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56年,大搞穷人分类,美国贫困问题为何仍然严峻?
2019/10/23 18:00:00 JIC投资观察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伊内兹(Inez)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深处,是美国肯塔基州(Kentucky)马丁县(Martin County)的县治。

来源:Google Map
1964年4月,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到此访问时,这儿连条像样的飞机跑道都没有。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在战后迎来繁荣,但是在丰裕的背后,仍存在大量贫困群体。随着经济发展由资源导向型转变为技术导向型,大量工人结构性失业。之前的煤炭、采矿等重工业基地随着产业转型,逐渐走向衰落。
肯尼迪政府为应对失业率增加、物价上涨、经济增速放缓等棘手问题,采取了以新经济学为理论的减税政策。
然而,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临危受命的约翰逊以副总统的身份继任为美国第36届总统。匆忙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平稳过渡。

来源:网络
因为完成肯尼迪未竟的事业,既是获取民心、赢取1964年总统大选胜利的最佳途径,也是带领美国走出经济泥沼的最好办法。
1964年1月,约翰逊总统在其任内首个国情咨文中宣布:“美国无条件向贫困宣战”。
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1960年,美国贫困线(非农四口之家年均收入)为3022美元,按照这一水平,当时大约15%的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当时的贫困人口主要生活在城市,比如曾经的芝加哥市中心,(那些充斥着黑帮、毒品、暴力和犯罪的黑人贫民窟桥段,你也许并不陌生);其次是位于阿巴拉契亚山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印第安人保留地、美墨边境、偏远的县、以及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

来源:电影《低俗小说》

阿巴拉契亚山沟的居民仍记得约翰逊总统来到小镇的那一天。
1964年4月,当地失业矿工一边欢迎到访的总统,一边举着牌子抗议:“煤炭是我们的面包和黄油”。
随后,一身西服革履的总统来到汤姆·弗莱切家。弗莱切无业,没读过多少书,家里8个娃,没一身好衣裳。家境之窘迫,让约翰逊总统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蹲在屋檐下神色凝重,而一脸懵圈的弗莱切咧嘴笑着,瘦成皮包骨的脸上全是褶子。

来源:《经济学人》
弗莱切意识不到,总统走后,他所居住的小镇竟会摇身一变,成为全美扶贫的前沿阵地。纷至沓来的记者和摄影师让当地居民不胜其扰。因为约翰逊随后宣布:“我们向贫困宣战!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取得全面胜利!”
然而56年过去了,当地的状况并未有所好转。汤姆在领了几十年的残疾救济金后,直到2004年去世前,也没能自立。他的孩子们境况很惨,不是吸毒就是坐牢。
如今,马丁县仍深陷贫困。2018年,全美贫困线为25750美元,而当地仍有近1/3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曾经机器轰鸣的煤炭开采工业基地,如今被安静、茂密的森林所覆盖,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连自来水都自带颜色,部分当地居民甚至要靠接雨水度日。
里根总统在任期就哀叹道:“我们曾向贫困宣战,结果呢,贫困赢了”。

美国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按照人均每天17.64美元的水平计算,美国有4000万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1850万人为深度贫困(人均每天不足9美元)。
虽说再穷不能穷孩子,但是目前全美贫困儿童人数已达1300万,几乎每6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处于贫困家庭。

来源:电影《月光男孩》
并且,随着美国各市区房价的攀升,大量的穷人已经涌向了城郊。据统计,目前美国郊区的穷人比市区多出300万人。低收入社区的穷人,甚至要靠慈善接济。
即便是在相对富裕的伊利诺伊州的莱克县(Lake County),有婴儿的贫困家庭甚至买不起尿不湿。
因为美国的扶贫计划是极其“精准”的,尿不湿并不属于任何家庭救助计划的一部分,而一个宝宝每月的尿不湿要花费70-80美元。
对于一个吃、穿、住已占据大部分开支的穷人家庭来说,尿不湿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穷人家庭何止一个孩子?所以当地富人自发组织起慈善组织,每月给有宝宝的贫困家庭免费发放两次尿不湿……
怎么会这样?这似乎不太符合我们一贯所认知的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怎么会有那么多穷人?然而同其他经合组织(OECD)国家一比,就能发现美国在反贫困方面是做得最差的。
然而在扶贫方面,美国历届政府并非光说不练。
联邦政府在过去55年里已经投入了数万亿美元的资金到扶贫项目中,但是时至今日,美国反贫困计划的老黄历还没翻篇:老年人、有工作的穷人得到很多救助,而那些没有工作的人,以及18岁以下的孩子似乎被遗忘了。
这是因为,关于扶贫,美国政界一直有个致命的分歧。

来源:电影《八英里》
右翼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天性和机遇所致,政府如何帮扶都没用。他们不看好政府,而一味寄希望于自由市场那看不见的手会解去决所有问题。
而左翼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劣根性才是导致部分人贫困的根源,所以希望强有力的政府出手打击贫困。
二者都过于悲观,又拿不出什么开创性的方案来。所以目前,美国的反贫困似乎陷入了困境。因为政府一直在强调“穷人分类”:哪类穷人值得帮扶,哪类穷人不配享有这些减贫福利。

美国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贫困救助体系,根据受助对象的不同,分为四大类补助体系:
1. 劳动贫困家庭救助政策
2. 老年人、残疾人家庭的救助政策
3. 妇女、儿童、婴儿等家庭成员的营养救助政策
4. 中低收入家庭的家庭资产建设政策
大部分项目的设立是为了鼓励工作,减少福利依赖。接受贫困救助的硬性条件是:受助人必须参加工作。
比如第一条“劳动贫困家庭救助政策”中的“贫困家庭临时救助金计划”(Temporary Assistance to Needy Families, TANF)在2000年就规定:接受贫困救助的核心家庭每周工作时间必须达到35小时。
而“劳动所得税减免”(Earn Income Tax Credit, EITC)也规定,没有参加工作的贫困家庭不能申请。EITC的抵免比例和最大抵免额由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决定。
例如,2017年,年收入在不足15010美元的未婚人口可以申请最多510美元的劳动所得税减免;而家里有2个孩子、年收入不足50579美元的双亲家庭可申请最多5616美元的劳动税收减免。

来源:电影《丑态百出》
美国两党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可以给那些贫困但有工作能力的适龄成人以现金补助。从克林顿时代起,对于那些需要在家照顾孩子的无业母亲是否可以直接给与现金补助的问题,政界一直在争论不休。
前任众议院议长保罗·莱恩(Paul Ryan)表示:扶贫计划就是个陷阱,是养懒汉的做法。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
但是目前,那些申报失业、或者自愿失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应该没有人会为了领取每月区区1234美元的残疾救助金、126美元的食品券(Food Stamp)而放弃工作。
毕竟食品券的申请也是有门槛的:年收入要接近于贫困线以及在贫困线以下才有资格申请。但如果一个家庭中18-50岁的成年人身体健康,没有抚养儿童,那么必须要参加工作才能申领。
即使是残障人员也要登记工作,参加政府提供的培训项目,积极工作,才能够领取食品券。
在美国,针对穷人的现金补助有没有?有,但只集中在两块:残疾人补助和老年人社会保障金。
数据显示,2015年,65岁以上的贫困老人每月平均能拿到913美元。他们通过老年医疗保障制度(Medicare)和社保金(Social Security)的救助,是最受优待的一群。
如果没有这些政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有一半要滑至贫困线以下,而现在,身处贫困的老年人只有14%。

即使现在还有人认为:贫穷是由性格缺陷导致——那至少全美1300万名贫困儿童不应受到这种批评。
1962年,迈克尔·哈林顿(Michael Harrington)写下《另一个美国》一书,激发了约翰逊向贫穷宣战。然而之后,扶贫的重点却一直是老年人。
现在,美国老年人的生活困境有所好转,但儿童贫困的问题却一直未得到解决。
其实,儿童贫困问题并没有老年贫困问题那么复杂、花费也没那么高。你想让一个50岁还在领食品券的穷人脱困,还不如给予一个穷孩子免费校园午餐,这样他在成年以后能自谋生路的几率还要大一些。
解决儿童贫困的另一重点问题是,努力使教育机会均等。

来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由于过去40年经济发展不均衡,美国居民社区按照家庭收入水平,逐渐划分成了三六九等。公立学校也随着社区的隔离分化,慢慢变得高下立现。并且,由于种族歧视、不公正的学区划分等原因,优质教育资源被牢牢把握在富人手里。
在美国,学区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的资金投入,其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就是房产税。很显然,富人区能够为本学区聘请更优秀的老师、购买最新的教材、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环境,以及为孩子们创造丰富的课外活动条件。
对于低收入社区而言,以上这些是很难做到的。
更夸张的是,一些社区甚至蓄意打乱学区划分,以便把穷学生排除在优质学区之外。自从2000年开始,有70多个社区曾试图从之前的学区中退出,其中超过2/3都得逞了。
比如阿拉巴马州的加登代尔(Gardendale)好几年前就从杰弗逊县(Jefferson County)学区退出了,声称,这个学区的学生人数过多。并且资金不足,他们要通过改变学生的结构来使资源合理配置。
然而,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掩盖不了事实:他们把有钱的学区分立出去,穷人家的孩子只能被迫转到本区差一点的学校就读。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富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一块上学,穷人的孩子自己扎堆上学。说白了,教育隔离是社区隔离的直接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今后就业、收入、居住环境、犯罪率、健康情况的分化,并加剧代际贫富不均,社会阶层流动停滞和社会的进一步分裂。

有人说,也许解决儿童贫困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每月直接给他们发钱。
加利福尼亚其实是美国贫困率最高的州。
斯坦福大学的David Grusky教授做过详细研究后发现,如果给加州的贫困儿童每月发放几百元现金,加起来每年需花费28亿美金。
“这太丧心病狂了!你知道吗?加州每年花在监狱上的费用是112亿美元,花在犯人身上的费用竟是孩子的整四倍!”
加拿大早就实行了给予贫穷儿童更多补贴的政策,试想,如果美国也效仿,每月给穷孩子300-400美元的现金补贴,美国的儿童贫困率将会下降一半左右。
但是在美国,类似的扶贫方案通常会遭到选民的反对,他们总觉得,如果这样的话,就等于把钱给了别人家的孩子。

来源:电影《冬天的骨头》
目前在美国,反贫困早已不是解决温饱问题那么单一了。新的社会病态层出不穷,比如肥胖、无业、残疾、吸毒等。对于肥胖问题来说,目前都是富人瘦、穷人胖,就其个中原因,无非是富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心态比穷人更优越。
有人甚至认为,社会救助措施起不到什么作用,还不如取消算了。这种想法与“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
如果政府不去干预的话,贫困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中国人早意识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美国至今还生怕被穷人薅羊毛,推出的贫困救助计划更是层层设限。
然而,如果一个国家不去投资自己的孩子,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反贫困又从何谈起?



美国最近的三大动作都指向同一个目的

作者雨佳,现就职于中国建投集团。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