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为何选中这五座城市?
2021/8/2 18:00:00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吕梁,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
本文3491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每当提到发达的商业,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的香港等就会被人们所提及,这些城市也因此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而如今,中国也瞄准了这一宏大目标。近期,商务部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榜上有名。
其实,早在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那么,为何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五座城市何以脱颖而出?在培育建设过程中,又有哪些国际经验可以借鉴?
01
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基于对城市概念的辨析, 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首次提出“消费城市”的概念。21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开创了现代消费城市理论的先河,城市的消费功能作为“硬币的另一面”,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一座城市如何称得上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份权威机构发布的名单。
但是一般来讲,这些城市应当是具备辐射全球的消费集聚力、吸引力与影响力,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的消费品,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数量众多,同时消费在推动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国际大都市。
因此,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先需要成为国际大都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推进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路径,但从历史经验看,如果难以有效构建国际大都市,率先培育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难以成功的。
02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何深意?
首先,这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引导消费回流的需要。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结构一直以来都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内需消费率不足。
从疫情前的数据来看,2019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7.8%,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
此外,由于诸多原因,疫情前国民消费境外化的趋势严重。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公民出境游花费世界第一,全年在境外消费近3000亿美元。从抢购国际大牌衣物饰品,到日本的电饭煲、德国的刀具、新西兰的奶粉等等,中国消费者成为许多国家着力吸引的顾客群体。
为了进一步增强消费的经济贡献度、引导消费回流,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要“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其次,这是新发展格局下提振消费的重要举措。今年上半年,受外围环境不断好转、国际需求异常旺盛的影响,我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制造业投资恢复加快,房地产投资仍有韧性。
与之对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4%,表明消费仍处于弱复苏状态。根据二季度央行调查显示,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比重上升为49.4%,由于居民储蓄倾向一直维持在高位水平,也限制了消费复苏的进度。
未来一段时期加速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于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开拓消费新增长点,进而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有效推动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也是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有力抓手。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有专家指出,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风口”,也是未来5-10年中国发展最大的“结构性潜能”。
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63.89%,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地位进一步明确。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突出“中心”二字,旨在服务本土消费、吸引外来消费,不断强化集聚辐射效应和城市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形成全球消费者集聚和区域联动发展中心,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03
获批城市因何能脱颖而出?
在首批名单公布前,全国有2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包括深圳、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西安、郑州等,有的地区还专门发布相关文件以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例如,武汉市在7月初印发《武汉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要“聚力打造国际消费门户城市,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消费提质扩容”。
杭州市发布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将“通过强化数字赋能,壮大新型消费模式,努力将杭州打造成新零售创新策源地、新零售企业集聚地、新零售技术先发地、新零售标准输出地”。
有专家指出,经济基础较好、国际化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较大、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领先等,是率先获批的五大城市的优势所在。的确有一定道理,但似乎也尚未能够完全予以解释。
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国际消费环境、优质消费资源聚集度、国际知名消费品渗透度、国际旅游发展等5个指标进行评价,排名前10的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深圳、杭州、武汉、苏州和西安。
在榜单前五的城市中,有四个入选了首批获批名单,也说明了这份榜单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此外,成都要高于重庆一个位次,但问题似乎也不大,毕竟在不同指标测度体系下的城市排序可能会略有差异。
但天津在榜单上的排名并不算亮眼,未能进入前十名。2020年,天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仅排在全国第23位。而且从五个城市的区位分布来看,华东地区有上海、华南地区有广州、西南地区有重庆,华北地区除了天津外,还有北京。
进而分析本次入选的五个城市都是首批国家中心城市,其中四个还是直辖市。因此,猜测天津本次能够“挤掉”其他有力竞争对手成功入选,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享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红利。
此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缓解北京“单核”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未来,成都、深圳、杭州、武汉等城市有望在第二批名单中出现。
04
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是实现旅游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一个城市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就很难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消费;没有消费市场的火爆,也难以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因此,能否有效促进旅游与消费的有机融合,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所在。
纽约作为全美最大的入境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百老汇等,它同时也是消费排名首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伦敦以其丰富的人文环境与完备的旅游设施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完善的服务,成为全球主要的商务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是打造国际知名的消费商圈。是否具备闻名全球与功能齐全的消费商圈,是衡量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这些商圈不但成为旅游者的必去之地,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而且有效发挥着传承城市口碑的积极作用。
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是世界三大繁华中心大街之一,不仅有引领时尚潮流的奢侈品牌旗舰店,而且也具备诸多的时尚小店。伦敦的邦德街是世界上顶尖设计师商店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时装爱好者的必去之地;摄政街则以高质量的英国服装店著称,也是一百多年来伦敦城市文化的象征。
三是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不可或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非只需要充足的物质消费品,城市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积淀与艺术氛围等精神性消费,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巴黎是世界文化艺术之都,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等享誉全球,独特的城市艺术和创意元素让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东京的动漫、游戏等新文化产业生态链非常发达,也拥有大量各具特色的艺术博物馆和“东京设计周”等品牌文化盛事。
此外,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有吸引力的税收激励政策、以及严格的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等因素,也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具备的特征。
如此看来,仅就本次获批的五座城市来讲,尽管距离“终点”远近不一,但的确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这一次,为什么还是上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