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养老事业该走向何方?
2019/11/1 18:50:08 JIC投资观察


发展养老产业
是社会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茶余饭后,听小区的父辈们常常凑在一起闲聊,聊得最多的话题是今后的养老问题。
从他们闲聊中得知,他们大都是六零后,马上就要退休,步入“颐养天年”的行列。他们这一代人的“通史”,基本上是成长在“文革十年”、被“高考”抛弃的一代;赶上“招工”的末班车、是“计划生育”的一代;承受了“改革开放”的阵痛、是“下岗待岗”的一代……

据国家民政部2018年初公布的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已超过2.4亿,占总人口的17.3%。
推演显示,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迎来老龄人口进一步快速增长阶段,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40年将突破4亿,2050年将达到峰值的4.7亿左右。由此可见,养老,已经发展成为事关你我的、影响国家稳定与发展的社会性大问题。
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有着上千年的小农经济意识,其中最为有着深远意义的是“养儿防老”的习俗,用现代观念来看,也就是“陋习”。
可是,也就是这个“陋习”,从古到今,维系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给社会带来了祥和与安宁。
但是,在当今新的社会形势下,“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相反,甚至成了正确理解养老观念的“绊脚石”。

首先,“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人们男女的性别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行,国人的生存理念与质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再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国策的倡导,国民对财富的追崇与崇拜超出了传统儒家理念的束缚,进而影响了人们对于家庭、家族等责任的担当与忠诚……
于是乎,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逐步显现,养老这一社会化的问题日渐浮出水面,并受到社会的倍加关注。
由此,也就催生了养老产业这一特殊的行业。

养老产业,是多行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我国《国家中长期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将其定义为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的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的集合,并进一步指出,大力推进老龄产业发展,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调整国家产业结构、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可见,发展养老产业是社会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更快、规模更庞大、还伴有未富先老、高龄化、空巢化、失能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等特征。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立足国情,结合实际,学习人家的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产业投融资模式。
面对如此庞大市场的利益诱惑,“一哄而上”、“撒胡椒面”、“吃唐僧肉”、“割韭菜”等等,都是非常有害的投资行为,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动荡。

我国的养老市场,地区、养老模式和养老观念、老人消费能力等诸多因素差异大,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与投资机构决策者们一起,对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投资开发策略和方案。
国家层面更多的是发挥引导作用,在提供政策性支持的同时,更有要“一地一策”或“一城一策”的宏观思维,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
与此同时,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多媒体、多形式宣传,引导大众转变养老观念,提高全社会正确养老、科学养老的意识。
不仅如此,政府还应清除阻碍社会组织参与营利性照护服务机构的体制性障碍,并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参与,鼓励社会资本介入养老事业,进而形成民间养老机构的市场化发展。
总之,鼓励地方政府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当务之急。

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来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兼顾康复,为老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借助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养老,应该是未来大健康养老工作的发展方向。



不想变老,也不敢变老

本文作者任航,就职于中国建投集团。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