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炮火、金融风险,全世界都在找出路
2022/3/9 JIC投资观察

来源:智本社
ID:zhibenshe0-1
作者:清和,智本社社长
原标题:2022,关键之年
本文6090字,阅读时间预计15分钟
2021年,感觉非常漫长与疯狂。2022年,乌克兰的炮火声,预示着新的一年充满着不确定性与挑战。
新冠病毒肆虐两年,这场疫情改变了这个世界,加剧了全球不均衡的矛盾和金融的脆弱性。今年,猖蹶的奥密克戎将加剧疫情还是终结大流行?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将抑制泡沫还是刺穿泡沫?新兴国家是否再度爆发债务危机?我们该如何操作?
01
大疫思潮

2021年,社会思潮郁勃。大疫之年,全球相互隔离,经济稳定器动摇,世界向左,虎掷龙拿,噪音扰人,史称“大疫思潮”。
大疫之下更需要科学精神,研究病毒的复制规律。人类对病毒的起源知之甚少,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非细胞型生物早于人类的诞生,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体之一。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并长期地与病毒做边际赛跑。何为“边际”赛跑?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没有自己的代谢系统,它连细胞都算不上,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病毒在宿主身上不断地复制繁殖,一旦离开宿主就无法存活。
人类就是病毒的一种宿主,人体是一个包含300多万亿个病毒的大型微生物系统。人类如何在病毒海洋中生存下来?或者,病毒如何在人类体内存活下来?
答案就是边际赛跑。人类与病毒之间是一个边际赛跑的关系。病毒在人体(宿主)内复制遵循宇宙第一原则即趋利避害,如果把宿主杀死了自己也无法存活。但是,这并不是说病毒是个“善类”,因为宿主不只人类一种。
每当疫情暴发初期,病毒掠走无数生命,人类的“反抗”才使得病毒向低致死率演化。如果我们无法短期内消灭人体所有病毒,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其“边际赛跑”,即通过疫苗、药物以及人体的免疫系统改变病毒的复制方向。
在疫苗、药物及免疫系统的作用下,病毒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呈现高传染率、低致死率的复制轨迹。最后的状态是人类在这场边际赛跑中快病毒半个身位。这是人类与病毒长期赛跑积累的经验路径。
我们需要关注新冠病毒新一代的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与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的传染率更高。但是,南非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的住院患者患重症的可能性降低了73%。英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所致的严重疾病的可能性降低了11%,相对于德尔塔而言,奥密克戎住院风险降低了25%。
这场疫情似乎正按上述推演的方向演变,疫苗覆盖和特效药使用正在改变病毒的复制轨迹。这是否说明医疗技术正在控制病毒的复制路径,迫使其向医学专家设想的方向演变?国际医学专家正在评估,这波高传染率、低重症率的奥密克戎,是否是一种“天然疫苗”,使得欧美国家快速地形成群体免疫。
美国福奇认为,更应该关注住院人数,而非病例总数。欧美国家如果重症率不高、医疗体系经受得住冲击,他们可能硬趟过去。福奇也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并不是鼓励人们主动感染奥密克戎。
与病毒边际赛跑的自信来自有效的疫苗、特效药以及大规模的公共医疗资源。高传染率、低重症率的奥密克戎正冲击着全球医疗体系,2022年中国需要大规模增加公共医疗资源。
两年以来,新冠病毒是让世界变得更糟的首要变量。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债务膨胀、通胀高企、社会矛盾加剧。同时,国际之间的贸易稳定器被破坏,国家关系更加脆弱。在扭曲的舆论市场上,焦躁、戾气及攻击将传递到经济及其它层面。
只有跑赢病毒,全球化重启,世界才可能回归正轨。尽管全球舆论市场不如菜市场可靠,定然长期摆烂,但至少有更多的市场回归自由价格,更多的人回归正常生活。
期待2022年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可以终结。所谓的终结,就是我们赢它半个身位。
02
大疫危机

2022年,疫情危机,依然是首要危机,而第二大危机则是金融危机。
大疫之年,全球供应链遭遇重创,主要国家扩张货币与财政,加剧了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债务风险。接下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将进入“窄门”:货币没有扩张空间,进入紧缩周期;财政政策空间不足,债务隐患重重。
通常,当经济增速下滑,政府财政收入也相应下降,财政政策往往面临两种选择:
一是功能财政政策:增加税收、扩张债务,通过政府之手增加财政投资,扩大基建投入,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这是凯恩斯主义的逻辑,也叫需求经济学。
二是平衡财政政策:减少税收、缩减债务,通过市场之手高效配置资源,激励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税收基数。这是市场自由主义的逻辑,也叫供给经济学。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2021年可谓“大疫税年”,美国拜登政府实施的是功能财政,试图提高税率,着力向富人征税,促成了全球最低税率协议。中国政府一方面在推行减税降费政策,另一方面在加大对逃税、偷税、漏税的打击力度,同时研究试点房地产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滞涨危机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分别试验了这两种财政政策。这个试验表明,最开始政府试图加税来增加收入、避免债务危机,增加公共用品以满足民众的诉求,但是,这种做法更可能加剧危机。
在经济萧条时,增加税收可能会陷入“债务-税收-通缩螺旋”。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曾在大萧条时提出债务-通缩螺旋,解释大萧条爆发的过程。如果将这个理论与税收结合起来,可以解释过度负债、增加税收与通货紧缩相互增加的过程,并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风险的源头来自过度负债,这里主要指政府过度负债。当经济下滑时,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如果叠加财政扩张,债务风险加剧;政府开始设法加征税收,提高税率,追加征收强度。
在经济不景气时过度征税对市场造成扭曲,打击投资信心,投资规模下降,经济进一步萎缩;经济通缩,融资环境恶化,政府信用下滑,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政府设法启动第二轮加税或严厉征税……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循环,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爆发。
只是现代很多西方国家的征税权被国会掌控,政府征税的难度增加,但是,政府转而向债券市场和中央银行谋求融资,陷入“债务-货币-滞涨螺旋”,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债务危机。
当经济逐渐下滑、债务风险增加,政府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方式融资,央行扩张货币为其提供便利;货币与财政(债务)扩张,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经济停滞,国家信用崩溃,最终爆发债务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陷入债务困境。2009年,正值意大利大选之年,候选人做出大规模的福利承诺。但是,征税权被国会把持,铸币权又由欧洲央行掌控,意大利政府只能借钱。但是,早已债台高筑,国库亏空,消息公布后,国家信用崩盘。
大疫之年,全球主要国家大规模扩张财政与货币。如今,一些国家正在陷入债务-货币-滞涨螺旋,发达国家偏向于“胀”,新兴国家偏向于“滞”,但均滑向债务漩涡。
2022年,全球货币政策将走向紧缩周期,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大增。2021年11月,美联储终于加速减码,为今年的加息预留空间。目前,英国、韩国已加息,日本、欧洲维持相对宽松政策,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国家早已“抢跑”。今年,美联储加息动作将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2018年美联储加速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其实并不高,但是美股闪了腰。2020年2月,新冠疫情全球化扩散,美股出现史诗级暴跌。美联储掉转船头“无底线”救市,向金融市场注水,美股立即反弹。
如今,股票和房地产的泡沫更甚,金融更脆弱,通胀率更高,政府、家庭和企业的负债率都更高。美联储的加息政策将陷入高通胀与高泡沫的两难之境。
美联储渴望温和转弯,即便包容通胀下的适度加息,极度脆弱的股票泡沫以及全球房地产泡沫也可能雪崩。虽然大疫泡沫更加刚性,但通胀是终结宽松政策进而刺破泡沫的终极绣花针。
另一大“灰犀牛”是新兴国家的债务危机。新兴国家的债务危机是我们熟悉的危机,根源是新兴国家的财政扩张、货币滥发与债务失控。每当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这些国家的外债负担加重,债券收益率飙升,货币贬值,资本外流,资产泡沫崩溃,爆发不同程度的金融动荡。
今年,我们可能重温冰川脆裂的声音。如果爆发金融危机,我们就称它为“大疫危机”吧。
中国能否在这轮可能到来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2021年下半年,中国两次降准一次降息,预计今年上半年还将降息,维持市场流动性充裕。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与美联储相背离。
如果美联储加息时间晚、力度弱,中国降息的窗口期会长一些、安全边界更高。从长期来看,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一样都将进入下一轮紧缩周期。
在新兴国家中,中国的情况是特殊的。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是廉价劳动力与国际资本、技术转移结合—出口制造—汇率和资本管理制度—大规模的外汇—央行外汇占款发行货币—银行和利率制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房地产、基建和制造业三大固定投资。
在这个逻辑中,外汇输入越多,外汇占款发行的货币越多,房地产泡沫、债务风险也在累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一方面采取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调节基础货币,另一方面减少外汇占款的比例,采用中期借贷便利增加商业银行的债权的比例。
很多人看到,中国的外汇占款下降,再结合2021年对房地产的管控,认为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正在改变。这种判断不准确。央行减少了外汇占款,大量外汇留存在商业银行,2021年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突破1万亿美元。
但是,外汇存款对商业银行来说意味着成本。商业银行只能将外汇存款贷出去,但是外汇贷款的监管严格。商业银行只能用国债、央行票据等抵押品向央行申请贷款。
近些年,在央行的资产构成中,外汇占款下降,但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增加,这种置换依然没有解决货币被动发行的问题。
回到新兴国家的债务危机。土耳其这类新兴国家是金融开放的国家,美联储一旦加息,汇率市场容易波动。如何理解这种波动?汇率波动的硬币一面是风险,另一面是在释放风险。
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与之不同,美联储短期加息对汇率的影响小,但是外汇输入累积的资产泡沫和债务风险持续增加。近些年的央行资产结构调整和2021年的房地产整顿试图化解这个问题,但是还需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底层逻辑。
2022年,全球货币政策大转弯,金融动荡不可避免,中国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依然是关注的重点。
03
大疫出路

疫情,犹如一面照妖镜,暴露且加剧了2008年以来全球宏观经济的种种问题。疫情,或许也是一个宏观政策纠偏的机会,至少高通胀正在终结宽松政策。
想要摆脱上述两大“螺旋”,宏观经济政策要足够谨慎。在经济萧条时,宏观政策旨在使用公共信用为经济“兜底”,但是公共信用也是有限的。政府财政和央行货币的公共信用均来自税收。
当经济下滑时,合理的财政政策不是加税,而是采用相反操作,即通过减税率激活投资促进增长,进而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980年美国总统里根实施减税政策,期间平均每年的减税额度约占每年的税收总额度的2.48%。减税力度虽不及预期,但是减税增强了投资信心和市场预期,激活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市场的流动性,最终经济增长、税基扩大。
例如,减税政策规定公司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可从应纳税额中扣除,这降低了正在兴起的硅谷企业的成本,提高了投资科技创新的信心。里根执政期间,除了最艰难的1982年下滑外,每年税收均在增长,累计税收为57500亿美元。
但是,减税促进经济增长,面临两个艰难的“时滞”:
一是美国滞涨危机的首要问题是高通胀,通胀问题不解决,经济很难复苏。而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正在实施高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20%以上,牺牲了短期的就业、投资与消费。
从高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到经济下滑,再到降低通胀,最后是经济复苏、就业增加,中间存在时滞。这个时滞被称为“沃尔克时刻”。
二是从减税政策实施到政府税收收入下降、赤字增加,再到刺激投资与消费增长,最后是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增加,中间也存在时滞。这个时滞可以称之为“里根时刻”。
实际上,多数政府没有耐心等待这两个“时滞”,中途便掉转船头,降低利率和增加税率,如现在土耳其的操作方式。当年的里根与沃尔克坚持下来了,共同促使美国经济在1982年第四季度后逐渐走出了十年之久的滞涨泥潭。
2021年底,中国高层会议决定延续实施三项个税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对年终奖税收优惠延期两年,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税收优惠延期一年。我们希望2022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让利政策。
减税促进经济增长的逻辑很简单。公共资源缺乏价格机制,分配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减税就是将财富还给市场,让个人根据自由价格去配置资源,经济效率更高,可以切实提高家庭收入,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也就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
新冠疫情重创世界经济,打击了全球供应链,财富增量下降,内卷浪潮迭起,企业家的名声迅速“资本家化”。爱尔兰经济学家和金融家理查德·坎蒂隆最早提出企业家的概念,他认为,企业家的功能是“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
企业家如何提高资源的效率?后来的经济学家没有给出解释,直到庞巴维克的出现。庞巴维克认为,企业家是迂回生产的组织者。何为迂回生产?徒手抓鱼叫直接生产,织网捕鱼叫迂回生产。
二者之间的区别是,迂回生产者需要花费时间与成本去买材料织网。好处是用网捕鱼效率更高、专业分工更精细,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问题是需要提前拿出钱来购买原材料,还要花时间织网,承担着风险。这就需要资本支撑。
所以,企业家是利用资本组织迂回生产的人。他们拿出资本支付工人工资、银行利息、业主租金、供应商的原材料费用,买断了未来的所有收益与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资本更可能促进专业分工、技术进步,进而提高收益。
但是,更多的资本投入导致边际收益率递减,进而加大投资风险。企业家就必须提高技术,创新产品,推动边际收益率曲线右移,以获取更高的收益。这就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经济学解释。
资本的作用则是扩张迂回生产,促进劳动分工与技术精细化。人类星辰大海的梦想需要资本海洋为支撑,发达的资本才能更大程度地扩张迂回生产,支持长周期、高风险的重大技术创新。
如今是一个全球化生存的时代,粮食、石油、芯片都是由全球供应链提供的。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与消费福利,当然也带来了全球化风险,包括金融危机与疫情危机。
反过来说,全球化倒退一步都是危险的,国家冲突、粮食供应、病毒入侵的风险大大增加。全球化风险的解决办法并不是逆全球化,还在全球化之中。我们需要利用全球化的医疗技术与新冠病毒赛跑,利用全球化的资本来促进国际性的迂回生产与技术创新。
所以,相信市场,其实就是相信我们自己的能力,支持企业家,其实就是支持我们自己去创造。大疫之年,经济的出路是政府减税让利,将更多的资源交给市场去配置。越是危机之境,勇气、自信与责任的品质就显得越珍贵。
当然,这并不是说税率越低越好、政府越小越好。现代政府的目标不在大或小,而是竞争与效率。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的公共用品是一个市场,政府就是提供公共用品的“公司”,税率就是公共用品的自然价格。
自然价格不是某个人决定的,而是自由市场决定的。正如无数自由竞争的物业公司,物业费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竞争性政府。促进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自由流通,各国的竞争性政府实施竞争性税率,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用品。而竞争性税率就是最优税率,就是公共用品的自然价格。
2022年,是关键之年。疫情演变、金融风险、权力更替三大不确定性影响着未来十年甚至更久。


北京冬奥会传递信心,今年的全球经济将走出怎样的复苏轨迹?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