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句话孩子当场自杀:这件事对孩子的伤害,90%的家长不知道!
2018/1/3 家长必读

    

    

     “

     我们用语言暴力,亲手毁了孩子

     ——睿妈

     ”

     01

     明朝祝允明的《读书笔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这和养育孩子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教育孩子,想要观察孩子就要先观察自己,如果想要懂得孩子就要先懂得自己。如果父母想要一个没有错误,完美无瑕的孩子,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这些。

     事实上,没有人会不犯错,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反思。

     前段时间,有则新闻刺痛了大家的心,一名刚刚高考结束的男孩,选择跳河自杀。

     “我真的要自杀。”

     “在等天黑。”

     “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算了,我不想重来,我宁愿从未在这个世上出现过。”

     “我自杀了,定时说说8点多发布”

     他在QQ空间留下数千字遗言,讲诉自己生前的遭遇。

     原来这个男孩生活在及其压抑的家庭氛围里,小时候就经常遭到父亲的无端打骂,因为吃饭打嗝、夹菜姿势不对,因为考试只有98分等等,都成了他挨打的原因。

    

     好不容易考上了名校,期末考试考了全校第37名,妈妈却说:“才37名啊。”这句话扎伤了男孩的心,要知道这可是名校啊,不知道男孩背后付出了多少才能换来这样的名次。

     “有种鸟很讨厌,自己飞不起来

     就在窝里下个蛋,逼下一代使劲飞。”

     父亲常常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来教育男孩,明明自己都没有做好,却喜欢打击孩子的自尊,让男孩成为理想中的“完美小孩”,对此男孩看的很透彻,他形容父亲的做法为“套路很老,套路不深”。

     很多父母认为,当发生错误的时候,需要纠正的是孩子,一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成了他们的免死金牌,所以他们并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悲剧原本可以避免,男孩的家长却选择了最错误的一种方式教育孩子。我无法想象,当父母看到男孩遗书的时候该有多么痛苦,终其一生都会活在害死孩子的自责和愧疚中。

     02

     无独有偶,泰国一位父亲见到儿子整日沉迷网络游戏,不和人交谈也不出去工作,一气之下递给儿子一把手枪:“有种你就别活了。”

     没想到儿子拿起手枪,对着脑袋就开了枪。

    

     动图中我们能清楚看到,在儿子开枪之后,父亲以为是儿子的恶作剧,还动手扇了他一巴掌。直到看清楚儿子倒在血泊之中,这位父亲才悲恸倒地大哭。

     一条鲜活的生命终结了,一个美好的家庭就此瓦解,杀死儿子的不是手枪,而是父亲激烈的言行和不问缘由的指责。

     也许正是因为活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丝毫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才使儿子日渐消沉。

     在这个时候,父母不仅没有及时的和孩子进行沟通,多关心孩子,而是武断的给孩子下定义,直接对孩子的人格和品行进行否定。

     习惯性的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做父母都不满意,从而产生自卑和逆反的心理。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采取讽刺、打击、嘲讽等方式,认为这样可以有效的刺激孩子,认为只有指出错误,孩子才会进步,却不知这种行为正在一步步摧毁孩子的内心世界,把他们往绝路上逼。

    

     03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数量之庞大,令人震惊。

     孩子的内心是稚嫩而脆弱的,很容易接受父母所说的评价,如果是负面的,往往会因为这句话而长久的蒙上阴影。

     台湾街头曾做过一个实验,随机邀请路人扮演孩子,由其他人扮演父母,对“孩子”进行语言攻击。

     “你这个赔钱货,真后悔生了你,出去别说是我们家小孩。”

     “都是你拖累大家,真替你感到丢脸。”

     ”跟你说了多少次还学不会,你脑袋装的大便吗?“

     ”几岁了只知道玩,去外面给车撞死好了。“

     事后采访路人,每一个人都表示听到那些话感到很难过,会把那些不好的话记很久,甚至会对自己进行自我否定。

     孩子的内心是稚嫩而脆弱的,很容易接受父母所说的评价,如果是负面的,往往会因为这句话而长久的蒙上阴影,而父母就像实验中的扮演者一样,大部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不动声色的引导孩子,他们将人生的价值观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用泼冷水的方式浇灭孩子的热情和梦想。

     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鼓励孩子去解读内心,放手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和其他人互相攀比,却不关心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父母从来都没有走进过孩子的内心,或者是从来都没想过去了解孩子,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亲爱的父母们,请不要忘记纪伯伦写过的话: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充满渴望的生命。他们因你而生,却非为你而来。

     -------------- 家长必读 ---------------

     跟百万妈妈一起,让学习更轻松!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长必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