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孩子的“害怕清单”:如何给孩子的恐惧找一个出口?
2019/4/11 9:02:34 多想一步

     关注多想一步,探索孩子成长奥秘,迎接幸福快乐人生。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研究:“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所害怕的东西”。

     这是美国临床心理咨询师的一个科普文。

     我提取学龄前部分来跟大家讨论下:

    

    

     文章发出来后,有很多网友说,“真想不到孩子还会害怕这些东西”

     也有很多网友唤起了回忆,“我小时候跟父母说我害怕吸尘器,没有人相信我,还笑我小孩子性子”。

     的确是的,当长大后,我们害怕的东西就会跟以前不一样了,毕竟我们也基本上很少听过成人会害怕暴风雨或者闪电。

     哪怕“如厕训练”有可能持续到7岁仍然让孩子害怕,在我们眼中这件事情也可能只不过是“上个厕所而已,孩子为什么害怕“……

     但我们总是要通过一些数据对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另外一个世界。

     看完这个2~7岁孩子的害怕清单,我觉得非常真实,是我们带孩子经常会出现的状况。

     比如2岁多的Eric有段时间,必须得穿着尿布裤躲在角落里拉臭臭,他说不上为什么,只是觉得“害怕”,就本能地选择了这个方式。

     Joshua在5岁多的时候也会告诉我,如果没有朋友的话,他也会伤心,这也意味着他开始在意周围的社交环境,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

     孩子害怕的东西不尽相同,但有三个要点是我今天文章想跟大家讨论的,希望对大家解决这些难题有所帮助。

     01.

     “消除关注”比“时刻留意”更重要

     当我们希望孩子可以改善某个行为的时候,“消除关注”很多时候反而是最好的支持。

     孩子们也同样需要感知这样的一个环境:别人并没有时时刻刻都在留意着他的一举一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这点。

     孩子如厕不积极,躲在角落里的时候,可能在旁边的我们下意识就来一句,“你怎么长不大啊,还在角落里穿尿布裤做什么?”

     这些都会推着孩子往另外一个方向走: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最终反而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好。

    

     再举个例子,总是介意别人眼光的孩子,跳舞的时候可能会更加拘谨,因为孩子的内心想的是自己的动作对不对、表现好不好,别人会不会笑自己。

     之前跟一个小朋友讨论过为什么上舞台就浑身发抖,她说,“我表现会很不好的,我做不到。”

     当追溯到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在舞台下的过度关注,从孩子每一个服饰和着装的精雕细琢,再到语言上的满心期待:

     “你是最棒的,我会一直看着你,你的表现一定会很好。”

     很多时候,看起来阻止孩子进步让孩子停留在恐惧中的是孩子自己,殊不知最影响孩子看法的,其实是身边人的目光。

     或许只有当我们愿意理性和宽容地告诉孩子“别人的看法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人生最大的成熟是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地获得力量,明白“为自己而活”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坦然、最体面的事情。

    

     02.

     帮助孩子读懂潜台词,看得更深更远

     当拥有恐惧的时候,孩子很多时候的第一反应,其实是迷茫。就好像置身于烟雾之中,孩子看不清也想不明白,只能感受到烟雾的呛人和浓烈,让自己惶恐不已。

     他比我们更无力、更不明白这些恐惧背后的原因,但是越挣扎,那份恐惧却会把自己束缚得更深。

     有一句歌词是“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孩子。

     我小时候特别怕黑,一直到10岁,只要关灯我都会害怕得睡不着觉,我反复几次跟爸爸妈妈说,能不能开小夜灯,但答案是拒绝的。

     理由听起来都很对,我已经长大了,要学会独立,睡觉一定是漆黑的,开灯睡长不高。

     但是没有一个人问问我,我在怕黑这件事情上,到底怕的是什么。

     我是害怕床底下会藏着怪兽,害怕阴影的诡异感,害怕做噩梦,还是我害怕自己睡觉的孤独感?

     虽然怕黑这件事情特别小,我到了10岁后也克服了这个困难,但是这段经历好像烙印一样,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那段不被父母理解的时刻。

     是的,要帮助孩子读懂内心的潜台词,让孩子明白很多时候背后都藏着许多没有说出口的话,或者是间接的真相,也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才能谈论如何战胜“迷茫”。

     让孩子明白,不管他们经历着什么,我们都可以跟着他一起,经历这些行为背后的故事和感受。

     这个过程,才是真正地帮助孩子具备看问题的洞察力,我们不会把目光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能够看得更深、更远。

    

     03.

     最终能够战胜恐惧的

     还是自信和成长

     刻意练习、拆解目标、分阶段各个击破,很多时候都是我们改善孩子行为难题的重要方法。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承认的一点,就是当孩子出现这些恐惧行为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孩子懦弱或者无能。

     我们需要重新看到自己童年的样子,找到自己从前的影子,并且了解孩子现阶段的感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制定合适自己的目标,让孩子对自己克服困难更有信心。

     每个人战胜迷茫和恐惧的时间和节奏都不一样。

     我小时候战胜怕黑的心理用了5年,Eric战胜如厕训练的恐惧用了1年半,Joshua现在开始有了自己新的担心和敏感,这些都是孩子们不同的成长之路。

    

     但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一句名言:

     人生所有的经历,就像一颗颗珍珠,当你在未来某一天的时刻找到了那根线,你就会把它们全部串联起来,变成美丽的项链。

     说这句话的乔布斯,也是分享了他当年恐惧和迷茫的状况,他因为迷茫而退学,因为迷茫而去印度,这些时间在别人眼中都是浪费的光阴,却给了他更强大的专注和治愈的能力。

     相比起乔布斯当年所面临的困惑,孩子的恐惧和迷茫看起来好小好小,但是人生不恰恰是因为这些无数的小事情,最后才串联成线,成为如今的自己吗?

     只有让孩子知道他们并不是唯一会面对这些问题的人,也正因为每个人都会面对,所以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挑战,最终能够战胜恐惧的还是自信和成长。

    

     我时常觉得,正因为我们是父母,所以我们才是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恐惧的最佳人选,因为我们有最多的包容,我们也有最敏锐的观察。

     让孩子放松下来去看待眼前的困难,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孩子终究还是会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明白,世界上有太多的恐惧、迷茫和害怕,最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更强大,强大到那条光明道路自动出现在眼前。

     但在此之前,让孩子有更大、更宽容的空间成长。

     因为能具备读懂潜台词看更深更远的能力,最终积攒自信并且懂得如何用自信战胜恐惧,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习得的能力。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做斗争。

     但如果身后始终拥有最坚固的臂弯,便是我们内心最大的安全堡垒,支撑着我们更好地战胜一个一个恐惧,最终迈开腿、大步向前走。

     我怕黑的事儿,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其实也真的很微妙。

     妈妈送了我一个玉佩挂在脖子上,妈妈说,她会在任何时候都陪着我,晚上怕黑的时候摸摸这个玉佩,“就当我在你旁边一样”。

     那一晚,就是这么一个玉佩,怕黑的时候,抚摸着它,竟然就觉得自己内心也平静了下来。

     那一刻年纪小小的我,却突然明白其实我想要的,充其量不过是“陪伴”两字。

     我克服了对黑暗的恐惧,是因为我找到了陪伴的寄托。

     之前听过一句话,“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孤独的旅途”,这句话你怎么看呢?

     有哪些恐惧、害怕你曾经也经历过,又是哪些机缘或者原因让你恢复平静?

     有时候会想起自己的过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文章转载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

     主理人萌芽,两个男孩的妈妈,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香港注册社工,长期研究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创办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研发有孩子教养课、正面管教课、情绪管理课等高质量课程。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名即可阅读)

     1.《心理学博士深刻自省:孩子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家庭!》

     2.《无数事实将会证明:三心二意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儿女》

     3.《北大毕业生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我们的教育到底缺了什么?》

     4.《为了悲剧不再重演:沅江三中罗某杰杀师案几个关键细节引发的思考……》

     5.《怎样让孩子主动远离网络游戏?这是我用过的最有效的方法》

     6.《怎样让“叛逆”孩子一心爱功课?这个案例,很值得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讨》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多想一步公众号,探索幸福人生奥秘,迎接幸福快乐人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多想一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