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如何稳增长?
2022/3/9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黄春华,中国建投集团成员企业中建投信托
本文3132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2021年已近尾声,在全球疫情蔓延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正在经历调整转型的阵痛,明年中国经济怎么走,是多方关注的焦点。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经济走向至关重要。
“稳”,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突出的关键词,“稳”字共提到25次。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更多地关注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淡化短期的目标,但是为了应对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会议对“总量与结构”、“长期与短期”以及“传统经济与新经济”这三组关系进行了“动态再平衡”,对短期稳增长赋予更高的权重。
一是平衡好总量经济与结构质量的关系。2014年、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以来,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会议继续强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二是平衡好长期经济转型与短期经济稳定的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但节奏与力度上将有所放松。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既稳当前、又利长远。同时会议也指出“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也可以看出短期稳定经济的急迫性。
三是平衡好传统经济、传统能源与新经济、新能源之间的关系。会议指出“先立后破、稳扎稳打”,而非“破而后立”。转型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对于经济转型不应急于求成,强调把握好时度效,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短期仍要稳定传统经济动能,为新经济转型发展积累足够的“安全垫”。会议也指出“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
具体而言,有6点内容值得重点关注,把握好这些重点关注内容,对于做好明年全年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01
把脉:首提“三重压力”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这样的分析:“明年(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需求收缩主要是指,地产下行、基建疲弱以及消费不足等;供给冲击主要是全球供应链紧张,如“缺芯”等,以及能耗双控下的限电限产等;预期转弱主要是企业家信心走弱、地产预期走弱、就业收入预期下行、消费者信心不足等。
相比之下,今年对经济严峻形势的研判明显升级。同时,会议也指出,“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在此背景下,稳定经济尤为关键。
此外,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更多来自国内自身动能的削弱,因此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将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受国外收紧政策的外部影响较小。
02
定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为了应对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要以更全面的“稳”,保障更高质量的“进”,力争实现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
为确保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提出七大政策,从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以保持宏观经济大局稳定为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重提逆周期调节,一方面是从长期、高质量发展视角要继续坚持跨周期调节,另一方面是更好发挥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功能以稳定短期经济。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也表示,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
03
财政政策定调更加积极
基建或迎开门红

今年我国财政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后置特征,本次会议着重强调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同时指出“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和“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因此,明年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态势,从节奏上看,将前置发力,而发力点主要在基建,明年基建增速或将显著回升。
具体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通过新的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二是通过“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来稳定经济,重点领域包括“十四五”重大工程、保障性住房、绿色经济等方面。
此外,为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地,有两点也需关注:
一是保证支出强度的同时增加减税降费,这意味着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可能需要进一步扩张;二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还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这意味着明年地方显性债务的增加,包括地方新增专项债与一般债的规模或继续增加。
04
货币政策基调偏松
操作上仍以结构性工具为主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货币政策总体基调的表述与12月6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表述相同,即“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同时,本次会议删去“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相关表述,表明稳定宏观杠杆率将不再是政策转向宽松的掣肘,宽信用空间或将逐步打开。因此,对于货币政策表述的变化或表示,明年货币政策在总体稳健的基础上略偏宽松。
会议再次强调了货币政策对于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支持,基本上延续了此前的表述。货币政策重点支持上述三个领域,也意味着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上仍以结构性工具为主。
另外,会议也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意味着财政在发债高峰时,货币政策或将予以配合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05
房住不炒长期主线未变
重提“因城施策”

“房住不炒”尽管在之前的政治局会议通稿中缺席,但仍出现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中,表明房地产政策基调未改。当前,房地产行业运行的底层逻辑已发生深刻改变,房子不再是投机的主要对象,而将成为民生的一部分。
会议首次提出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会议还要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相比之前的政治局会议,本次会议重提“因城施策”。
这也表明,房地产政策的边际放松还是留了一道口子,维稳房地产行业的责任更多地下放到了地方政府层面。在这一背景下,预计房地产压力较大的重点城市后续可能会出台相应维稳措施,确保房地产行业下行不失速,平稳地“软着陆”。
06
“双碳”政策节奏将会更加合理有序

会议明确要“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但同时也强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意味着短期内运动式减碳的问题将得到纠偏,未来我国绿色转型的发展将更加合理有序。具体而言,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会议指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特别强调“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表明煤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结构中主要组成部分,清洁煤炭高效利用将成为能源工作的重点。
二是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三是会议对“双碳”“能耗双控”等考核机制进行科学管理。一方面,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并指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另一方面,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调节,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因此,明年的双碳、能耗双控政策的推进或将更加灵活,对于经济的扰动会逐步降低,工业生产也将趋于平稳。


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最值得关注的四点“边际变化”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