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C讲堂·北京 | 杨先让:黄河文明熔铸下的中华美学积淀
2019/10/23 18:00:00 JIC投资观察

    

    

    

     Theme

    

     「中华文明的源与流」

     2019JIC讲堂·文明之光系列

     <北京>

     行走黄河,寻找失落的“根”和“魂”

     主讲人·杨先让

     2019/10/26 15:00

     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

     北京 |朝阳 | 光华路5号院1号楼201

     主办:中国建投 承办:建投书局

     联合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老祖宗的这些东西早晚都会消失,不管怎样,只要保留下一点,就是有意义的”

     ——杨先让

     古代人类依河而居。山河湖海的哺育,让人类得以在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息中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然而中国这么大,有长江、黄河、珠江、雅鲁藏布江、松花江,为什么我们总说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为什么诸多民间文化艺术研究都聚焦于黄河流域?

    

     中国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创立者杨先让教授作为研究者之一,有自己深远的考虑,他认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方面,黄河流域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从时间维度看,这里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轨迹清晰;从地理文化角度看,黄河流域西至青藏高原、东至海边、北有草原,包含了苗藏文化、东夷文化、草原文化、中原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圈,古代帝王多建都于此…… “考察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很可能获得打开中国其他地区民间艺术的一把钥匙。”

     然而,随着社会前进的浪潮不断拍打,在黄河流域诞生并延续千年的中华文明也在持续地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发展打破了旧风俗,创造了新审美,但也加速了民间传统艺术的衰落。

     杨先让教授为摸清中国民间美术的脉络,在20世纪80年代曾深度探访黄河流域沿线八省,深入民间手艺人的生活。从民间艺术一隅,窥见黄河流域数千年的美学沉淀。

    

     10月26日(周六)的JIC讲堂文明之光板块,我们就邀请88岁高龄的杨先让教授亲临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为大家讲述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一同走入古老的黄河,探寻民间艺术中失落的美好。

    

    

     讲座报名

     主题: JIC讲堂·文明之光|行走黄河,寻找失落的“根“和”魂“嘉宾: 杨先让教授时间: 10月26日(周六) 15:00-17:00地点: 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1号楼201

     报名方式: 请扫描二维码,认真填写表单。

    

    

     「杨先让的艺术观」

     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与广大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发展成一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正是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元气和凝聚力。

     中国民间艺术,放在整个世界范畴去看也是最丰厚、最变化万千的,那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宝藏,将会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家提供无限的灵感,给予他们极大的启示。

     —— 杨先让

     嘉宾介绍

     杨先让

     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1939年随家人迁居朝鲜,1944年回国求学,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文化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

     曾获美国休斯敦大学亚洲艺术部文化奖、全美华人教育基金会终身艺术成就奖、中国文联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等国内外大奖,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曾出版著作《杨先让文集》《徐悲鸿》《中国乡土艺术》《与木刻刀结缘50年:我的木刻版画创作历程》《海外漫纪》《艺苑随笔》等。

     推荐图书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签名本)

     《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杨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间艺人(如刘兰英剪纸、苏兰花剪纸、潘京乐皮影等),为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陈丹青曾评价:“《黄河十四走》是此前半个世纪中国最为周正而用心的民间艺术图文集,其内容和体裁,介于田野调查、文本分类、历史综述、美学阐发之间。每一页图文背后,都可见杨先让的雄心。”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杨先让文集》副标题:一个人的百年微观美术史杨先让|著广西师范出版社|2016-11

     杨先让是徐悲鸿主持国立北平艺专后的第一届学生,那是中央美院最为星光熠熠的时光。岁月缓缓流淌,在一个甲子之后,作为后辈的我们或许已经无法感知当年中央美院的风采。

     这套《杨先让文集》中,艺术家杨先让展示了其另一个身份:记录者。他用艺术家的丰富情感记录下了美院及现代美术数十年发展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情感的自然释放,都是他内心深处对于每一个人物最真挚的情感。

    

    《黄河之旅》 [美] 比尔·波特|著南海出版公司|2012-4《黄河之旅》是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书中记录了比尔于1991年春进行的一次追寻中国母亲河——黄河源头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探访了黄河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执着与热情和对黄河之源的强烈好奇,比尔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源头。

     讲座预告

     2019JIC讲堂·文明之光系列“中华文明的源与流”预告

     【交流与碰撞,中国文化新思考】

     嘉宾:任剑涛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时间:11月9日

     关于JIC讲堂

     知识的积累不在于讲者的灌输

     而在于自我的渴求

    

     “JIC讲堂”是由中国建投调动优质智力资源,以建投书局文化空间为前沿阵地,集合多方力量打造的创新性文化主题讲堂,是中国建投JIC系列主题活动之一,2019年关键词为“看见时代,勇于智慧”。

     “肃静不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核心,众生发声才塑造了时代。”向来以人物传记为主题特色的建投书局一直希望将城市文化空间的衍生价值最大化;而建投书局背后的中国建投致力于股权投资与产业经营,通过JIC系列主题活动探寻社会经济行为背后的思想逻辑。

     “JIC讲堂”定位于理性的通识教育,立足于哲学思辨文明之光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科技前沿等主题,以“洞察历史、触摸当下、聆听未来”为主线,深挖社会经济现象所诞生的文明与思想土壤,并向社会传播有益且有新意的思想观点,呼唤全社会从另一个角度思索我们所处的时代。

     2016年-2019年,JIC讲堂已走过四季,力邀大家鸿儒,共举办了近60场思想人文讲座,并出版第一季讲座集锦《听·见时代》一书。

     推荐阅读

    

     展览开幕分享·北京 | 翻开《黄河十四走》,听一曲民间艺术的黄河回响

    

    JIC讲堂·上海|周振鹤:从汉语方言,寻找中华文明的源与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