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顶流冰墩墩一直火下去?
2022/3/9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许彬彬中国建投集团成员企业建投投资/建投华文

     本文3748字,阅读时间约9分钟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跃成为顶流,线上在限购规定下多日售罄,线下排队一公里依然“一墩难求”,微博、百度、抖音热搜刷屏,表情包等二次创作更是接连不断。

     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冰墩墩特许生产企业在春节期间给工人买机票提前复工,同时,热度也蔓延到了资本市场。自虎年开市后,“冰墩墩概念股”文投控股连收三个涨停板,主要特许零售商和生产商元隆雅图连续六个交易日涨停。

     值得一提的是,这波热度是一个典型的“从前爱搭不理,现在高攀不起”的故事。冰墩墩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早已在2019年开始售卖,但热度随着冬奥开幕陡然提升。据预测,整个北京冬奥周期,特许商品收入将突破25亿元。

     冰墩墩为何一夜之间成为顶流?

     01

     冬奥会光环加持下

     冰墩墩有了情感价值

    

     雪中的冰墩墩和雪容融

     来源:林瑾/摄于北京中关村

     从营销的角度看,冰墩墩的走红离不开可爱设计和冬奥会流量的托底。熊猫自古是顶流,在国内外受众基础大,以熊猫为原型的冰墩墩以憨厚、软萌的形象捕获了大众的喜爱。

     “重大体育赛事”的光环下,北京冬奥会及其衍生内容获得高度的社会关注度,制造话题、晒冰墩墩成为民众参与这场举国盛事的方式。

     媒介涵化效应和供需紧张引爆冰墩墩购买潮。2月3日,日本记者辻岗义堂在冬奥报道时大秀冰墩墩徽章的视频出圈,冰墩墩话题度飙升。随后开幕式冰墩墩呆萌表现的片段火遍全网,官方媒体大力宣传相关话题,国内外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周边,网友们的二次创作,持续刺激着大家的消费欲望。

     巨大购买需求下,冰墩墩生产工厂正值春节假期,供需关系失衡,暂时的稀缺性叠加从众心理,冰墩墩成为群体交流的“社交货币”。

     当然,更本质的原因是冰墩墩契合这个时代的情感需求。当代年轻人成长于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年代,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过去几年,中美贸易摩擦、新疆棉花遭抵制、华为等中国企业被制裁等事件频发,加上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激起国民的爱国共情意识。

     冬奥会让全世界认识到了中国在基础建设、赛事承办以及后勤保障上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冰墩墩被多国民众、记者、运动员们喜爱,营造出了一个中国符号备受海外推崇的“社会景观”。

     因此,在爱国情绪、文化自信的情感催化下,大众的消费态度被强化,无形中加深了对冰墩墩的追捧。在冬奥会的特定语境下,冰墩墩便很快成为承载情感价值的文化IP。

     02

     IP要实现高商业价值

     内容+运营缺一不可

    

     阳光下的冰墩墩和雪容融

     来源:张志前/摄于北京五棵松体育场外

     IP是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不同于拥有完整的人物背景和丰富人物故事傍身的IP,冰墩墩是形象IP的典型代表。

     目前,全球最有价值十大IP中,除“Hello Kitty”外,剩余9个均为有内容IP,但Molly、玲娜贝儿、冰墩墩等IP的成功,引发了对形象IP崛起的讨论。

     辩证来说,形象IP的优势在于人设的开放性,利于获得社交认同。目前,短视频等社交媒体极度发达,形象IP可以赋予大家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它们故事的创造者。在这种与粉丝的交流互动和情感连接中,形象IP拥有了社交属性,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社交支持。

     几个月前,和冰墩墩一夜成名类似,玲娜贝儿成为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流量明星”,各博主发出的玲娜贝儿和游客互动的视频,塑造了玲娜贝儿会说上海话、傲娇、贴心等人设。玲娜贝儿被粉丝亲切地称为“川沙妲己” 和“上海闺女”,粉丝粘合度大大提升,她的成功再次证明迪士尼强大的IP孵化和运营能力。

     其实,泡泡玛特的盲盒热早就让人们注意到没有故事的IP成功的可行性。随着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和信息碎片化,年轻的Z世代们习惯了快餐娱乐消费方式,给形象IP崛起提供了土壤。

     但依靠一时的情绪消费,低制作成本的形象IP是否能实现长变现周期呢?作为泡泡玛特曾经的爆款IP,Molly带来的营收从2020年开始下降,独家IP第一PUCKY系列的收入占比也已从2019年的18.7%,降为2020年年中的14.6%,再到2021年中的6.1%。

     以此推算,潮玩IP的平均生命周期大约只有2~3年。可见,单一依靠盲盒玩法,消费者对于一个爆款IP的新鲜感并不持久,容易转向其他替代产品。因此泡泡玛特不断丰富IP矩阵和产品形式,但受众对形象IP的接受往往靠“营销事件”传播,新IP接力存在不确定性

     面对这一挑战,为新推出的IP注入故事成为泡泡玛特另一种选择。2021年9月,泡泡玛特官方微博预告新IP“小野Hirono”上线,并发布了一段24秒短视频,传达新IP小野在不同成长阶段和状态,与世界对抗或屈服的人物故事。

     这也侧面说明,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仍是要向内容IP转变,借此提高用户忠诚度。总而言之,运营决定了IP的广度,内容决定了IP的持久力,两者相辅相成的正向循环带动下,IP的商业价值才会持续溢价,而这成为考验IP全产业链平台能力的关键因素。

     03

     头部参与者布局加强

     在IP产业链脱颖而出

    

     从冰墩墩这一IP切入,视野放大到整个文化产业角度, IP打造和运营,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行业头部企业已具备打造IP全产业链生态布局的能力,主要受知识产权政策完善、内容精细化、产业链环节成熟化、数字技术变革等因素驱动。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支持日益健全。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施行,在监管层面确立构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格局。

     从具体的细则角度来看,新《著作权法》给出“作品”完整定义,明确受保护著作权范畴,并将侵权行为法定赔偿上限从50万元提升至500万元,增设惩罚性赔偿制度,打击侵权行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有望减少盗版等侵权行为,利于头部企业。

     IP打造从“流量为王”到“内容为王”。伴随渠道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用户对内容价值产生了更高的追求。好内容的商业溢价持续走高,文化IP相关行业头部企业面临内容持久度和生命力的考验,驱动旗下文化IP连接更多的主体、场景,提供更多优质内容,提升IP的影响力、号召力和用户粘合度。

     以爱奇艺为例,2019年二季度爱奇艺会员订阅破亿后,就停滞不前,截至2021年9月30日,爱奇艺订阅会员总数为1.036亿,甚至不如2019年底的1.069亿。

     为了应对挑战,爱奇艺表示将继续提高运营效率,执行严谨的内容投资策略,同时未来要“一鱼多吃”,把IP开发成不同形式。

     IP产业链环节进一步成熟。近几年,剧集制作、在线视频、网络游戏等IP产业链相关行业集中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行业资源更多分配到头部企业,头部公司拥有更庞大的IP矩阵,且更注重IP长期价值培育。

     以腾讯为例,2011年至今,腾讯发起了上千起投资与并购,也经历了从“泛娱乐”到“新文创”的战略转型,构建起了包括腾讯游戏、腾讯动漫、阅文集团、腾讯影业、腾讯电竞、腾讯音乐娱乐等六大板块的IP王国,既有对《王者荣耀》《鬼吹灯》等经典IP多层次的开发利用,也有各个小众细分赛道上培育的“长尾IP梯队”。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催化文化IP产业结构性变革。一方面,数字技术广泛应用,重塑升级了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文化新消费新业态迅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行业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数字内容IP是跨产业应用的关键要素,文化数字化有利于加深文化赋能其他产业的链接基础,通过“一个平台、多业共享”,打通跨产业接口,充分发挥其外部效应。

     根据《2021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授权市场的IP品类分布中,数字内容IP占比50.2%,其中卡通动漫占比29.4%,电子游戏占比9.4%,影视综艺占比9.1%,网络文学占比2.3%。

     龙头企业以积累的数字文化IP矩阵,更快适应文化新业态新场景的变化,进一步建立竞争壁垒。

     04

     未来需整合多方力量

     提高产业链体系化能力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整体上还缺乏优质供给。与海外IP高地相比,国产IP虽然背靠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但生命周期普遍过短,IP全产业链头部公司想要高速行驶,追上国外迪士尼等公司仍有距离。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的文化IP内容制作体系化、长线化能力不足。厂商内容制作能力有待提高,优质内容产出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孙悟空、哪吒等国民级IP虽大获成功,却无法被某个公司系统化操盘运营,导致各种诠释互相打架,IP内核和商业模式涣散,难以形成合力。原创IP则缺乏持续性的新作产出能力。

     另一方面是IP产业链缺乏培育精品IP生态群的能力。头部文娱内容公司在IP的跨媒介开发方面经历了早年摸索阶段,近年来逐步探索出初步方法论,也积累了一定IP矩阵内容。

     但多数参与者仅布局产业链中的一两个环节或一两种媒体类型,难以在IP孵化初期即规划并同步推进多种内容形态。因此,在上游作品取得良好表现后,才继续规划下游衍生内容及产品,产品推出相比IP热度存在滞后性,头部公司旗下IP库仍有较大的价值提升空间。

     独木不成林,文化IP产业涉及内容制作、技术配套、衍生品开发、发行和授权等一系列子集,在体系化产业链中,单凭一家之力不足以改变现有局面,必须有整合发展理念

     《新华·文化产业IP指数报告(2021)》认为,未来行业内依然需要头部企业的驱动力量,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共赢的协同机制,以有效规避以往随机的、零散的IP开发乱局,打造更系统长线的IP开发机制、营造健康氛围,更好地实现IP文化和商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除了元宇宙,中国文化消费还有哪些趋势?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