感人,对孩子有很大的震撼。

     但是这个讲座存在一个问题:他的感恩教育,骨子里就是教育孩子要听话,听父母话,听老师话,听学校话……如果教育者“姿态”没有摆正,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可能会导致更多问题。

     因为还缺了一个感恩:我们做父母的,也要感恩造物主(大自然…),给了我们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让他陪伴我们走过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旅程,让我们的人生更完美。

    

    

     经常跟家长朋友交流分享:如果所有孩子都只会“听话”,我们的社会必将要倒退。为什么?

     因为,即使再听话的孩子,也不可能完全听够百分百,哪怕听了个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是意味着每代人要倒退百分一?长此下去,将退回到哪里?

     说这些话,并不是反对“感恩教育”,不但不反对,而且支持!只是想说:我们“教育者”的思想认识要改变、要提升!

     孩子的好思想、好行为,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我们作为教育者,通过自己的思想、行为“影响”出来的。

     不管名誉上是什么“教育”,如果最终都异化成了压抑人性的“听话教育”,更大的问题就会藏在后头,总有一天,会“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社会已经变了,我们教育者如果继续用软硬兼施的高压政策,来要求孩子“听话”,未来十年二十年,那些用生命来抗争的孩子,将会越来越多。

     三、无数事实将会证明:有“三心二意”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儿女”

     教育者的思想认识要提升,就要做到下面所说的“三心二意”。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懒惰,不听话,不爱学习,爱玩游戏,性格太内向,或者太好动……等等。细想起来,往往是这些父母缺少“三心二意”。

     所谓“三心”,指的是:感恩心、慈悲心、敬畏心。

     1、感恩之心

     感恩就是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谢、报答别人,是在别人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帮助之后给予对方的一些回报。也就是“我得到了你的好处,我就要感谢你、报答你”。

     孩子的到来,为我们增添了欢乐,带来了希望,让我们的人生更完美。

     有感恩心的父母,会把孩子看做是造物主对自己的恩赐。既然“我得到了你的好处,我就要感谢你、报答你”,他就会喜欢孩子,他看孩子就会左看左顺眼,右看右顺眼,而不会老是抱怨、批评、指责。

     有感恩心的父母,就会珍惜孩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会把养儿育女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多陪伴、欣赏、肯定、鼓励。

     有感恩心的父母,就会容易满足,不会去苛求自己所没有的,不会为自己的得失而斤斤计较,也不会一味索取,使自己私欲膨胀。

     有感恩心的父母,就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或职业,以及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父母有了好心态,孩子就容易在父母爱的滋润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参阅《父母好心态,孩子好成绩!》点击文章名即可阅读)

     2、慈悲之心

     慈悲,即慈爱与悲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称为慈;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悲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为众生离苦得乐而欢欣,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对众生发慈悲之心,即为慈悲心。

     《涅盘经》记载,慈悲有三种,即: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

     三种慈悲,并称三缘慈悲。所以慈悲心即是佛心、菩提心。

     我等芸芸众生,不求“三缘慈悲”俱全(有当然更好),但求“生缘慈悲”足矣。

     生缘慈悲,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

     有慈悲心的父母,会真正把孩子当做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来对待,不会总对孩子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

     有慈悲心的父母,会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苦难”感同身受,会理解孩子的各种“苦”,并想方设法“拔除其苦”,为他的“离苦得乐”而欢欣。

     有慈悲心的父母,会用“众生平等”的态度跟孩子相处,融进孩子的世界,并根据孩子的意愿来引导他、启发他,让他健康、和谐地成长。

     3、敬畏之心

     敬畏,即敬重与畏惧。敬畏心,是指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对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怀有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的言行举止。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敬畏心是一个人思想灵魂中最重要的素质,更是一个民族不能或缺的优良品质。

     孩子不是他自己要来到这个世界的,既然我们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让他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一生。

     有敬畏心的父母,懂得按孩子的成长规律办事,不会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懂得生命的成长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感知、消化、吸收、调整,然后形成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懂得要放手让孩子去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包办代替。

     有敬畏心的父母,懂得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会墨守成规、刻舟求剑,生搬硬套“别人家孩子”的成长模式强硬地安在自己孩子身上。

     有敬畏心的父母,当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懂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会总是怪罪在孩子身上。

     网上看到一个故事,很有些感触。把它转载在这里,供读者朋友们欣赏、琢磨:

     一对夫妇坐车去游山,中途下了车,后来听说车没走多远,就遇到了山崩,车上乘客全部丧命。女人说:咱们真幸运,下车下得及时。

     男人却说:啊?上帝啊,请原谅我!我不是故意的!我要用我的下半辈子来赎罪!

     男人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想到:由于他们下车,导致车子停留而耽误了时间,不然,车子就不会在那个时刻恰巧经过山崩的地点……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在某方面“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不一定是孩子的问题,很可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所谓“二意”指的是:长远意识、全局意识。

     1、长远意识

     每个父母都爱孩子,都希望孩子过得比我们好;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有份好工作;都希望孩子“一辈子过得好”。

     有长远意识的父母,就会意识到,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希望孩子一辈子过得好”。而“考上好大学”只是短期目标,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中期目标”。而且,人的一生中,还会有很多的“中期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我们还会有很多的“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但所有的“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都必须是为“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服务的。

     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这没错,但只能是“希望”,不是用“高压政策”去强迫或“要求”,而是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因为孩子如果没有内在动力,靠强求是不可能取得长久效果的。

     其实孩子天生就是爱学习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对“功课”的学习和其它的学习都是学习),我们首先要保护孩子对各种新鲜事物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在这个基础上,再激发孩子对“功课”学习的兴趣。

     激发孩子对“功课”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引导并带动孩子养成爱看书的习惯,让孩子在书中找到“增长知识”的乐趣、“思考并获得成果”的乐趣(如果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把这份“功课”做好,那么要“补课”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父母)。而要让孩子得到这份乐趣,最关键的就是我们做父母的陪伴、引导、肯定和激励。

     有长远意识的父母,当孩子在某个成长阶段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不会焦虑,不会着急,而是会静下心来反思反省,找到孩子“出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因为他知道: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快乐!

     有长远意识的父母,他会想到:孩子是要走向未来的,他会去思考:十年后,二十年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引导孩子把目光放长远……

     2、全局意识

     全局意识,可以从“社会”和“孩子”两个角度来考虑。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终归是要走上社会的。为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当然,有条件的,也可以引导孩子去改造社会。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个人与社会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社会的规范约束个人潜能的发挥,社会的需求,则刺激个人潜能的发挥。

     在人生的早期,社会的规范和需求,通过父母和教师来影响孩子的社会化。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符合社会规范、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让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为此,我们做父母的,就要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规划自己将来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定位。而且,随着孩子不断长大,这种要求就愈发显得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引领孩子多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潜能是多元化的。

     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是享有国际盛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于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加德纳博士认为: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八大智能区”,每个人都有发展这8种智能的可能性,但这8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这就是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包括以下8种:

     语言智能:诗人、律师、外交家等,较多运用这种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科学家主要运用这种智能来工作;

     音乐智能:音乐家、歌唱家等较多运用这种智能;

     空间智能:画家、雕塑家、设计师、舞蹈演员等较多运用这种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运动员主要运用此种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主要体现为对他人情绪、情感方面理解的能力,政治家、销售员、教师都较多地运用它;

     内省智能:主要体现为对自己情绪、情感方面理解的能力,思想家、哲学家较多地运用它;

     自然观察智能:自然科学家、发明家较多运用这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发展以上“八大智能”的潜力(可能性),但是每个人每项智能的发展水平又是极不相同的(现实性、不平衡性)。

     最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让儿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

     四、只要你这个人是对的, 你的世界就是对的

     一个星期六,一位牧师在准备第二天布道用的稿子,正为自己布道的主题发愁,他的小儿子却在他身边吵闹不休,令他心烦意乱。

     牧师从一本杂志上撕下一张世界地图,把它扯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如果你能把这张世界地图拼好,我就给你一美元。”

     牧师认为儿子怎么也得拼上大半天,这样一来自己就有时间准备稿子了。没想到不一会儿,儿子就拿着拼好的地图来找他了。

     牧师万分惊愕地看着儿子:“你用什么方法这样快就拼好了?”

     儿子得意地说:“这太容易了,我看过这张地图,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的头像,我把这个人的头像拼好了,再把它翻过来。我想只要这个人的头像拼对了, 世界地图就拼对了。”

     牧师微笑起来,给了儿子一美元,并激动地说: “谢谢你,孩子,你帮我把明天布道的题目也准备好了。那就是:只要你这个人是对的, 你的世界就会是对的!

     是的,只要你这个人是对的, 你的世界就会是对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多想一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