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大新闻透露房地产走向,违约潮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2022/3/9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高彦如,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
本文3064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深度调整,多家大型房企的债务问题引发重点关注,房地产行业似乎笼罩在一片迷茫之中。就在最近几天,房地产行业同样大事不断:
10月22日,许家印在恒大集团复工复产专题会上透露,恒大未来将全面实施现楼销售,房地产的销售规模要从去年的7000多亿,10年内要压降到每年2000亿左右,并在10年里完成由房地产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转型。
10月23日,一则重磅新闻意义深远,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目的是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与改革,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分析指出,征收房地产税或可降低全社会对地产的依赖。
同日,郁亮在万科召开的媒体交流会上表示,房地产行业已经回归民生行业,回到常态,要用新的标识去衡量新业务,要习惯赚小钱,赚慢钱。
10月24日,新华社播发重磅文章《十问中国经济》,面对十大社会关切、海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作出回应。其中,“减少对房地产和债务依赖”“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个别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是个案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外溢性总体可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的表述,可以再一次窥见中央对房地产行业的态度和定力。
几则新闻连起来看,可以看到中央推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抑制房地产对实体经济“挤出效应”的决心,还可以看到头部房企态度和认知的显著转变,更可以看到在共同富裕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既要控制房地产支出在居民支出中的比重,也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切实需求。
基于这样的大环境再来看今年房企的“债务违约潮”,背后的问题着实值得深思。
01
从房地产繁荣到科技制造强国是必然趋势

自1998年商品房市场改革、2003年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来,房地产行业和市场与中国经济一起腾飞。
房地产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供城市建设资金、带动全产业链相关行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等。
与此同时,房地产繁荣也引发了许多问题,例如房价上涨过快、房企和居民债务负担较重、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金融风险积聚等。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逻辑发生转变,从房地产繁荣到科技制造强国是必然趋势。
围绕“房住不炒”定位,金融监管部门收紧房企主要融资渠道。自2016年起,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坚持“房住不炒”。从量和价两方面推动房地产相关的金融制度变革,防止资金过度流入、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2020年起,多项举措推出严控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
一是2020年8月,“三线四档”出台以约束企业融资。
二是2020年12月,央行、银保监会出台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对特定银行设定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集中度上限要求。
三是2021年3月,防止经营贷款流入房地产领域,挤占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源。
多举措形成政策合力,意在削弱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属性,推动行业去杠杆。

严控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政策
资料来源:住建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建投研究院
2021年房地产贷款、销售、投资增速显著下滑。2018年下半年以来住房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持续下行,2021年进一步回落,6月分别降至3.4%和13.0%,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8月房地产销售面积两年平均下降2.0%。房企销售回款和银行贷款增速下降,导致5月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
房地产调控持续收紧下,此前激进加杠杆房企的债务风险逐渐暴露。前几年已有不少区域性小型房企出现债务违约,而今年华夏幸福、恒大等大型房企也陷入债务危机。
根本原因在于未深刻认识到政府对于房地产调控的决心和定力,在近几年的过渡期中没有及时降杠杆,反而继续高负债经营,高估了自身的能力,低估了时代变局的力量,直至最终爆发债务风险。
02
房地产债券违约频现

10月6日,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的资料显示,2021年以来已有华夏幸福、蓝光发展、阳光100中国、泰禾集团、花样年控股、新力控股集团、中国恒大等多家开发商出现了流动性紧张的问题。
随着资金链紧张加剧,房企债务清偿能力下降直接涉及到债券市场,从而持续引发资本市场对地产债的担忧。
克而瑞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违约债券不论从数量还是金额来看,均远超2020年同期水平,截至9月27日,2021年房企累计违约债券只数达到39只,较2020年增长25只,累计金额达到467.5亿元,较2020年增长159%。
其中,华夏幸福截至2021年9月4日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本息合计878.9亿元,蓝光发展截至2021年9月24日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合计215.07亿元,泰禾截至2021年7月30日已到期未归还借款金额为436.93亿元。
9月30日,新力控股公告,未能于相关到期日或之前就两项境内融资安排于2021年9月18日支付应付利息合共3874万元。10月4日晚间,花样年公告称,未能在10月4日如期支付2021年票据的剩余本金约2.05亿美元。

2018-2021房地产行业房企债券违约金额
资料来源:克而瑞研究中心
而从融资规模来看,2021年前9个月,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量为10919亿元,同比下降21%。其中,第三季度的融资额为2872亿元,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24%,各季度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融资额创20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因此,今年以来融资政策持续保持收紧,房企融资受限。与此同时,三条红线进一步推动企业降杠杆,企业债务偿还力度加大,部分房企动用自有现金偿还到期债务,导致2021年上半年多数房企的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呈负,违约事件频发。
03
违约背后的风险不容忽视

通常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出现债务违约前会经历这样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司融资成本上升,从银行等正规渠道借钱发生了困难。
第二阶段:公司开始推出特价房,工抵房,内部员工房,加强了销售回款,同时减少了拿地。
第三阶段:公司开始变卖比较优质的资产,比如年初绿地已经开始卖一些较好的写字楼。
第四阶段:公司开始寻找战略投资者,俗称的白衣骑士,为公司注入资金。
一般这四个阶段的努力都失败后,企业才开始债务违约,因此债务违约本身,可能只是公司资金问题的冰山一角。
目前,大多数房企投资都更加谨慎。全国多个大城市土地市场大幅降温。10月13日,北京和上海完成今年的第二批集中供地。
北京第二批次共推出43宗涉宅用地,成功出让的16宗涉宅用地,仅吸引20余家房企竞拍,出让总金额约510亿元。相较于首批次的50余家参拍房企,30宗住宅地块全部成交,其中有15宗地块参与企业超过10家,成交总金额近1110亿元,热度明显下滑。
上海第二批集中供地,在土拍开始之前,27宗涉宅用地中有7宗提前终止出让,交易总额较首批下滑近半。除京沪外,包括杭州、广州、南京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土地市场大幅降温,土地流拍增加。
预计2021年四季度将维持当前的融资政策,同时在降杠杆主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大部分房企会更加谨慎投资,房企融资量或将持续维持低位。
2021年四季度房企的整体到期债券为1082亿元,同比减少7%,虽偿债压力有所缓解,但仍属于历史较高位,同时2022年上半年房企到期债券3671亿元,偿债压力持续。
同时,当前房企债务违约问题频发,虽然当前许多房企在三条红线的转档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部分企业的“三条红线”指标的优化是通过将显性债务转为隐性债务,房企实际债务的偿还问题压力仍在,未来仍应警惕该部分债务的偿还风险。
未来房企应积极拓展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提升债务安全边界。
当然,对待风险,理应以科学审慎的态度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各行各业均是如此。因而,在高度关注房企债务风险的同时,不必对其过度解读、肆意渲染,更不必对中国房地产行业进行唱衰与否定。房地产作为城市存在、发展和运行的载体,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应当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在主动应对中把握行业发展机遇。
也正如刘鹤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书面致辞里所指出的,“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个别问题,但风险总体可控,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


平均每月调控50次,当前的中国经济需要怎样的房地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